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 ,分析洪武帝奠定、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 ,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 (也是特点 ) :一是重视德治外交 ,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  相似文献   

2.
《大明律》与明代礼制以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明律》的制作修订 ,与以前的律书一样 ,充分体现了依礼制法、以礼入法、以法护礼、以法行礼的原则精神。首先 ,“明礼以导民 ,定律以绳顽”,是明洪武君臣制定《大明律》的宗旨。其次 ,《大明律》“重礼”,亦足以证明古代刑法依据礼制并维护礼制。再次 ,《大明律》及其炮制者与古代律书、礼书有很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大国外交与大国财政建设需要将外交目标与财政预算,将大国外交与大国财政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国外交战略及其资源分配提供系统和结构方法。大国外交财政能力的实质是以外交需求及其背后的理念为引领,以战略规划指导财政预算,以财政预算践行战略规划,以预算治理执行预算决策,以预算评估优化战略规划。尝试应用外交学、财政学等跨学科方法破除将大国外交与大国财政两个领域人为分割、分离的方法论壁垒,建构认知(cognition)、规划(planning)、预算(budget)、治理(governance)与评估(evaluation)(CPBGE)系统,以明确反映理念、目的、目标、手段、结果之间内在一致的关系与动态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在从一个“四等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进而走向政治大国之路上,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经济外交促成了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而经济大国的份量反过来又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资本和基础。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的提出上。纵观这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的“大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苏联解体,俄罗斯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国际社会至1993年底,其主要特征是亲西方的“一边倒”;第二阶段,1994年初至今,其主要特征是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俄罗斯“大国外交”的实质是在维护与西方合作的大局、不与西方对抗的前提下,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西方积极抗争.努力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成为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反过来影响国家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大国形象不是自然生成,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大外交之下的诸多外交概念中,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具有很强的共生互补关系。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都是有别于职业外交的次级外交概念,二者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二者的有机融合会对总体外交带来极大的促进。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的结合应该坚持首脑外交法律化、法律外交首脑化的原则,实现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的创新发展,这对于中国外交总体布局的实现意义重大,对于提升我国外交水平,实现中国梦、世界梦、和谐世界的目标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宝贵精神来源。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涵盖领域众多,其提倡的"仁者爱人""先义后利""克己复礼""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外交智慧。当前,中国外交所倡导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等理念都可以在孔子思想中找到源头,将孔子思想中的优秀成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可以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更好地推动中国外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代外交礼制是宾礼的一部分,先秦时期,和近代意义上的外交礼类似的是古代宾礼中的聘问之礼。汉唐以后,外蕃来朝之礼(即后世的外交之礼)成为宾礼一直保留的内容。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外蕃来聘问的详细仪节大体沿用唐制。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外交要至清中晚期才开始,此时,随着中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外交礼仪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开始被动地与国际外交礼仪接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负责任大国”不仅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也成为中国自身的政策目标。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负责任大国,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议题之一。面对全体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负责任大国必须肩负起保护人民的责任。爱国主义既是对负责任大国的考验,也是人民对负责任大国的回报。  相似文献   

11.
明初统治者所制定的外交方针政策,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开创了中外关系史的新局面.明初外交政策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巫术从种类来分,大体可以分为禁气符咒、作祟或除祟、樟柳与灵哥、厌胜和厌镇以及幻术几大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明代,巫术活动逐渐世俗化,由圣人之术演变成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会同馆是明朝政府设立于京师的中央客馆。它不仅是接待外国和边疆民族使者的场所,也是明朝与四方使团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和进行外交活动的主要场所。会同馆活动是明朝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接触并了解的重要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明代历史上,大臣为捍卫祖制伏阙争礼三次,最早始于成化年间的文华门哭谏。这次争礼因宪宗生母周太后在祔葬问题上与大臣的分歧引起,周太后的跋扈独断激起文武百官大规模请愿。文华门哭谏不仅引起皇室祔葬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谏诤皇权不当行为而抗争请愿之开端。  相似文献   

15.
从封建礼教对妇产科学发展的制约以及医家在此束缚下艰难地取得一定的成就两方面 ,阐述明代封建礼教思想对妇产科学的影响。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妇产科学发展侧重于妇科理论的深化 ,淡化产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称谓,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本论述了明初国内及周边所面临的极为复杂的形势,为了避免故元势力与高丽联手,全力翦除故元势力,明初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高丽恭愍王也积极向明。然而,恭愍王被弑后,亲元派上台,与明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