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作为一位诗人气质浓厚的作家 ,郁达夫对纯思辨哲学一向敬而远之。但对尼采和施蒂纳 ,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不仅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两位“新浪漫派”的哲学健将 ,而且他自己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他在哲学观方面否认偶像权威 ,强调自我尊严 ,在文学观方面反对文以载道 ,主张个性表现 ,都表明了他与尼采和施蒂纳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两个哲学命题的相似性为切入点,对解构主义与尼采在哲学思想上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证明解构主义理论中对于作者权威的解构以及文本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等基本观点皆可自尼采对理性以及宗教的解构中找到根据。因此,可以说,尼采是现代以及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虽然不是第一个将尼采的名字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但他是将尼采生平和重要学说比较全面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他也结合康德和叔本华哲学,把尼采的思想转化吸收到他的美学理论之中.本文论及王国维所翻译的三篇尼采论文以及他自己的一篇重要撰述<叔本华与尼采>;文章在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尼采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笔者在搜集王国维与尼采关系时发现了王国维有关论自杀的文字,于是也就从叔本华、尼采的"天才"和"意志"论附带探讨了王国维对自杀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人生问题是尼采哲学孕育生长的源泉, 尼采学说是尼采的生命与生活的反映.尼采哲学也是尼采自我治疗的努力.从根本上说, 尼采哲学可以阐释为对真正的"父亲"的寻觅, "超人"就是对"父亲"寻觅的结果.尼采的神经症表征着人类文明的神经症.尼采对生命的肯定与强调是一种症候, 是他经常面临死亡威胁的心理反应形式, 这是尼采哲学的生理心理起源和隐秘所在.  相似文献   

5.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观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尼采研究与日本学界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尼采研究者,他对尼采哲学的兴趣和研究与日本文化界关系密切。从就读上海东文学社开始,到留学日本,再到编辑《教育世界》,王国维直接受教于日本教习藤田丰八和田冈岭云,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日本的尼采研究信息,他发表的4篇有关尼采的文章中,有2篇直接取材于日本学者桑木严翼,桑木严翼对尼采的评介和研究态度,影响到王国维在尼采研究中所体现的学术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先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报刊,他认为报刊的主要功用是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定的新闻自由是报刊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他主编报刊追求个性,注重整体设计,主张开门办刊,理论与创作并重。他要求编辑工作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工作极端负责,尊重作者劳动,编辑要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时候,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在新尼采主义思潮的激荡之下,罗兰·巴特以自己差异性的身体为基点建立了多元论的哲学.该哲学的核心即反对同一性和它的各种“变身”:作者、作品、形而上学真理和确定性的意义.他通过中性的策略将这些统统解构了,不仅把阅读的自由归还给读者,而且确立起享乐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陈铨不仅直接阐释尼采学说,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尼采思想。陈铨对尼采学说的接受活动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甚至政治化特征,这缘于他试图借助尼采学说以警示国人与推动精神革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英语写作中认知层面的读者顺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例证方法,对英语写作中认知层面的读者顺应问题进行了探析。顺应读者认知是指作者了解他的读者的认知结构或能力,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读者对信息的解码,在认知结构上与读者共享,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作者作为一个理性存在,应该使用语言帮助他的读者完全、准确地掌握信息。因此,应该考虑如何遣词、如何在句子和文本结构方面顺应读者而获得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尼采将歌德看作自己超人的原型,尼采对歌德的认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不理解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歌德理解的希腊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另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体现出来的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尼采以酒神来形容歌德;从这个矛盾的评价可以看到,在尼采眼中,歌德过于偏向于日神精神,对酒神精神的理解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叶灵凤的小说《拿撒勒人》写一个无力负担学费的大学生蔚生,在母亲过世、情人离去、经济困窘的孤立状况下,精神上转而求助于基督教与尼采超人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五四时期现代文学的一个特殊现象,亦即某些作家不但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创作时挪用、改写基督教文本、典故与神学,并且吸纳尼采"超人"思想,形成一股带有内在冲突的创作活力。  相似文献   

13.
典籍英译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体选择的过程。译者基于自身的背景知识.采用相应的翻译把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文体选择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并不重.重的是译语读者基于译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译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与原语读者基于原作者的文体选择进行逆证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作者信息意图的一系列设想是否一致。如果译者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而且其文体选择给译语读者的推理距离与原作者文体选择给原语读者的推理距离基本一致.其译文即可被认为是忠实于原交际行为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在方法论上带有明显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心论的色彩,有着明显的黑格尔主义的根源,主要表现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创造出一系列概念并借助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超历史化,成就了其自身的方法论帝国主义。王楠湜批评鲍德里亚在方法论上把马克思看成黑格尔主义者是误解了马克思,但这一批评因缺乏历史的宏观视野而没能切中要害。陈慧平认为鲍德里亚直指死亡与虚无的系统辩证法在方法论的彻底性上更胜马克思一筹,但其没能指出鲍德里亚方法论中所蕴含的尼采式的虚无主义根源。对鲍德里亚的方法论,只有坚持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才能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从外部空间到外部思想——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策略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知识与权力的批判中。在其早期作品中,福柯发现空间其实已经成为权力与规训的场所;而自我也早已被隐匿——于是,主体需要被批判,也需要被解构。故而,基于解构主体的考虑,福柯向"外部"寻找批判的力量。经由尼采、巴塔耶,福柯发现了"异质空间",也发现了作为文学的"外部";而布朗肖更是给予了福柯以极大的启发——福柯称其思想为"外界思想"。然而,福柯的著作表明,其实他也是这种"外边的思想"的代表。可以说,经由文学和语言的探索,福柯发现了"外界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福柯主体解构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6.
出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尼采用修辞学观念批判柏拉图的辩证法,同时也在语言中用修辞的形式取代严密的逻辑论证。尼采运用了“双重修辞”:他一方面要不断地破坏,另一方面又要用创造和重新评价的修辞加以伪装,于是他给自己带上了“面具”。“面具”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虚无,这是作为修辞学家的尼采的话语策略,他要用生成的修辞游戏破解意识形态中修辞的诡计。  相似文献   

17.
苏轼之前的词人,创作主体的独立意识表现得不够鲜明强烈.后来苏轼词风有了新变,突现出主体意识的丰厚和高迈.苏词中抒情主人公开始向作者自我转化,并对创作主体的内心矛盾冲突予以极大关注.苏词还以激昂的社会责任感,超达的哲人之思,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高远格调.苏词主体意识的强化打破了旧的抒情程式和创作心理定势,拓宽了词境,给词坛带来生机和豪迈气象,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罗斯金的教育背景,是罗斯金艺术思想具有深厚的宗教背景的主要原因。而罗斯金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罗斯金艺术思想的展开提供了契机。罗斯金艺术思想具有典型美与活力美的双重性,而他的建筑艺术思想同样具有哥特风格和自然主义的双重性。《建筑的七盏明灯》表达了他的部分建筑艺术思想,他的建筑艺术思想与现代主义运动存在着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指出,托马斯·哈代一直以小说家的身份受到各界的关注,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哈代的诗歌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他的诗歌既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也没有现代主义的极端激进,而是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些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诗篇为处于浪漫主义末流的沉闷的维多利亚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本文试图从诗人的诗歌主题和内容着手,分别从哈代的爱情观、人生观、自然观三个方面来追寻文字背后其独特的人生哲学,追寻作者心目中那遗失的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