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固定语句,反映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经验教训,通俗而含义深刻。兰州方言中蕴藏着丰富的谚语。其中一部分已见之于普通话,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纸里包不住火”、“称砣虽小压千斤”、“隔行如隔山”等等。但还有许多尚未见之于普通话或与普通话中的不大一样。本文所说的“兰州方言中的谚语”(以下简称“兰州谚语”)是指后者而言的。下面我们对之略作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
语言里常常连续使用同一个词,或是重复使用同一个声音,表示某种独特的含义,或是表现一种细微形象的描写,这种现象叫做叠字。叠字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各种语言里都有。汉语里特别丰富。兰州方言是汉语里的一种方言,汉语普通话里使用的叠字形式,兰州方言里也都使用,正因为兰州方言是一种方言,兰州方言里使用的叠字,并不一定在普通话里出现。因此兰州方言里的叠字,在数量上讲,远远超过了普通话里的叠字。此外,兰州方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工具”,它首先是以声音的表达开始的,并将永远以声音作为其主要表达方式。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其特有的一整套语音系统,从语音结构上看,我们是找不到两种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兰州方言与英语就是这样,他们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在词汇上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正如有些人认为的兰州方言很“土”,而英语却属“洋文”。从这个观点上来看,这两种语言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兰州人学不好英语,而正是启发了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这  相似文献   

4.
兰州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兰州人的生活情趣与语言创造智慧,同时,它还与其他方言互有同异并互相发明。由此可知,汉语方言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直接讨论兰州方言的最早文献当为清光绪时兰州人张国常所著<重修皋兰县志·方言>,介绍了张氏简况及写作体例,揭示了其"又案"透露的方言信息,对正文所涉及的30个方言词逐一解析,指出了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6.
一蒙古族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方言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蒙古族人民原来信奉萨满教。十三世纪元朝忽必烈汗时代接受了红派喇嘛教,但仅仅限于宫庭和贵族,广大牧民却仍然信奉萨满教。十六世纪中叶,黄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的理藩政策之一,就是广建寺庙,引入藏经,传播喇嘛教,对喇嘛教实  相似文献   

7.
兰州方言“把XV”构式中,“把”具有提宾标记之外的强调功能,而这种强调功能的获得与“把XV”构式的动词采用光杆形式有关,动词韵律分量减少导致“把”的标记作用加强.讨论和分析兰州方言中的这种构式,考察其适用语境、构成成分特点及构式义,并在考察中着重注意各成分与句子重音分布的关系后,笔者认为,“把XV”构式是连接普通话把字句和兰州方言强调“把”后成分的把字句之间的过渡句式.  相似文献   

8.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舍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9.
山曲、爬山调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歌的命名、歌词的形式、曲调的特征,以及方言的运用、人口的交流等方面,试图证明流传于我国冀、蒙、晋、陕、甘、宁、青、新八省区局部地区的两句头山歌——“山曲”,也就是“爬山调”和“信天游”。它流布广阔,传唱久远,影响浓重,歌词与西北方言区内的晋方言有关,传布与我国历代人口长期反复地大规模流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有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造纸术的发明,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创的一项科技成果。它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杰出才能和智慧的民族。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祖国的造纸术。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凡是对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民永世不忘.从传统的"三不朽"标准看,对于他深情地爱着的祖国和人民来说,邓小平是立了大功、大言和大德的.大功,是指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大言就是由他作为主要创立者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大德就是他的品德风范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潮州方言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据史书记载,闽方言区人民是历史上因“避乱”或因“征蛮”,陆续从中原一带迁移而来的。从中原汉人迁移入闽的事实,可见今天作为汉语方言重要的一支的闽方言,其形成和发展是远自秦汉开始就由中原汉语和当地原有的语言不断接触融合,而终于逐渐形成的一个方言群。今天,从这个方言群复杂的语音系统和  相似文献   

13.
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兼谈盐城人学英语梁鲁渤要学好英语语音,一般地说来,应该多听、多模仿、多练(念)。多听就是通过听老师读、听录音、听广播来训练耳朵,提高辨音能力。离开了听,一切语音练习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多模仿对于有了一定的母语语音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梅山方言切入来研究梅山文化,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梅山方言本身,因为梅山方言本身就是梅山文化的一部分;二是研究梅山方言所反映的梅山历史与地域文化内涵,探讨梅山方言与梅山文化的关系,例如可从梅山方言中的底层语言成分出发考察梅山族群的历史源流与民族属性。梅山方言与梅山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一、祖国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伟大国家(一)在人民民主制度下,祖国的自然条件才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我们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在这块富饶广大的土地上劳动和繁殖着,坚强地对自然进行着斗争,取得了利用与改造自然条件的不可磨灭功绩,使祖国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的古老大国。但是,几千年来,在阶级社会里,我国劳动人民因长期受着封建王朝与反动统治者的剥削,还不能充分发挥对自然斗争的力量,从而,失去了合理利用祖国自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7,(6):57-60
李佩甫作为当代优秀乡土作家的突出代表,地方特色成为其作品的本质特征,而构成其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具有方言自觉,善于运用方言成分,充分彰显方言文化内涵。从李佩甫小说《城的灯》可以看出,李佩甫小说运用方言有三种形式:对河南方言的直接运用、运用方言时结合了作者的阐释、直接把方言作为描写的对象。对方言成分的运用,使李佩甫作品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豫中平原的特殊地域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认知。李佩甫擅长乡土小说创作,他有文化自觉和方言自觉,在创作时自然会使用中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方言成分。在提倡文学个性化的今天,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方言资源,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是文学创作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作为大多数人使用的汉语,由于上述关系以及历史原因,语言语调极为复杂,单是方言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等七大种类。在南方闽浙赣地区,十里不同腔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不少困难,不利于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给四化建设造成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关心祖国命运、关注人民痛苦的诗人 ,同时也有大量对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对妻儿蜜意柔情的眷恋的诗篇流传。诗人由自家的不幸虑及天下寒士安危 ,从个人的伤悲体察广大百姓的痛苦。本文从这些诗作中领悟出 :杜甫的呼吸、脉搏经常是随祖国的命运而起伏着、跳跃着的  相似文献   

19.
舌尖后音在兰州方言中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把“梳子”念作“麸子”谈起“梳子”和“麸子”这两个词在普通话中语音泾渭分明,但在兰州话中却是地地道道的同音词,因为兰州方言中“梳”的声母同“麸”的一样,是唇齿音“f”,而不是舌尖后音“sh”。兰州人学说普通话,有的念对了,把梳子念成了 shū子;有的搞混了,把梳子依然念成了 fū子,把麸子反倒念成了 shū子;也有的同志矫枉过了正,把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土语是科尔沁人民历来使用的蒙古语口语。它是我国蒙古语基础方言中使用人口多、应用范围广的一种土语。做为一种土语,它与基础方言有着共同的语言基础,但也有其自身的语言成分。它是科尔沁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