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泰北主体民族泰庸人和中国西双版纳主体民族傣泐人属同一族属,由于分化时间较晚,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相互之间有协作,也有冲突。但协作大于冲突。14世纪末泰庸文化圈的形成,对傣泐人影响深远,进一步增强了泰庸人与傣泐人之间的相似性。了解两地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增进人们对两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了解,增进中泰双方共识,加强两个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边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罗美珍 《民族研究》2006,2(5):94-96
笔者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探讨一些民族的发展脉络及文化历史,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语言这种“活化石”的证据了。对于傣泰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当地土著说和迁徙说。笔者的看法是:傣泰族(即操侗-泰语族语言的广义“泰人”)的先民属于原始马来人种的一支,即古书记载的我国上古时期东南沿海的“东夷”。古书上说,这支人民好冒险,喜迁移。在那时他们就有一部分人从海路迁徙,经过台湾(…  相似文献   

3.
由广西民族大学、泰王国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举办的“壮泰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4月8日在广西南宁举行。100多位泰国和中国学者、泰王国驻中国大使、泰王国驻南宁领事馆、中国驻泰王国大使官员、泰国企业家等出席了会议。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告。中泰学者就泰族与壮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历史关系、共同特点、差异性及其原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了壮泰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壮泰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覃彩銮  相似文献   

4.
异文化视野下的台湾原住民“统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在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统称"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台湾原住民被统称为"夷"、"番(蕃)"及"高砂(山)族"等,是外部世界、尤其是汉文化对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缺乏深刻认知的背景下,附加于内涵复杂、文化多样的台湾原住民上的概括性"符号",没有反映原住民各族群的自身认同、文化记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族称".康、雍以来相继出现的"野"与"化"番、"生"与"熟"番,日据时代的"高砂(山)"与"平埔"蕃等两类称谓,也只是区分了原住民汉化程度的深浅,没有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别,仍无法摆脱模糊认知、笼统概括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台湾原住民研究肇始于清代理番时期的采风民族志,日据时期开启了近代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阶段,光复后台湾学者主导的原住民研究,在民族志调查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台湾学者原住民研究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台湾原住民与南岛语族的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倾向。以最新的民族志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重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起源、历史与现状、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重要课题,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高山族     
高山族是我国台湾省原住民族,共约40万人。高山族依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衣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赛夏人。广义的高山族还包括平埔人。台湾原住民族的称谓始见于三国时代,时称“夷州人”或“山夷”;《隋书》称“流...  相似文献   

7.
肖琼 《民族学刊》2021,12(6):77-81, 124
加拿大原住民主要由第一民族、梅蒂斯人和因纽特人构成,在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以不同的规模和方式出现,逐渐成为原住民社会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原住民传统文化保护和社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加拿大原住民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层级分类的基础上,对加拿大原住民社区的社会功能价值、文化功能价值、教育功能价值以及经济功能价值进行重点探讨,指出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博物馆建设及其永续发展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山族是我国台湾的原住民族。因所表现的文化面貌上的差异,高山族又分为十个支系:泰雅人、赛夏人、曹人、邵人、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阿美人、雅美人。各支系在文化上的各具特点,主要是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彼此间所处的自然环境相近,表现出文化上的共性多一些,否则就少了。从文化人类的角度考察,文化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结果。因而,不同的自然条  相似文献   

9.
泰北泰庸人与老挝泰佬人虽然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但却是同源民族,而且分化时间较晚.加上泰庸人通过泰庸文化圈对老挝泰佬人进行过文化输出,使得两个民族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兄弟之邦”的友谊,主体民族的统治阶层之间也保持着相互联姻、共御强敌的协作关系,极少发生冲突与争端.  相似文献   

10.
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位于广西西南部边境村落的傣人和侬人,从历史上两族群之间界线明晰到今天的"傣侬不分",其族群意识的变迁深深烙上了现代国家话语的痕迹。同时,族群特有的内在文化认知作为一种排异的力量始终在发生作用。本文着力呈现国家语境下傣人和侬人的关系及演变,深入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如何通过自身的话语表述将不同文化特质的族群个体纳入到统一的政治和经济体之中,而当地的族群成员又是如何接受或拒绝这些表述的。  相似文献   

11.
东华大学族群所本于文化知识的实践行动,于1995年创所之初即规划"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计划".透过"原住民自助文化研习营"的活动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文化采集,以及借着观摩活动与鼓励自行研究,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1998年族群所创立了在职专班,提供地方教师与相关人员取得正式硕士学位的机会.由于课程的完整安排与独立的论文写作,原住民相关研究得以在地方开展.2001年成立之民族文化学系更透过一半名额保障原住民学生的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原住民学子加入自助文化研究的行列.东华大学族群所十年来的努力过程,期许着人类学与原住民研究之间有更好的互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操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的壮、布依、傣、泰、佬等族以及操侗水语支语言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族,同源异流,都源于上古分布于我国南方的越人。操壮傣语支语言的群体与操侗水语支语言群体的分化,可能是在原始母权制氏族社会晚期。  相似文献   

13.
泰傣民族起源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梳理了泰傣民族起源研究从"南迁说"到"土著说",再到"西迁说"的演变过程,并就相关问题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4.
广东属岭南地区,历史上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盘古文化遗存。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盘古文化遗存,是历史上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先民越人所开创,与珠江中上游的盘古文化同属于一种文化体系;汉族迁入该地区后,接受和吸收了原住民族创造的盘古文化,使之得以世代传承下来。而肇庆市的盘古文化以及盘古祖殿里供奉的“狗头人身”(盘瓠)塑像,则是由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瑶族所开创,是瑶族信仰和崇拜的图腾。  相似文献   

15.
今天居住在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尽管傣泐人在当地已经居住了数百年,但至今仍然保留着对祖籍地与民族支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通过人们记忆的节日、祖先崇拜和相关的宗教祭祀表达出来并代代相传,形成了对泰国北部地区、祖籍地认同并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泰国北部一个傣泐人村子的田野考察研究,剖析了当代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文化认同的微观结构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人类学用DNA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7.
金平白傣     
白傣是自称"傣皓"或"傣端"的傣族支系,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境内。其与傣族其他支系同源,但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色。金平傣语是我国傣语四种方言之一,文字历史悠久。受社会、历史等方面都多重因素影响,白傣语言文化传承困难,状况堪忧。目前,金平当地正在积极保护和传承白傣的文化和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8.
前 言日本对台湾原住民的人类学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 ,积累了反映各个时期具体状况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追溯这些研究的历史和过程 ,不仅在现在的实地调查中有助于理解有些人所关心的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文化 ,而且也是了解与日本人类学的特色有关背景的重要线索。另外 ,最近对台湾原住民的研究 ,其活跃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想象。今年 (指 1 999年———译者 ) 5月初 ,在由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和“中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上 ,当时台湾有关要人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祝辞讲演。会上涉及到一些问题 ,诸如在国际形势中 ,在对台湾问题和台湾认…  相似文献   

19.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20.
张媚玲  邹念琴 《民族学刊》2018,9(4):39-49, 108-111
关于泰-傣诸族群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了百余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东南沿海直至与云南、东南亚相连接区域,且国别区隔明显。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诸族群的研究,尚未得见系统、整体性的成果面世。本文拟围绕涉及该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源、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零散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以期从整体联动性的视野对泰-傣诸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研究空间做进一步深入拓展,同时,针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族源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以地缘政治及文明交汇区域为整体历史背景的长时段探究有待开启;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和整理有待深化;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微观研究有待推进;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