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我同学美淑告诉我,一日,她去超市购物,看到超市角落里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站在花生笸箩前。只见老太太迅速剥开一颗内有两粒花生仁的花生,一粒送入孙女口中,一粒送入自己口中,然后坦然地将花生壳重新扔回笸箩。同样镜头,一再重复。美淑说,看打扮,老太太并不像穷人,并且她已经挑了小半车货物;但是,这分明是一个买不起花生的穷苦人的举动啊!她突然心疼起那个小女孩来——这样的身教,不把孩子带进精神猪圈才怪!.另一个故事是从网上看来的,跟上面那个故事差不多——有个7岁的小男  相似文献   

2.
妻子爱看电视,特别爱看电视连续剧之类的节目,对于电视连续剧,不管电视台播放时间有多迟,她都会边看其他节目连等待;不管有多少集,她会一集不拉地看到底。对此我简直有些“嫉妒”了,晚上的大好时光,妻子都奉献给了电视。  相似文献   

3.
4.
刘荣琴 《殷都学刊》2008,29(1):118-120
语言中同义词语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出现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也可以互相置换且并不影响句义表达。这促使我们从句法框架的结构语义条件上寻求解释。本文就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不”、“都”、“也”的不同用法入手,分析了句法结构对相同句法位置上的非同义词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徐公豪同志《“莫须有”别解》一文,引据清人俞理初《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条,谓《宋史·岳飞传》中“其事体莫须有”一句,当于莫字断句,即读为”其事体莫,须有。”徐同志再加以发挥,谓“近来言谈中,语末常带一‘嘛’字,含问意,意表惊叹。莫嘛同音,不过今古写法不同耳。举此或可助证俞氏之解为不诬。”此外徐同志还引了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中的两段话,认为这两段话均应于莫字断句。谨按:俞理初对“其事体莫须有”一句的理解和断句,是错误的(详下);徐同志就俞说而加以发挥,训莫为嘛,认  相似文献   

8.
《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刊王政文《“烹小鲜”新解》,考据有获,但最终解释未见精当,商榷如下。“治大国著烹小鲜”这句话,解为煎小鱼不宜常翻,是古今常解,不仅见于王文引《四库全书》注。离老于不远的《韩非子解老》即云:“烹小鲜而数镜之,则贼其宰。”唐白居易《崔威可洛阳县令制》亦云:“人挠则疲,鱼挠则馁”。如此解释,与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倒是一致的,但对煎小鱼不宜翻的解释,令人费解。我倒觉得小鱼易翻,大鱼不易翻。再说,确如王文指出,与下文衔接上也有问题。王文的要义,在于改释为:煎小鱼要常翻。合于常理,从厨艺…  相似文献   

9.
振峰同志《千夫何所指》(《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横眉”名句中的“千夫”,“不是指的敌人,而是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意为众人所指责的人)才是指人民大众的对立面——敌人。”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千夫”在古汉语中,确有众人的意思,如“千夫所指,无病而死。”但解作敌人也是可以的。据《史记·索隐》:“千夫,武功十一等,爵第七。五大夫,旧二十等,爵第九也。言千夫爵秩比于五大夫。”可证“千夫”是秦汉武功爵秩名,可以引申为武力统治者——即军阀,也包  相似文献   

