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平之战与赵匡胤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平之战是后周禁军完成新旧更替的关键,赵匡胤在战前进入周世宗幕府,战后结识张永德、晋升殿前都虞候、负责禁军整顿,遂成为当时少壮派军官的领袖,得以迅速崛起。对赵匡胤出任殿前都虞侯的时间、义社十兄弟等有争议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后周在世宗当政之时,一方面进行社会改革,另一方面发动了对后蜀、南唐的南征以及对北汉、契丹的北伐,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本文对后周南征北伐的成败得失及其历史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史学界对于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楚汉双方的决战不是垓下之战而应是陈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本是同一次战役.通过对史籍有关文献记载、作战规模和性质、参战人员、作战经过、作战地点和作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知,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分别存在的客观事实;陈下之战是刘邦所率汉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一个转折点,垓下之战则是楚汉双方的大规模最后决战.  相似文献   

4.
马岛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作战,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英国在马岛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其武器装备的优势,而且也取决于它得到了美国等西方盟国的大力支持。尽管如此,英国在马岛战争中仍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之外,英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恶化了,这对英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重新梳理了长平之战发生前后的战国形势,清晰勾勒了长平之战的发生、发展及其结局;对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并从秦国国内政治斗争着眼解释了长平之战的意外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之间为争夺河东战略要地爆发了"玉壁之战"。西魏著名军事将领韦孝宽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韦孝宽率领的西魏军取得了"玉壁之战"的胜利,使东、西魏双方的战略态势发生转折,不但改变了"东强西弱"的战略格局,还最终影响到了南北朝后期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通之战是一场胜负未明的战争。此战清军伤亡多于准噶尔军,而且在形势对清军有利的情况下,致使噶尔丹逃逸,失去一举歼灭的机会,导致康熙三次亲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9.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倾其国力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在战争后期,由于赵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全线溃败。事实上,在两军实力相当的前提下,单一战略层次的失误并不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所谓的灭顶之灾,往往是由于几个层次上战略的失衡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交一场重要的战争,前辈学者也有论及,着重对此战发生的历史背景,即诸家族之间的深刻利益冲突,尤其是赵氏与知氏两大家族之间的尖锐矛盾进行剖析,指出两家战略目标的相克,最终导致了二者不共存,进而引发两大家族集团的争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此战的结果,以及这场战争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富平之战的具体鸿理位置是在令尝平县城以东至玉察乡的军寨、纳义坊一线,张浚的措制乖谬是促成宋军败北的主因,富平之战见根本上奠定了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对峙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因长平之战得名的长平县,横卧在丹河西岸,如今名为王报村。王报在春秋时为泫氏城,战国时属七雄之一的韩国。公元前332年,韩宣惠王东巡至此.在韩王山上视察时,发现泫氏城建在一条既长又平的河川地带,便以地形取名,更名为长平。  相似文献   

13.
关捷  关伟 《东方论坛》2007,(4):104-10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辽东半岛上进行多次陆战,其中析木城之战是清军保卫海城,日军进攻海城的关键一仗.清军在经过激战后撤走,日军取胜.此战日军以指挥统一,互相配合,武器精良等原因取胜.而清军虽来自各部,互不统属,没能协同作战,是败走主因,却不能因此简单地说清军"毫无战斗力","军纪荡然",也不应该称丰升阿、聂桂林"闻风即溃,骚扰不堪".对清军作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浅论唐蕃大非川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大非川之战是唐蕃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以大非川之战为起点,唐蕃展开了近两个世纪的对峙和争战,由此可见大非川之战的重要意义。关于大非川之战.治吐蕃史者往往语及,但多拘泥于论题,讨论的多是大非川之战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从宏观角度进行考察。本文试图结合汉、藏文史料论述大非川之战的前因后果及对唐蕃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8.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两都之战是元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战争期间,大都方面控制着中原和东南富庶之地,采取较为适宜的政治对策和军事部署,最终消灭上都集团,取得战争的胜利。尽管这次战争持续时间不长,但结果却削弱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力量,造成最高权力的转移,对元后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春秋末年,赵氏在治理晋阳时,通过扩大亩制,将农民的租税减免了58.3%;通过"损其户数",进一步减轻了农户的田租负担;采取"无税"政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赋税.通过这一系列减负措施,赵氏在晋阳赢得了巩固的民心,为其在晋阳之战中最终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