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徽州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场所.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论文首先从空间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因素和物质环境共同构成空间活力;然后通过对徽州古村落空间形式和文化观念的回溯,反映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后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例揭示徽州古村落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关联性对延续其空间活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8月11日下午,市内徽学专家、学者、各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市政协会议室内,共同研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之计,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策。市政协主席张开南出席研讨会并强调,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挥优势,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为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媒体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更为其赢得广泛的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留存和扩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借助媒体力量,促成制度规范完善和公民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各类传媒要优势互补,实现传播的立体化.传播过程中应加入创新文化元素和时尚理念,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孙贵川 《中文信息》2022,(1):296-298
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而群众文化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事文化建设者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齐心协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物质遗产文化(以下简称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本文首先阐述了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保护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接受性、目的性和非孤立性的特征,这些特性保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侵蚀的自省与价值再发现,是对文化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是一种文化话语权的竞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指向背后的功利性也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代情感和文化认同,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表征、消费、认同和规则方面进行赋权赋能,使其呈现更多元的表现形态和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总体上面临文化生存语境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化意蕴的消退、经济价值开发与文化价值传承的矛盾、现代工艺与民间传统技艺的碰撞等困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运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有利于激发和延续自身活力与传承能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促进其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但要注意根据特点,量身定做,选择适合的品牌化运营渠道;立足保护,挖掘精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及文化价值;着眼发展,激发创意,实施文化创新驱动;融入现代社会,回归大众生活,培育消费市场;强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政策性扶持。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需要,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徽州木雕是安徽省具有表现力和产业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历史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时代发展,徽州木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传承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徽州木雕发展制约因素有题材尚未更新,产品价格昂贵;生产规模较小,销售渠道狭窄;政策尚未落实,品牌效应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灵活性;传承人数较少,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徽州木雕的活态传承需要产品题材与时俱进,调整产品价格;提高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落实非遗政策,提高品牌效应;创新木雕产品,激发产品生机;培养传承人才,助力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是社会群众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平台.它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实施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渠道.结合公共文化体系这个社会平台的建设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可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有创新力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草原是草原文化物质之根。草原文化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最基本条件。近年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严重挑战。建设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刻不容缓。2005年,长调民歌成功入选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高端保护。在近几年的保护工...  相似文献   

15.
一、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区域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42-246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相关研究者一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归纳为三种模式: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整体性保护。也有研究者从部分地区将其与公共文化服务整合起来的实践出发,归纳出第四种保护模式——服务性保护。但是,这一模式论在国家大力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应当进行重新认识。新形势下的服务性保护,是基于基层公共精神、公共文化的塑造上已经发挥和必须发挥的"文化治理"功能上的互为所用及路径整合。公共精神的发现与重塑是其核心内容,调动广大群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服务性保护实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却使这种良好愿望面临种种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入,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然而,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保护并非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典籍和古董,而是要使其依然是活态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传承.因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质,有的采用加强继承人培养的方式来传承,不失为保护工程的创新思维之一.而要把培养继承人落到实处,也应有新的思路与办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媒介传承与保护方法,进一步论述了新媒体技术对其传承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探讨了在多种新媒体媒介的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方法、保护功能和传承模式,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和先进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除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层面予以关注之外,更需要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当地人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