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天祎 《齐鲁学刊》2007,(3):111-113
芥川龙之介是大正文坛的著名作家,中国文化和中国印象对芥川文学的影响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受汉文经典文本的影响,芥川以古代中国为舞台的作品中饱含了浪漫主义气息和对中国幻象的向往;受中国儒道文化的影响,芥川面对现代保持了一种文化回归的心态;中国访问使芥川心中的文本幻象破灭,他依据中国访问的经验写下了一系列具有反战、反侵略意识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是他中期的一篇重要作品,不仅表达了“为艺术的人生”的思想内涵,也全面展现了他的内心冲突和精神上的困境。以《地狱变》为中心,为芥川龙之介的精神焦虑提供一种解释——未完全成熟的纯贞,并从题材、叙事方式、精神内涵、审美趣味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意在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一类作家的特点与成就。  相似文献   

3.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著名代表作,于1915年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刊发,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一经发表便引起当时日本文坛的轰动,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作品借古讽今,探讨了在现实残酷环境中人性的善恶转变问题,以寄托自己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的思考。文章依次陈述《罗生门》中所展现的人性冲突以及所折射出的利己主义思维,然后再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所体现出的小说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罗生门》的情节构思中,采用了对比叙事的手法,创造了某种独特而强烈的感觉,在特定的时空世界里,事物、人性皆呈现出极端对立的状态.捕捉这样极端对立的状态,同时抓住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换的过程,成为这部小说文学审美层面上最为核心的部分.在《罗生门》中,他展现了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巧妙把握,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原则.这部小说可以看成芥川文学借助于古典,确立于近代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努力.  相似文献   

5.
《今昔物语集》作为日本最大的说话集,于上世纪30年代前后被引介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对该作品的引介、翻译、研究整个过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日本文学在异域传播中比较特殊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名人效应”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人接受日本文学过程中所表现的被动与盲从.  相似文献   

6.
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同是日本大正时期颇具“支那趣味”的代表性作家,曾先后来到中国旅行.如果以谷崎和芥川的天津旅行为切入点对他们的文学表现与文化立场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二人的“支那趣味”具有显著差异.在实际的中国之旅中谷崎一直在创造“支那趣味”,芥川一直在验证“支那趣味”;谷崎的“支那趣味”与“西洋崇拜”属于并存互动关系,并拥有一份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的从容,而芥川的“支那趣味”排斥一切西方元素,坚守心中的那份东方情结.  相似文献   

7.
李自芬 《江汉论坛》2004,(11):138-140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价值观时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母亲形象逐渐从由50-70年代建构起来的一种单调的刻板模式中突破,从纯粹的精神化想象向人性的物质化转移,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人的多重性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折射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酒虫>,日本的芥川龙之介据此创作了小说<酒虫>.芥川的<酒虫>与蒲松龄的<酒虫>是题目相同、故事相同,而体态、气韵却大异其趣.蒲松龄是用散文小品的手法来写<酒虫>的,芥川是用小说创作的手法来写<酒虫>的.芥川的<酒虫>有从外在转向内在的人物心理刻画,有极具功力的氛围营造手段,由于时代所限,却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樊篱.因此,芥川只是站在二十世纪小说转移的门槛上,还没有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一时代文学的标志。从题材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元杂剧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经典艺术形象。其间,尤为令人激赏难忘的莫过于那些敢爱敢恨、至情至性的青年男女形象了,如张生、崔莺莺者。相较于那些追求爱情的青年女子形象,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则显得颇为逊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形象的塑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中国形象的塑造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综合国力中形成了明显的短板.中国形象的塑造需要文学的参与,文学在中国形象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的著名作家,以写短篇为主。他出生在东京一个农场主家庭,出世不久,由于母亲精神失常,被送给舅舅芥川道章作养子。芥川道章家里藏书甚丰,芥川龙之介因而有机会读了不少中日文学名著,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后,他又涉猎大量欧美文学作品,为他从事创作打下基础。大学毕业后,  相似文献   

12.
《落头之谈》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则战争奇谈.作家运用中国志怪小说里面的情节元素与日本战记、游记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设置了“落头”、“神州日报”、“大龙灯”、“辫子”等诸多意象,目的是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大亚主义思想,揭露当时中、日国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该小说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历史观与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13.
平原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15-117
"五四"时期女作家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性别的自认中将母性的价值档和地位遮蔽起来,在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中,她们的作品缺少对母亲角色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对自身性别意识特别是母性意识的认定中存在着模糊性,至此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是虚妄.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区域,提升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逐渐在东南亚塑造了良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国家形象。当前,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贸问题、南海争端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问题。要进一步塑造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必须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加强文化外交,协调好与美日在东南亚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良好旅游形象的创立和传播,是旅游目的地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形象的推动效应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一个语言修养水平较高的群体 ,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对大学生的形象塑造形成制约。大学生要消除这些制约因素 ,就必须充分认识语言修养的层级性要求 ,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语言修养 ,塑造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8.
在对长沙市现有旅游形象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长沙市旅游总体形象进行了定位,并初步探讨了长沙市旅游形象塑造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审美倾向突出的是政治倾向,作为这一时期文学旗帜的赵树理对不同母亲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都呈现出鲜明的适应当时环境需要以及男权中心意识的痕迹,它直接带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被误读和遮蔽。  相似文献   

20.
尤晓娟 《理论界》2008,(3):150-151
《聊斋志异》善于兼顾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善于把握主人公作为物和幻化为人的双重性格特点,善于从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格入手,赋予人物以不同的特征,从而使《聊斋》女性形象显示着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