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文学自古以来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怎样去表现丑,是将丑当作通向美的艺术手段和途径,还是终极目的;是为美而丑还是为丑而丑。在中国及外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许多以丑为审美关照对象的作家,有些作家在审丑时却也透出了一些弊端,如果过分张扬丑言、丑行、丑态,那么美感就会受到伤害。因此,究竟如何在创作中表现审丑意识是作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3.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美作家代表,莫言和莫瑞森都可以称得上是“丑艺术家”:莫瑞森的作品展示了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盛世;而莫言的作品则展示了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审丑特点。本论文通过展示“两莫”作品中的外表之丑、自然之丑、语言之丑和意象之丑探讨人物的人生之丑和人性之丑,并最终指出历史之丑是一切丑陋的根源。审丑的目的在于:认识丑——改变丑——通向美。    相似文献   

4.
写丑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大特色,正确认识丑的本质及审丑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是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审丑文学的审美价值。西方审丑文艺的渗入、中国文艺自身的发展、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对中国审丑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审丑散曲是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它以丑为对象、以俗为风格,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学品貌。审丑散曲主要表现外在形态之丑与道德品行之丑,在品格风貌上具有世俗性、谐趣性、讽刺性三个特点。审丑散曲不仅在文学上风格独特、成就突出,其还具有三个维度的文化意义,即全景展现了市井社会的人情百态与市民文化,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的审丑文化传统,蕴含了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学是人学”的角度梳理当代文学50年的发展,认为当代文学所表现的人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政治性(神性)的人;真善美的人;非理性的假丑恶的人;日常生存中的俗人;感性欲望中沉浮的人。与此相应,当代文学的审美风尚也依次发生了这样的嬗变:政治伦理美学、人性论美学、审丑的现代主义美学、生存论美学、感性美学。当代文学审美风尚的变化是与对人的认识的变化差不多同步进行的。对人的认识的更新,是新的审美表现方式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研究在对新时期之初的“东方意识流”这一文学现象的梳理和归纳,多层次探讨其本质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有研究对于这一流派的东方化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原因则缺少发生学意义上的追踪和探源。据此试从东、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基础、作家的文化品格、文化语境和文学体制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对西方意识流东方化过程发生变异的原因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丑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丑迎合了大众“审美疲劳”的神经,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美学研究当然不能排斥丑,从传统的审美模式到当下审丑的泛滥,离不开大众文化提供的种种条件,商业利益的驱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实现以及更包容的道德态度,都催生着丑,传播着丑。丑以一种碎片化、平面化、欲望化、狂欢化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审美视野,促使审美领域从一元向多元迈进。唯有理性的看待丑,才能树立正确的审丑观。  相似文献   

9.
丑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丑相依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有着独到生活感受的现代派作家,将丑引进艺术并进行大胆地表现,创造出了一系列以丑著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世界里掀起了一场美与丑的变奏,也在人类文明史上开创出了一片奇异的天地。审丑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丑,了解产生丑的历史必然性,不但有助于人们从美学的角度深入领会现代派文学的思想价值,更有助于人们在面对社会生活时,能够正视现实的存在,理智地面对丑和恶,从丑中,甚至从恶中提取出有助于人生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审丑思潮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理论上阐明审丑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及它的形成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20世纪哲学思潮的转向促进了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使得人的感性生命极大解放,从而为“丑”进入现代审美领域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现实世界本身美丑交错杂成的现状,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这为审丑教育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迫切的现实基础;再次,教育学与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审丑教育问题提供了学科基础,审丑进入教育学领域,既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宗旨。  相似文献   

11.
著名学者曹适华教授在其著作《文艺美学》中这样描述艺术的美丑对照性原则:“对照性原则是就进入艺术作品中的题材因素的关系而言,即丑的对象作为题材因素进入艺术要与其他题材构成对照关系,它既是艺术家在艺术上驾驭丑、支配丑从而体现征服性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艺术创造美的一种手段。”雨果从浪漫主义美学观点出发,把丑列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之一,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  相似文献   

12.
与其他实践派美学流派不同,和谐派比较重视对丑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如代表人物周来祥、邹华、牛宏宝等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对于丑的产生、价值、地位、审美特性、本质、特点等均有所论述,并逐渐使丑学理论走向体系化.和谐派美学流派中的部分同仁之所以如此看重丑,这一方面与丑学在美学中的地位日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和谐派美学体系的建构需要否定因素有关.尽管如此,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对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其中对于丑本质的挖掘、审丑可能性的论述、丑特性的概括,以及把丑放在一个动态状况中来考察的做法,还是应该引起"丑学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创作中,有美就必然有丑,“丑”理所应当成为艺术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然而现今美学理论界对于“丑”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较之美来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丑”的研究是尤为必要而又重要的。本文把视角主要集中在对于文学作品中丑角形象的归类上,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丑女无敌》系列剧以“丑”为最大的卖点,可谓号准了当前市场脉搏,抓住当下观众的审丑心理诉求.将审丑作为电视剧进入市场的差异化策略。用一“丑女”的非主流的“丑”,挑战了电视大众们对“审美”已感疲劳的神经,迎合了大众对当下标新立异的“审丑意识”的个性要求。在丑与美的对比和转化中,奉献给电视大众新鲜的消遣娱乐;以丑女的蝶化,激起当下电视大众特别是时代女性对关的反思和追求;以丑为名,在影视剧市场里喊出了最新奇而有益惑力的叫卖声。  相似文献   

15.
从审美到审丑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历程。李斯特威尔指出 :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本文试图从 2 0世纪特定的时代特征、批评心理和审美趣味的角度 ,对文学审丑现象作一个简单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文学审美是新时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继承发展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的确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学审美既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要求。在创作中,实现文学审美品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表现美,实现文学的审美品格,也可以在作品中表现丑,通过审丑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对审美的回归,以另样的方式体现文学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8.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在“五四”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现代文学从此拉开了帷幕。之后,出现了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文学繁荣的新文学时期。一批作家用开拓和创造的精神,开创和铺筑了一条宽广的文学艺术道路。各兄弟民族的作家也在艰难创业的新文学道路上留下了足迹。少数民族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满族作家的业绩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丑被当作独立的美学范畴虽在美学界早已得到公认,但学者们大多是从哲学理论和艺术实践方面来论证它的,其实还可以从西方文学的发展中来了解丑,了解丑从发生、发展到独立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在古代文学中,丑虽已经存在,但力量还比较弱小,还不得不以壮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近现代文学中丑得以迅速发展,但还不足够壮大,只能以崇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丑才真正壮大起来,并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表现出来.当然,在论证丑如何独立的过程中,也同时深化了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波德莱尔提出的审美现代性,在本质上是审丑。乔伊斯的流亡美学所包含的审美特性,就是《恶之花》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乔伊斯流亡美学的主体,不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作品中,也呈现出分裂的特征,这一点,在《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身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乔伊斯对流亡美学中丑的成分的揭示,不亚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乔伊斯把庸俗的人和低俗的生活,均作为审视的对象带入了作品。他对丑的表现强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前人,而这种"过度"本身,就是丑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