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新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与拓展以及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均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文学理论批评范式的转换""文学基本性质的多维认知""中国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批评实践与大众文化兴起"诸多方面既取得不俗的成就,又表现出明显不足。自1979年以来延续30余年的"新时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已经结束,但其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2.
一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化"倾向.这一倾向,不仅在相当的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区别,而且大有以"西马"文论取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进程回顾和反思的思想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中国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结构体系的把握,和以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整体结构形态的理解,应是我们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进程的回顾和反思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西马化"模式,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倾向。这种倾向已经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目前的文学理论"西马化"模式,主要表现在文学审美论、意识形态泛化、实践本体论化或实践存在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实际上多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那里袭用来的。为了科学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精义与活力,我们有必要对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因素加以反思和辨析,这也是眼下文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三十年来所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文学理论结构体系和新的文学理论观念.它的产生既是整个人类文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历史的和逻辑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期后,"政治"一词一直被人冷眼相待,名声不是很好,尤其是在文艺学界,对"政治"这词的印象一直不好。在文艺学界一直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而言,其产生的政治化会导致它自身的灭亡,还会废除掉文学理论自主性,最终使得当代的中国文学理论知识被政治驱使,控制。因此,久而久之,文学理论要想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原理政治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传播规模、呈现特点,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899—1916年:自发传播期;1917—1929年:自觉传播期;1930—1948年:系统传播期;1949—1978年:整体传播期;1978—2013年:开放传播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契合性;二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关联性;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实需要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存在着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二是传播内容的混杂性;三是传播选择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范畴体系;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30年发展过程中值得审视的一个侧面。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转换—生成"模式启发了我们:对文学理论的结构分析,不是对被表达其意义的事物本身的结构即现实的结构进行分析,而是对表达手段的结构进行分析,即是对各个文学理论文本的生成过程,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以基本的"理论素"为节点,寻求文学理论的深层结构,探索其转换为各个文学理论文本即表层结构的参数,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文学理论的"普遍语法"。它应该能够对这些"理论素"如何构造、生成各种已有的和将有的理论体系做出解释,也应该能够对不合乎"语法"的理论体系是如何生成的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理论的扩展或建构往往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概念。文艺现实的变化必须催生新的文学理论术语 ,以便做出与其自身运动相适应的逻辑概括。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论永葆青春 ,使她充满当代意识 ,遵循自身的逻辑思路不断向前发展 ,形成新的概念、术语、范畴和命题是其基本路径之一。当前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 ,关于“术语革命”的问题 ,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 ,二者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理论的发展。其一是 ,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个别论述。其二是 ,把各种学科、各种理论思潮的概念、术语 ,不加转化地引进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过分弱化或遮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偏失.文学及文学理论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领域,在一定的程度上拥有自己内在的逻辑,但它又植根于社会政治场域,并与社会政治场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凝望、相互介入的关系.所以,政治维度理应成为文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却对这一维度进行了弱化、遮蔽,致使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出现了新的重大曲折.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文学创作私人化倾向的发展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化,削弱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使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出现了理论盲区;造成了文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来源于大众生活实践,是为人民大众提供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因而是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掌握了大众,完成由理论向大众社会实践的复归,才能成为指导大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实现理论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且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韩清玉 《齐鲁学刊》2012,(3):156-160
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人学论"、艺术生产论等理论形态的形成与论争,体现出审美特性的凸显和人文精神的复归两大特征。这些特征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参照;所留存的理论缺口和对时代吁求的体认偏差,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艺界很少清理作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究竟以哪些相互联系的理论为基石。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点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六个基本观念。这六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4.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行动纲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与不足,探讨"三个代表"的思想统领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张达 《文史哲》2002,2(1):25-29
“十七年”的文学观是反映论亦即认识论的文学观;以这样的文学观看待文学,不仅造成了理论的不科学性,而且对创作造成了伤害;这样的文学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来自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等19世纪俄国文学理论家;反映论的文学观,带有机械唯物论、庸俗社会学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文学观已经有了可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学理论虽已从过去的感悟型、鉴赏型的评点,逐步走向今天学科的科学化和学术的规范化,但文学理论向科学形态的演化,不会自动实现,它的现代发展须有对理论及其研究本身的解剖与反思。文学理论要体现原创性、系统性、个性化、当代性等科学特性,从而构建文学理论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18.
高玉 《河北学刊》2008,28(1):104-109
"懂"是现代文学理论范畴,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以"懂"为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读"和"解"进行了区分,"读"和"解"都属于文学欣赏活动,但"读"比"解"更具有根本性,没有"解"仍然可以欣赏,并且不影响欣赏的性质,但如果只有"解"而没有"读",即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味,那就构不成欣赏。中国古代的"解"主要是文意上的,它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懂"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马桂云 《阴山学刊》2004,17(4):32-35
邓小平理论课承担着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这种灌输性与学生中存在的对思想政治理论淡化和逆反心理之间的矛盾是教学中的突出矛盾.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基本途径是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形式改革使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知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20.
赵凯  孙孝峰 《学术界》2012,(3):85-91,284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文艺性与政策性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上个世纪末“去政治化”倾向,是对文艺长期从属于政治的“矫枉过正”,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上的负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新世纪以后“再政治化”以及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的呼唤,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审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自觉.但其对“政治”概念的诠释,显然赋予了新的时代解读.重释“政治”内涵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重读马克思主义原典、梳理与甄别文艺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功能等;认真反思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真正实现文艺自觉,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