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批评体式。建国后关于中国戏曲序跋体批评的研究主要有单篇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等几种形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文献整理、戏曲序跋的功用、戏曲序跋的理论价值评判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及戏曲研究史上,对于"戏曲脚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定位常常和"脚色"、"角色"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特别是一些戏曲研究者也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理解,严重影响了古代戏曲脚色体制的研究,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戏曲研究中给脚色·戏曲脚色·角色这三个概念加以正名。  相似文献   

3.
出游情节在我国古代戏曲中广泛存在,它在戏曲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在古代戏曲中塑造人物这一作用加以论述。出游情节在戏曲作品中可以为戏曲人物提供环境。从而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出游情节中,人物的语言富有动作性,可以生动体现人物性格特性:出游情节为人物的外貌展示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4.
出游情节在我国古代戏曲中广泛存在,种类多、分布广,在戏曲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在古代戏曲中的叙事作用加以论述。出游情节在戏曲中具有引发故事、使一个行动即将发生或为其发生创造条件的作用,具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出游情节还可以起到把故事推向结局、产生结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戏曲史采用编年体例确实存在困难.中国古代戏曲与在文学史上占主流位置的诗文相比,总体上说,长久处在"鄙弃不复道"的境地.其直接结果,就是与戏曲有关的历史记载,包括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作家生平履历、作品的生成和传播情况等,都不仅数量缺乏,记事简略,而且语焉不详,无具体年份可考.而按照时间序列编纂而成的编年体史书,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间性,要想完成一部足够严密的戏曲编年史,就必须抓住古代文献史料中能够说明时间的一切要素,再加上艰难的考辨,才能够完成.戏曲编年史著作之所以罕见,原因盖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群众居住分散 ,且多数人无法通过阅读剧本去接触戏曲 ,然而 ,戏曲却在农村广为传播 ,这主要得力于节日。节日是连接戏曲消费和生产的重要纽带 ,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日为戏曲演出集结大批观众提供了条件 ,节日民俗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戏曲艺术生产 ,铸成戏曲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7.
古代曲学中的演艺论是伴随着舞台搬演而产生、发展的。从演员论、演唱论、演技论、导演论对古代戏曲演艺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戏曲演艺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戏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指出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独立的,又是受历史观念制约的;官方主流文化,宗教观念文化,都对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1000余年的戏剧史,就是一部与各种哲学思想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历史.儒释道思想交互作用于古代戏曲,使得古代戏曲出现了一个佳作如林、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9.
焦循是我国清代乾嘉年间一位博学多能的学者,也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位出色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剧说》一书,辑录了唐宋以来散见于一百六十六种书籍中的有关戏曲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古典戏曲汇集了极可珍贵的资料。他的《花部农谭》,专论民间地方戏曲,更是集中体现了那种超逸时俗的艺术独好,和独具只眼的艺术识见。这在当时剧坛,固是独树一帜,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宝库中,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0.
戏曲理论批评之审美“趣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点,但学术界主要对"诗味论"研究较多,而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涉及甚少。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通俗、有"俚趣",二是要有"境界(意境)"。本文初次从通论角度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及其主要特点,做了一个总体性的论述,旨在分析戏曲理论批评著作中的"味"及"趣"之概念的审美内涵,分析戏曲"趣味"论与其"境界(意境)"论的关系,由此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家关于戏曲"美感"论的主要观念。  相似文献   

11.
赵景深教授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 ,为纪念这位已故的大师 ,笔者在本文中于历数先生于戏曲研究丰硕成果的同时 ,祖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首在能正视戏曲在整个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力纠前人重诗文轻戏曲小说的偏见 ;二是五十年如一日地对戏曲研究投注巨大的精力与热情 ;三是研究方法的科学 ,即舍弃从文学上孤立地赏析剧本的传统方式 ,强调把握戏曲的艺术特征 ,结合实践检验作出恰当的评价。通过介绍 ,不难窥见赵景深教授在学术界的地位与赵派的风格 ,同时也兼及这位学者崇高的品德  相似文献   

12.
程式化是东方古典戏剧的共同特征。戏曲程式是一套特殊的符号体系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广泛而持久的因袭性和不容逾越的规范性上。作为古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手段 ,程式保留了一代又一代戏曲艺术家的经验和智慧 ,促使传统戏曲走向辉煌 ,但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暂时性质”。它以屈己从人、率由旧章、循礼守制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托 ,折射出东方民族重视文化传统、顺应束缚的文化精神。随着这一时代的逝去 ,程式迅速表现出严重的不适———难以适应反映现代生活的时代要求和青年观众的欣赏趣味。现代戏曲符号体系的建构以飞速发展、追新逐异、张扬个性的时代为依托 ,不大可能再重复以故常为法度的程式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5.
以通俗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一向被封建统治者和正统文人所不齿。明代李贽以“童心说”出发论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使通俗小说和戏曲可以具有与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李贽在实践上投身戏曲、小说批评,提出化工与画工的概念,初步建立起戏曲、小说批评模式。李贽这种以“童心”为基础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观改变了俗文学一直被看作地位卑下文体的传统观念,不仅从美学品位上提高了俗文学的文本价值,并且促进了俗文学的传播和普及,对当时俗文学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徽地方戏亳州梆剧又称豫剧,也是皖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濒危戏曲剧种之一。亳州梆剧属于河洛文化,它既是河洛文化孕育出的一朵靓丽的艺术奇葩,也是河洛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戏曲门类的艺术绽放。亳州梆剧诞生时间较晚,然其根源却很古老,它承继了河洛文化的传统,也延续了河洛文化的许多原始意识,在哲学思辨、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等文化内涵上与河洛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审美关联。  相似文献   

17.
比较南北《西厢记》的宫调曲牌组合形式可知,北《西厢记》采用的是依宫调联套的组合方式,而南《西厢记》往往依据特定情节和人物来选择曲牌组合方式。与北《西厢记》相比,南《西厢记》的这种组合方式更适应戏曲的发展,对戏曲的传播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南戏大概产生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其发源地是宋时两浙路所辖的温州一带。那么,南戏为何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它的产生与当地其时的人口结构、交通物流究竟有何联系?从这两个角度,探讨南戏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蕴,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