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转变进入到人口红利期,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且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从人口质量上看,中国成功地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然而到2015年之后人口红利期开始下降,到2035年基本结束,之后形成新的人口负债期,人口老化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有必要前瞻性提出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构想,这是一个统筹考虑人口系统内部数量和质量,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战略。为了实现2000—2050年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作者提出中国人口发展目标分"三步走"的初步设想,为2050年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适应入世挑战的过程中,完成了重返世界体系、转向市场经济、推进法治进程、改变封闭国家观念、转变传统诉讼观和政治法律文化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得以重新理解WTO的性质、作用和当代趋势,认识到WTO是一个促进和平的国际组织,是一种宪法性构造物,具有规则导向和司法治理等特征。这一新型的国际组织,既是世界体系的产物,也是这一体系变动的风向标。入世十年,中国、WTO和整个世界格局都发生了巨变,中国调整战略变得十分必要。这种战略应包括四种转变,即从经济入世转向法律入世,从开放推进改革转向改革推进开放,从具备实力优势转向兼具道义优势以及从随机应对转向积极主导。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美学就是中国美学,本不应加上古典二字的限定,但是,鉴于当下学界的使用可能会造成的歧义,只好如此.歧义之所丛生自有渊源,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并不是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法学已走过30年的历程.回顾中国经济法学,呈现"日益深化的共识,丰富多彩的个性"之局面.展望中国经济法学,我们满怀信心,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过程中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森林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中国的森林建设理念经历了从森林经济效益优先到生态效益优先的转变;森林建设体制经历了从完全计划体制到市场与政府共同协作的转变;森林建设组织经历了从中央全面安排到中央统筹地方办事的转变,最终实现了1990年代末期至今的量质齐增的绿色奇迹,实现了森林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从森林生态赤字走向森林生态盈余。通过对森林综合属性认知的不断深入,政府不断调整森林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与政策体系,最终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国家经济资本置换生态资本,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激励相容的生态建设道路,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7.
科技实力作为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能力,既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科技创新基础。定量评价了2000—2020年中国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从科技追赶型进入科技创新型行列,从世界科技第二方阵进入第一方阵,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彰显了党的全面领导政治优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与科技人力资源优势等。根据中国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未来发展多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对国家科技创新目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进而对2025年及2035年中国科技远景目标进行展望,即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  相似文献   

8.
9.
回顾历史,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启动,从国内和国际环境看,都是势在必然。中国改革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为主要理论支柱。改革至今已经历三个阶段。中国改革的特点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发展市场经济,渐进式推进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展望未来,改革趋势不可逆转,但仍将是渐进式推进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新科技革命引发的新产业革命不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单独变革,而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革命即新工业革命。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积极建设和发展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因此,积极推动新科技革命、大力建设和发展新工业化科技就成了中国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和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最近十年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内容为讨论对象,选择其中的代表性研究论文,从微观的角度,梳理和反思了这一时期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成果,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构主义翻译观与解构主义观之翻译、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反思与论争、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运用,以及解构主义翻译对于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及其局限性等.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将走向跨学科和多维性方向.  相似文献   

12.
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发展理念、外交政策和实践、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半依附特征.新中国"主动的半依附"所期望的国家利益与"被动的半依附"所付出的代价并存.相应地,半依附政治发展的后果也是悲喜各半:尽管这一政治发展模式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但也使其政治发展受到苏联的影响和制约,成为自主政治发展的障碍,甚至某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也逐渐被苏联模式侵蚀.半依附政治发展的重要教训在于弱国必须谨慎处理与实力悬殊的强国之间的结盟关系问题,并尽早做好同盟破裂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心理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阐述了过去和现在心理理论的发展的简短历史。涉及婴儿和儿童知道心理状态的多样性 ,可能的和推论的心理知识 ,以及这些知识在个体、文化和灵长类动物方面的相似点和差异 ,并对这方面研究的未来做了一定的推测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旗袍改良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民族学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但始终没有脱离各民族的实际 ,在为中国各民族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面对新世纪 ,中国民族学的前景、研究取向 ,只能置于新的世界格局中来加以审视 ,在全面深入地研究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的前提下 ,建构自己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 ,在为西部开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做贡献的同时 ,也可进一步丰富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国内社会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它的频繁发生及其越来越明显的对抗形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们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从不同的角度积累了很多富有见地的成果。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成因和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性评价和前瞻性探索,为科学防治社会群体性事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译作应该反映原作的风格,还是反映译者的风格这个问题上,学界主要存有三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可译的,译作应尽量反映原作风格;一种意见则坚持风格是不可译的,译作只会带有译者风格;还有一种意见却认为风格是复杂的,翻译时应顺其自然.文章认为,一方面,原作风格是可译的,另一方面,译作会在所难免地烙上译者一定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印记,体现了风格的独异性和一贯性.译者应善于淡化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个性与原作的个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使译文最后统一到作者风格上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学20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 2 0年来 ,中国社会学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总体性研究与分支研究、社会学的本土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面向 2 1世纪的社会学需要进一步树立学术规范 ;完善学科体系的建设 ;加强对城市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分支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同时 ,注重培养社会调查、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