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设计学的研究通常分为三个方面: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对设计批评的关注较少,使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判断力和创造力。有效的设计批评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设计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这在客观上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2.
设计批评作为设计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已逐步得到各高等设计院校的重视,各高等设计院校纷纷以不同形式把其引入到设计教育中来.设计批评与设计在设计教育中应是互为一体,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也应该是一位睿智的设计批评家.因此,我们高等设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设计师+批评设计家.  相似文献   

3.
圆形批评是指运用圆形思维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它期待的是一种近乎于完满的批评方式,融合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深邃的理性智慧,发展地、联系地、全面地、独立地、创造性地评价设计作品,而永远不把分析推导的过程和结论作为终极性目标。而其最重要的作用则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设计批评,运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以促进批评理论的发展,指引现代设计。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先驱人物,郁达夫的批评不仅是有自觉意识的,而且还是有明确的文学理想支撑的.从踏上文坛起,郁达夫就意识到批评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进行的文学批评、文艺批评无不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他是在自己对文学、对批评的明确看法引导下与时代、与文学潮流展开对话的.率真、宽容、同情是他批评意识的三大特点,这三者与郁达夫接近文学作品并对之作出反应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更应视作郁达夫与作品主体交流时所显示的思考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设计美学批评不指涉“标准”,但代表了对“标准”的态度。信息社会语境设计美学批评的主体意识主要集中体现于经验的判断力问题上,涉及基于信息本体论的主体、对象与方式三个层面:技术型社会的认知逻辑客观上为洞彻科技光晕笼罩下的设计主体提供了理解框架;而信息交互式的主体间性则构成了设计范畴体验式的“存在”,以之为对象进行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6.
由于与文学史、诗学史处于一种共在的关系,士人批评呈现为一种复调性的知识总体性存在。从其知识特征来看,士人批评主要表现为三种相对独立的知识形态单元,即教化性的实用知识形态、体验性的审美知识形态与形而上的诗性知识形态。它们分别对应于文学文本与现实政治道德生活的关系,与自身审美形式的关系以及与主体生命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修·阿诺德在《批评在目前的作用》一文中,谈到批评与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批评可以与创作一样是高级的才能,人也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由于现代的生活世界是复杂的,现代诗人要写好诗,必须有批评能力,否则,写出的诗就贫乏、没有生命力。此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批评与创作各有自己的媒介,前者更依赖思考,后者更依赖想象,思维方式不同,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创作者都有丰富的批评才能。  相似文献   

8.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9.
漫谈法国主题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批评界从19世纪的圣伯夫、泰纳的实证主义批评到20世纪的朗松的文学史研究,这些传统经院的文学批评偏重于研究“环境、作者、作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热衷于作品外部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生平中来考察和评价作品。而现代形式主义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反其道而行之,撇开社会生活与作家思想,只在作品内部寻找一个主宰文本的形式结构和规律。然而,法国主题批评家探讨第三条批评路径:他们从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现象入手探讨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揭示作者的意识结构,而这个意识结构被视为作品之源。为法国现代文学批评闯出一条新路子。近三十年来,法  相似文献   

10.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流派中,马克思主义莎评作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批评流派,曾对当代莎士比亚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莎评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注重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诉求的政治批评。这种批评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清代初年的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是戏曲评点的高峰 ,但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戏曲评点已经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 ,它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 :思想家李卓吾开启戏曲评点风气的奠定阶段 ,文人竞相参与的拓展阶段 ,创作、评点合一的深化阶段。清代初年金圣叹的评点《西厢记》正是明代戏曲评点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影响汉语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影响汉语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权力、社会距离和事情的严重程度。但三者在不同语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社会权力、社会距离两因素决定了交际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一般社会权力的作用大于社会距离,社会权力是首要因素;当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同时起作用时,与批评场合有关,公开场合社会权力作用更大,而私下场合时社会距离的作用更大。当相对权势大的一方违反这一原则时,会被认为是有意拉大双方的社会距离,是“打官腔”、“耍派头”。事情的严重程度是批评者在考虑了前两个因素后才会考虑的第三位的因素,作用次于前二者。  相似文献   

15.
在福楼拜研究史上,社会历史批评曾是主导性的批评方法之一。本文从这一视角入手,对世界范围内福楼拜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成就作了初步的勾勒,梳理了福楼拜时代以来批评界的重要人物如圣勃夫、瓦莱里、卢卡契、巴赫金、萨特等人的主要观点,描述了福楼拜研究史上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使用的多种形态及其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16.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检验作用。作为一项活动联系着理论的完善和翻译活动实践的展开,备受理论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反思,意义和价值深远重大。在此过程中把握做好翻译批评的"度"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翻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译者)的关系;批评方法的把握和选用;评判标准设定等三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些讨论,以对翻译批评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活动中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批判解释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交往的一般规律,而且从交往的异化现象入手,深入地剖析了社会意识形态如何扭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指出迄今为止的人类交往并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被扭曲了;被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掩盖或粉饰了真正物质性交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其交往理论的归宿。这种批判真正体现了批判解释学的精神。而哈贝马斯仅仅从语言本身来分析交往活动,将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寄希望于语言媒介,却偏离了他自己所主张的批判解释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乐府诗,上起陶唐,下迄五代,是一部集大成的乐府诗总集。其5000馀首乐府诗,主要由“前乐府”与“汉唐乐府”两大类构成。在批评形式方面,《乐府诗集》集“整理类批评”、“选择类批评”、“题解类批评”、“品第类批评”、“专论类批评”于一书,是乐府诗批评在宋代进入更加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其中,最具成就者,为“专论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的分类方面,因存在着种种错误,而为后人多所指责与非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和批评都注意到差异性问题 ,与西方提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也提出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理论命题。这种“见仁见智”表现为批评着眼点不同、方法和技巧不同、对对象选择角度不同、结果不同以及批评的相对性上。差异性形成的原因有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文学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等因素。这是形成文艺创作和批评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路子,这30多年来,如何借重西方话语或者转换西方话语,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命题之一。不能否认借重和转换对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但中国批评家对"中国经验"的暧昧使用,对伊格尔顿"后理论"的任意拆解,暴露了中国批评家与文学现场的隔膜,并论述了在此基础上批评家普遍借重的"对话型"方法论有其必须警惕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