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路认为用“存在”翻译Sein是一个根本的误译,因为“存在”在汉语中只有“时空存有”的含义,不能恰当反映“存在”问题的系词背景,造成我们对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误解.其实,从语言与义理两个方面看,“存在”译法都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现象学家的文本中,“存在”比“是”更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旨趣.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启功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来解读启功先生关于写字和书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实用汉字先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不能违背书写规则。汉字的美化有自然美化与艺术美化两个层面,书写规则属于汉字的自然美化层面。书写规则是社会使用汉字的人在熟练书写中摸索出汉字规律从而形成的写字习惯,又由习惯提升为规则。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书写规则是它的底线与基本功。书写教育与书法教育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二者有关系但不能混淆。我们不需要把全民都培养成书法家,但需要中国公民从小接受书写教育,提高文字素养。书法家需要的是在正确熟练书写的基础上产生独有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对书写纯熟、高超的技巧上。书法艺术是精神成品,心灵美才能造就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4.
海德格尔在探讨Sein之前,谈论了发问的一般结构,从中得出三种结构性的要素,然后准备着手从这三种结构要素的角度进而谈论关于Sein的发问。在这一过程中,对照一般的发问结构和关于Sein的发问结构,海德格尔指出,前者与认识相关,依赖于对Sein的领会;后者则既对Sein发问,又依赖于对Sein的领会。二者相对照,可以清楚地反映出Sein的问题的独特性。本文指出,无论是在一般发问(是什么?),还是在关于Sein的发问(‘是’是什么?),都没有存在的位置。海德格尔关于发问结构的探讨清楚地表明,他所说的Sein乃是是,而不是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陈望道,浙江义乌县人,生于1891年1月18日。今年是他诞生100周年。陈望道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也是最早向国内介绍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1915年,年仅25岁的陈望道为追求真理,奔赴日本求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玫读文学、哲学、法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抱定“吾尤爱真理”、“共谋人类幸福,共进光明世界”的志向,风尘仆仆从日本回到祖国,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之中。同年五月,他受聘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踏上教学岗位不久,陈望道团结进步师生“提倡白话文,搞新文化运动”,被反动当局视为“洪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史册上,陈望道的名字占据着一个光荣的位置。陈望道先生贡献于新文化运动的业绩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他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作一概略的说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邓小平等的题词为线索追述了最热忱的爱国主义者杜重远的爱国历程,介绍了他对抗日救亡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重点突出了他在“新生事件”、“西安事变”、“新疆事件”中的表现与贡献,从而揭示了他思想上的二次重大变化以及完成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我们无限缅怀这位学术宗师。陈先生运用“文献与考古合为一家”的方法,在屡经深耕细作的秦汉史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提出的“搞人民史”的主张,同国外史家所谓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取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时间上看,陈先生还应是一位更早的先行者。以陈先生治学思想为主线而形成的研究秦汉史的科学方向,是为“陈直学”。对陈直著述中失误的批评指正,应是陈直学在新条件下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今年(1991)10月18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陶行知先生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他为中国教育探求新路,为振兴中华民族造就人才,作出了永远值得后世纪念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纪念陶行知先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国古史分期论辩中产生八种"封建说",其中"魏晋说"最为丰富和系统,这是与尚钺的研究和倡导分不开的.他系统提出了古史分期理论,辩驳了"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和"两汉封建说",对于"魏晋封建说"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3.
李宏祥 《中华魂》2012,(11):67-67
浩浩银河浪,茫茫宇海星.彩霞万里飞照,天路写人生。奠基强国柱石,铸就航天伟业.壮志请长缨,两弹惊环宇.一星邀天庭。淡名利,谋大计,育精英。丹心青史,生死只为国家兴。方送嫦娥奔月.又引神宫对接.后继启新程,华诞百年庆,十亿颂贤能。  相似文献   

14.
马晓文 《中华魂》2012,(23):53-55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文瑞一生的座右铭 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召开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奖励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22位生产英雄。毛泽东对马文瑞的题词是:“密切联系群众”。  相似文献   

15.
马秋帆先生是沈阳师范大学历史上最早的名教授,曾是沈阳师范大学前身沈阳师范学院学术与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被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收录为1992-1993年度的世界教育名人。其于国内教育界很有影响,尤其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每提及沈阳师范学院,有关名流往往将之与马秋帆先  相似文献   

16.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四篇文章中作了答案。这些系统的论述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论述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偏重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初次看到陶行知先生(那时他的名字还是陶知行)是在一九二四年的冬天。我是秋季考进南京安徽公学的。陶先生兼任这个学校的校长;实际上他当时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正着力推行平民教育工作,常住北京,一年只到安徽公学几次,平时校务由副校长姚文采负责。陶先生每次到学校,都要召集全体师生讲话,对旧的传统教育有所批判,同时尽力宣传新教育的精神。这时他已初步提出“教学合一”的学说。当时他  相似文献   

18.
从费孝通、林耀华两位中国人类学大师的相关论述和研究实践出发,对中国人类学界田野民族志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人类学专业学术训练、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中田野工作的深入、民族志材料与理论的关联性、民族志文本的场景和能动性、"可持续性"的田野民族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与民族志研究中的理论反思与创新对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存在主体的占据面积可以把"是"字存在句分为两类: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面积,这时A段和C段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是"由判断义发展为存在义很好理解;一种是存在主体占据存在处所的小部分面积,A段和C段并不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时存在主体通常具有预设性,这种"是"发展出存在义主要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为缅怀这位长期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研究并为我国学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宗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邀请历史界、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50余人聚集一堂,于2000年6月2日举行了“纪念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就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与学术业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关于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陈先生从来不以考据自拘,而重视史实宏观和史实意义的阐扬,在“求真”这个基点上,陈先生关于秦汉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