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偶读唐代刘肃著《大唐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对于古代考核政府官员一事总算开了一点眼界。话说卢承庆在唐高家总章初年任交部尚书。主持例行的官员政绩考核。有一官员押运港粮时逢中遭遇狂风,船队损失严重。卢公考评日:“监运损粮,考中下”。运粮官神态自若,从容退下,并无半句辩解开脱之词。卢公见其气度温雅,顿生敬意,于是重召回,改为:“监运损粮,非力所及,考中中”。然而该运粮官既无喜色,亦无拜谢之意。卢公更为饮服,又改为:“监运损粮,非力所及,宠辱不惊,考中上”。卢承庆慧眼识才,二次给运粮官改写考核鉴定,时为世人…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老舍作品的翻译与研究贵州师范大学袁荻涌日本是海外第一个翻译介绍老舍作品的国家。早在50多年前,日本就开始译介老舍的小说。第一部译成日文的老舍作品是《小坡的生日》,1940年由兴亚书局出版,译者署名“兴亚书局同人”。次年,奥野信太郎翻译出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4,20(1):37-40
自 2 0世纪 5 0年代始流行于唐诗研究界的王维“亦官亦隐”说 ,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原因在于 ,“亦官亦隐”之说 ,不仅有违于唐王朝“干部政策”的历史真实 ,而且亦与王维生活的历史实况相去甚远。正因为如此 ,故唐代无“亦官亦隐”之例 ,而为研究者“标贴”于王维身上的“亦官亦隐”或“半官半隐”说 ,自然也就属子虚乌有之辞。  相似文献   

5.
“千石之官”和“猗顿之财”──王充论扬雄、桓谭周桂钿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四JI旧B县人,少年崇拜司马相如,学写赋。四十二岁人京,由蜀人杨庄推荐,得到汉成帝赏识。“孝成玩弄众书之多,善扬子云,出入游猎,子云乘从。”(《洪文》)扬雄跟随汉成帝...  相似文献   

6.
1867年11月9日,德川幕府的将军德川庆喜向朝廷提出大政奉还的“上表”。11月10日,朝廷给以敕许。1868年1月3日,朝廷发布“王政复古”宣言,废止幕府、征夷大将军等职,同时确定新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为三职之制─—总裁、议定、参与,开日本近代国家政治机构组织之先河。《政体书》公布之后,三职之制改为模仿古制“大宝律令”的太政官制度。1871年8月29日,废藩置县的改革取得成功,以此为契机,太政官职制得以改革。1873年5月,太政官职制再次改革。此次改革确立了至近代内阁制度创立的过渡性的日本近代中央政治机构。一、明治政权的官…  相似文献   

7.
顾则徐 《探求》2008,(6):76-77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道:“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这一记载源于齐国史官。《左传》具体说明道:齐国相国崔杼杀了自己的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意思是:齐国史官太史秉笔直书,记录基本的事实:“崔杼杀了他的君王庄公。”  相似文献   

8.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其主要内容大约形成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①。据《...  相似文献   

9.
马固方 《东西南北》2013,(20):25-25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戏剧中,县令大多为七品官。特别是豫剧名家牛得草领衔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于197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拍成戏曲电影后,随着唐知县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f”的名言家喻户晓、风靡一时,不少观众误以为县令都为“七品官”。  相似文献   

10.
姓名 ,仅仅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符号吗 ?《礼记》言 :“名者 ,人治之大也 ,可无慎乎 ?”故姓名学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同具体的历史人物已形象化了 ,当姓名代表着人的存在时 ,名字已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了 ,而中国古代之姓氏一开始就与治国安邦相联系 ,故《礼》之为定名之法曰 :“不以国 ,不以官 ,不以山川 ,不以隐疾 ,不以牲畜 ,不以器帛” ,所以如此者 ,诚如《左传》之言 :“以免以国废名 ,以官废职 ,以山川废主 ,以牲畜废祀 ,以器帛废礼。”姓氏者人伦之纪 ,文明之根也《广雅·释亲》曰 :“姓 ,子也。”王念孙疏证 :“姓者…  相似文献   

11.
《南亚研究》2007,(1):37-37
阿马蒂亚.森的论文集《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于2005年由企鹅书局出版a该书共收入作者近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撰写的16篇论文。全书分为四辑,标题分别为“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和“理性与身份”。阿马蒂亚.森以“穷人的经济学家”而著称,  相似文献   

