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娜 《理论界》2006,(10):234-234
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四字语,不仅有助于把握朱熹运用语言的特色,而且对了解汉语四字语的传承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的四字语绝大多数承传自古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古汉语四字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对《朱子语类》中的四字语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描述,以求了解这些四字组合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朱子语类》中,朱熹认为理为万物之本,孝也就是理的产物。在孝与仁的关系上,仁是人性,孝是行仁之本。在孝与谏、孝与继和述的关系上,朱熹辨证地阐述了孝道的践行方法,维护了孝道的传统。总之在朱熹看来孝是教人做人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黄晓宁 《理论界》2014,(4):144-146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是徐时仪先生的又一力作,凝聚先生30余年的心血。著作分量厚重,内容广博,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九章、二十五节(含绪论),涵盖《朱子语类》词汇的方方面面。徐先生扎根于文献,从事实出发,网尽现有朱子语类、语录的各版本,梳理了成化本系统各本间的关系,及"五录"与"三类"各本间的传承。通过对各版本的梳理和对勘,一方面纠正了诸多现通行校注本《朱子语类》的阙失,另一方面依据各版本的异文窥测语言的历时演变。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朱子语类》中的异形词、同素异序词、多音词以及词组层面的语块,以概念场为入手点,点面结合,展开词汇系统研究。进而从语言、思维、文化等多角度,力求解释共时层面中的雅俗并存和历时层面的文白转变的动因,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展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史学家,白寿彝早在1930年就开始朱子学的研究,并对《朱子语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对于《朱子语类》形成过程的研究及其创新,并不比后来影响很大的胡适所撰《〈朱子语类〉的历史》逊色;他对于《朱子语类》不足之处的分析以及对其所做的整体改编,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无疑能给与今天的《朱子语类》研究很多启发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把调查得来的汉语方言材料和历史文献上的方言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汉语史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方言词语考释的重要方法。结合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考释了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的7个赣方言词。  相似文献   

6.
张慧远 《学术界》2007,(2):134-138
朱熹与禅渊源甚深,本文以《朱子语类》为文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朱熹的理禅交融的理论.即"理"的本体论与华严禅;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禅宗"渐修顿悟"的修习方式;"随事"、"日用"的境界论与禅宗的"不离日用"的解脱观."理禅交融"导致了儒的禅化与禅的儒化.  相似文献   

7.
以讲明义理而有别于汉唐注疏之学的宋学之开创,始自北宋中期的疑古思潮,这一点朱熹就已经提到过了。《朱子语类》卷八十载: 理义大本复明于世,固自周、程,然先此诸儒亦多有助。旧来儒者不越注疏而已,至永叔、原父,孙明复诸公,始自出议论,如李泰伯文字亦自好,此是运数将开,理义渐欲复明于世故也。  相似文献   

8.
试论范仲淹的诗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被朱熹誉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子语类》卷129)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元好问称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见。”(《遗山先生文集》卷38)如范仲淹入相出将的政绩一样,他的才艺也是多方面的。他精通琴律,书法很好,诗词文章也都有脍炙人口之作留传后世。范仲淹的散文和词的成就早有公论,毋庸多说。他的诗名似乎不为后人所重视,在诗歌史上也无有一席之地,但是范仲淹的诗却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而且有裨于我们从侧面研究范仲淹的人品思想。笔者不揣浅陋,对范诗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朱熹的坎坷经历和他的教育思想朱熹一生,命途多舛:早孤家穷,“少依父友刘子翚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宋史·朱熹传》)。生活拮据,寄人篱下;学无常师,全靠自己。在苦读的过程中,虽“祜人横截直截”,他“尺是不管”(同上),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十九岁时登进士第。他在“学而优则仕”之后,又屡遭排斥和打击:孝宗时因力主抗战而被主和派汤思远之流进谗降职;继因直谏“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朱子文集》、《朱子语类》以下引语凡出此书者不再加注),“重振周孔之道”,又被以“讥君”罪贬谪;宁宗时他侍讲《大学》才四十六日,即被妒才嫉能的韩佗胄之辈诬陷罢官。至此犹不甘休,这伙有权无能之徒,为致熹于死地,又斥“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宋史·朱熹传》)朱熹的“帝王之学”为“伪学”,于是“攻伪学者日急”,与此同时又  相似文献   

10.
《周易》问世之后,便带给读者层出不穷的疑惑.书中八卦、六十四卦符号,隐奥难解的卦爻辞,无不充满了奇幻神秘的色彩.以至象孔子这样的哲人,也得费“韦编三绝”(把编系书简的韦带磨断了三遍)的气力来读《易》.魏晋人将它视为“三玄”(《易》、《老》、《庄》)之首,正见它“玄奥”之甚.南宋的朱熹,更喟然慨叹说:“《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英语(以下简称中色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表达的是中华文化中最富文化个性的内容.由于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往往形成对应空缺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中色英语就是因对应空缺而产生的.本文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词汇空缺现象以及如何实现两种文化对接的翻译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2.
白话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末清初,该书最具震撼力、影响最持久的是它独具特色的语言。全书基本以山东方言写成,本文试从方言词语、方言句式、歇后语和俚语三个方面略谈《醒世姻缘传》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中文网络语码混用及变异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文网络语码混用主要表现为英汉夹杂 ,外来词一词多名并存 ,语言干扰现象主要表现为汉语词词类的超常转换和句式的反常构造。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语言规范是任何语言都必须具有的。但语言规范又都不能脱离语言应用和语言发展的实际。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规范是针对全社会共同使用的全民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而言。某些在一定范围内通行的行业专门用语 ,影响通用语言的规范 ,不必加以考虑。当前网络上的某些稀奇古怪的语言现象 ,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业用语的性质 ,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行业用语。这些稀奇古怪的语言文字随时都可能进入千家万户 ,我们必须加以分析 ,分别不同情况 ,认真对待。当前广告用语中出现的无视语言规范、乱改成语和习惯用语的现象 ,属明知故犯 ,是有意践踏通用语言规范的行为 ,理应受到舆论的谴责  相似文献   

15.
余东涛 《云梦学刊》2011,32(1):142-144
时间词是英语和汉语中一类比较特殊的词。对比研究显示,二者分属不同语系,差异较大的这两种语言中的时间词却在语义、句法功能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共同之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纷繁复杂的语言个性后隐藏的共性。同时也为时间词词类地位的确立提供了较为有利印证。  相似文献   

16.
拉祜语和傈僳语属汉藏语族彝语支语言,在两种语言里,四音格词的使用非常广泛。本文对拉祜语和傈僳语四音格词构成方式、音韵和谐、语义特点、语用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四音格词的结构类型、韵律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四音格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则尤为明显.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给汉语词汇增添了大量有关佛教色彩的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佛经的传译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的双音词与多音词,同时也使汉语的构词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此外,佛教对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成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语言中涌现了大量的流行词语。“超”作为其中的一员,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人们的语言话语中,显示出强大的语言活力。本文将重点探讨“超”的具体用法、存在动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 explain my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fuzzy expressions in language, and I take English as an example. Fuzziness i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It differs from generality, ambiguity and vagueness. There are many examples of fuzzy expressions in English. I supply examples of color words, some adjectives and linguistic hedges. Finally I attempt to explain fuzziness from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思维形态和信息传达手段,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有着非常灵活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常在主观上故意使用模糊语言,将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从而使语言更加委婉、含蓄。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帮助说话者进行自我保护,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延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虚拟语气、反语和双重否定句模糊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