10.
也谈“教书育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它左右着办学的航向,影响着一代接班人的成长。因此,实施德育是学校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天职,由于学校中每一成员具体工作岗位的不同,实施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也自然有所差异。只有明确个自的职责与特点,才能各尽其责,齐抓共管,放大德育的整体功能,保证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于是探讨学校不同岗位实施德育的内容与方式,已是深化德育研究、开拓德育新天地的突破口。 学校实施德育的渠道方方面面,纵横交错,就其本质来说只有两个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系统。一是专门性德育系统。如以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目的各种活动与课程;一是非专门性德育系统,如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这些非专门性德育的课程与活动,虽没可能也没必要系统全面地实施德育,但因其具有潜在的德育因素,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看到于春海于衍存两位老师写的文章《“劝百讽一”论析——对汉赋传统评价的再评价》(以下简称《再评价》),读来颇受教益。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独辟蹊径,对汉赋传统评价进行了剖析,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汉史的研究,提出了对汉赋作用新的看法,新的见解,这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和借鉴的。 但是,我感到在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的观点虽新颖独到而论据却显得太单薄,也就不能充分论证它的成立。故此,我仍然认为汉赋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讽谏作用,即“劝百讽一”的存在仍有其基础和客观依据条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与远大理想,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一个辩证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要实现共同富裕要有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茅于轼先生《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思考》一文,针对社会各界对教育乱收费的普遍反感和要求教育公正的呼声做另类思考。另类思考本身没什么不好,但当茅先生把人们对教育乱收费的反对置换成反对教育收费、把人们对教育公正的诉求当成对市场经济的否认和对绝对  相似文献   

14.
茅于轼先生《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思考》①一文,针对社会各界对教育乱收费的普遍反感和要求教育公正的呼声做另类思考。另类思考本身没什么不好,但当茅先生把人们对教育乱收费的反对置换成反对教育收费、把人们对教育公正的诉求当成对市场经济的否认和对绝对公平的要求时,设定的“另类思考”对象就因预先被曲解而带有虚幻性。然而,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讨论,乃常规思考或另类思考都须遵循的准则。茅先生没有遵循。不过,让人读过该文数天后也难以释然的还不在此,而在于茅先生在曲解了思考对象的前提下展开的一系列观点以及蕴涵其间的价值倾…  相似文献   

15.
1 谁把幸福藏在了花窖 许蔓最喜欢菊花茶,看着那白色花瓣在水中一点点地舒展开来,她的心情也慢慢舒展开来了. 所以,每隔两周,许蔓都会在放学后绕个弯去学校后面的那家茶叶店买五十克贡菊.或许因为一直喝菊花茶的缘故,在班里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戴上厚厚的近视眼镜时,许蔓的视力依然是1.5.这一点,就足以让其他人羡慕得瞳孔放大.  相似文献   

16.
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没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失误,但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始终是占主导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使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出现了新局面。正如胡耀邦同志指出的:“汉族离开少数民族什么事也办不成,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什么事也办不成”。这就是说,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般的关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这种关系发展规律和必然性,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互见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韩信的谋反,我们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即韩信谋反之罪是刘邦、吕后忌惮其能的结果。从互见法的角度分析薄太后为周勃的辩护、彭越的冤案、萧何的遭遇等,可以证明韩信的清白。韩信谋反案在档案文书中早有记载,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只能按照爰书叙史,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实录。对于韩信的悲惨遭遇,司马迁有自己的评判,司马迁通过多处互见法的灵活运用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越来越A"固定格式.静态分析指出了进入"越来越A"格式的词语的特点,句中支配关涉"越来越A"的动词多为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和表示感受义的动词;动态分析探讨了含"越来越A"句子的预设,"越来越"是句中焦点的标记格式,A为焦点.全面揭示"越来越A"固定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革”结束以来,思想解禁,学术空气空前浓郁,学术成果累累枝头,出版界每年向读者提供的专著以千万计,报章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大,常令读者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在这样热烈的情况下,难免呈现某些无序混乱的现象。自葛剑雄、曹树基在去年《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一篇措词尖锐的书评以来,《文汇报》在今年1月2日发表了曹树基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4月17日发表了宗和《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两杂志在北京召开以此为题的研讨会的专门报导,4月20日…  相似文献   

20.
“减负”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但如何做才能使“减负”顺利实施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 ,提高整体意识 ,改变教学观念。对“减负”这一工程的系统性认识不到位 ,是当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急于求成。这个系统包含了教育机制、教育观念、升学机制和人才机制等方面 ,系统的每一个部分 ,又都包含着大量的内容 ,每一点改变 ,都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与学生学习成绩有关的诸如老师的业绩评定、社会对学生的评判标准、进入高等教育的选拔方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使用和待遇等问题的解决 ,都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