12.
郑家栋 《求是学刊》2001,28(2):10-13
18 91年康有为刊布《新学伪经考》 ,7年后 ( 1898年 )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康氏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孔子改制考》 ;是年康有为辅佐光绪皇帝实行托古改制。尽管后来的新儒家学者似乎并没有对“康圣人”表现出什么好感 ,但康氏以“帝王师”的身份所从事的那场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变法运动 ,或许是近代以来儒家距离自己的“圣王”理想最近的一次。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 ,世事更迭 ,中国变化之快令人瞠目。尽管人们后来认识到许多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不过是在原地打转 ,但今日之中国较之一个世纪前毕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的变化是与西方…  相似文献   

13.
山峦缺处月更明——《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评介杨忠文《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一书,是台湾行政法学者、东吴大学法律系王和雄先生的一部开拓性力作。该书系其1992年博士论文,1994年5月精装、平装本一并出版,由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销。在我国的行...  相似文献   

14.
史与道     
把“史”与“道”联系起来考察,是从龚自珍开始的。“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①不过,龚自珍这里所说的“史”却既非历史,又非史学,而是史官和史家。“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吃毋端,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之之所归宿则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②这样看来,龚自珍所“尊”之“史”既非本体论层面的历史存在,又非知识论层面的史学研究,而是主体论层面的历史学家。在另外一个地方,龚自珍又说:“…  相似文献   

15.
反动派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各树门墙,派系众多,互相倾轧排挤,自古已然。一八五四年春,曾国藩筹建成地主武装湘军,他说:湘军“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故能唯命是从。实际上,统领皆由曾国藩精心选择委派,“譬之木焉”,曾国藩是根,统领是干,营官、哨弁是枝叶。统领、营官等的官职、薪俸虽出于朝廷,但统领等感曾国藩委派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因此,曾国藩对洲军拥有绝对的指挥权,也只有他能指挥湘军。湘军是近代中国第一支军阀队伍,曾国藩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军阀。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又是一支独立于八旗、绿营兵之外的队伍,  相似文献   

16.
“招魂”与“掌梦”之官《招魂》中还有一处疑难,同样是历来人言人殊,而迄今仍无定论者。这就是开头部分,特别是其中的“掌梦”一词。现将《招魂》的开头部分录之如下: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帝告...  相似文献   

17.
清代刑部是“天下刑名之总汇”,刑部堂官作为部务的决策者,对本部的政务与人事两方面都负有责任.刑部堂官的人选,清初以开坊翰林为主,乾隆中期以后逐渐转变为兼用翰林和本部秋审处出身的司官.此外,刑部又形成了由“当家堂官”在部坐办看稿的行政模式.晚清当家堂官的权力愈发集中,诸堂“因其人而生权力”.除“六堂”,刑部在乾隆以后还长期存在大学士管部的情况.乾隆年间的管部大学士掌握部内人事大权,嘉庆以后则逐渐虚化,对部务的干涉较少.总的来说,清代刑部“法律知识主导权力运作”的人事安排符合刑部执法谳狱工作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刑部的法律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陈澉 《学术交流》2023,(1):176-192
关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年的“荆府纪善之补”,对于其是否实际到任,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通过考证归有光、吴承恩长兴县征粮事件,对吴承恩《送入我门来》和徐中行《送吴生游楚》两首词的解读以及对《西游记》存在多位合作者、《西游记》“官板藩刻”等情况的考察,可以确认吴承恩晚年有“荆府纪善之补”,并且确曾到任就职,并在蕲州荆王府创作了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如此,那就与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所撰序言中揭示的《西游记》作者问题的线索,即与某藩王府的三个“或曰”的内容严丝合缝,这对于认定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著作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最迟在隆庆四年(1570年)。  相似文献   

19.
官者,掌权率众之人也。在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多数的为官者执政甚佳,尽了公仆之责,在广大民众中留下了“功名”的美称。但是,也有部分党员干部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懒馋、昏庸、贪污腐化等问题,这就是群众所说的“三官”,即懒官、昏官、贪官。这些人忘记了自己身负的重任,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必须下决心,动真格治一治懒官、昏官、贪官。其一,懒官。少数党员干部在改革和建设的大潮中,身居执政之位,毫无执政意识,不谋执政之事,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压力感、使命感,懒懒散散,对至关全局的“政事”抓得不力、不勤、不实。  相似文献   

20.
辽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面官系统中的重要机构之一翰林院是仿照唐朝制度设立的,其性质也基本同于唐翰林院,即院官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画官、医官等两大系统。前者“掌天子文翰之事”,属于秘书人员,后者各以其一技之长侍奉君主,属于技能之士,二者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迥然不同。本文试就辽代翰林院的机构设置、职掌、人选等进行探讨。一、机构与人选由于史料的缺乏,辽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就笔者迄今所见,辽朝最早的翰林学士当数磁州人张砺。张砺原为后唐翰林学士,团柏谷(今山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