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宋代书法的成就,人们自然想到“苏、黄、米、蔡”“宋四家”。然而,“四家”中前三家均有明确所指,唯独最后之“蔡”究为何人的问题自明代以后一直争论不休。因为“蔡”既可指“蔡襄”,也可指“蔡京”。从“苏、黄、米、蔡”之排序看,“四家”之“蔡”绝非“蔡襄”;从“二蔡”之书风书貌与宋人“尚意”的时代特征相契合程度看,“四家”之“蔡”非“蔡京”莫属;从卒年看,蔡京卒于米芾19年之后,此19年正是权臣蔡京跻身“四家”之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释"禁"     
文章分析了“禁”字的小篆形体 ,其形体为“从林 ,从示”的会意字 ,《说文》将“禁”字分析为“从示 ,林声”的形声字 ,不确。“禁”的形体义为在树林中举行祭祀活动 ,而“禁”一词的本义是指该祭祀场所的“林”为禁地 ,即一般的非祭祀人员不可入内  相似文献   

3.
关于总结     
每年算总账的时刻又到了! 同是算账,算工作成果跟算年终奖的心情截然不同——前者数字,后者数钱;前者抓狂,后者欣喜若狂. 年终总结,可谓游离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外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先表功、后诉苦,再检讨,再展望,字数依次递减.内容严格遵守“四舍五入”原则——不足“四舍”,成果“五入”,经验可以多谈,教训最好少说.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在“革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非言语交际”所表现的“涵义”(connota-tion),无疑是反映着“阶级性”的[1]。从这个观点来看,本文拟在“革命”的语境里以“大手”这个非言语交际表现的“涵义”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是应该由“什么阶级”所特有的身体特征以及和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两个三角”理论,从大三角“古———普———方”与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来分析“作”与“做”的异同,试图理清这两个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它贯穿于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领域。文章试从“风骨”源流的演变来说明从品评人物的“风骨”范畴到书画理论上的“风骨”范畴 ,再到文学理论上的“风骨”范畴的过程特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不仅明确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文章从为什么提出“德”“法”协调、“德”“法”协调何以可能、如何进行“德”“法”协调三个方面作一初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和交际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辨义论”与“译意论”的译者主体、翻译主体及其间性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所涉及的“语言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的层次和维度,旨在揭示高屋建瓴的“辨义论”和条分缕析的“译意论”都是以原文为取向的译意“忠实”论,“辨义”即“译意”,原意是本源。因此“辨义论”与“译意论”一样,对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微观的语言转换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释 "所"     
从“所”的字形分析,它的本义应是名词“处所”,由此又引中为名词“意思”。后来由于名词的虚化,“所”虚化为虚 位代词,表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使用,此外,“所”字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作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金锁”的来历颇有可疑之处 ,文章主要从“何时而来语焉不详 ,薛姨母女话语自相矛盾 ,旁人影射真相 ,形势所迫、利益使然”四个方面论述了“金锁”应是薛家为制造“金玉良缘”而有意自造 ,并在此基础上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东晋书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但王右军之“右军”,文献记载不一。一云“右军将军”,一云“右将军”,今多从《晋书》作“右军将军”。通过分析唐修《晋书》以前各类文献对王羲之官职的记载,结合东晋的品秩,纵观王羲之一生仕历,认为王羲之任的是“右将军”而不是“右军将军”,右将军会稽内史也不同于一般的郡守。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的"忠实"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忠实”与“创造”,“翻译即叛逆”所引发的翻译悖论切入,以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意义翻译和文体翻译为参照,对比分析了《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与主体文化密不可分的地域风俗、方言、习语、土语的“忠实”与“创造”性翻译,论证了“既要创造又要忠实”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度,揭示了“叛逆”即“创造”性“忠实”的旨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后,地方政府治理问题已日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比较管理与治理角度切入,聚焦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发展过程,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从“缺位”走向“归位”和“到位”的基本轨迹,并对治理“到位”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期待视野"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核心观点 ,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期待视野”造成“文化误读”的理据 ;从译者的角度 ,分析了“期待视野”中文化意象、语言的文化内涵对文学翻译造成的影响 ;从译文读者的角度 ,分析了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章最后指出文学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误读”有着消极的作用 ,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是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治国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本文从史论结合的角度,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证“法”和“德”的辩证关系:“德”离不开“法”,“法”也离不开“德”,“法”和“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治国之道,并探讨了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吃"对"食"的历时替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示现代汉语的“吃”义,文言一般用“食”。“”作为动词明确地表示“吃”义始于六朝,一般出现在较口语化的场合,当时使用还很不广泛。唐代即逐渐增多,但与“食”相比,仍处于弱势。至晚唐五代“”已在口语中替代“食”,并和原本表示口吃的“吃”混用。宋代以后,“”(吃)有了迅速发展,并且很快战胜了“食”,直至现代汉语中取而代之。从词汇史的角度考察,我们可大致描写出“吃”与“食”的历时替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肺朝百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朝百脉” ,语出《素问·经脉别论》 ,王冰等前人多训释为 :“肺受百脉之朝会”。从情理、文理、医理三方面对此解提出质疑 ,并认为在上古音中“调”与“朝”为定母双声 ,幽、宵韵旁转 ,古音极近 ,具通假之基础 ,更进一步从书证及语境角度证实“朝”乃“调”之假借字 ,“肺朝百脉”即肺调百脉。  相似文献   

19.
释"爯"     
对“爯”的构形,以及由构形表现出来的本义,前贤作过很多解读,但都未获得一致的认同。《说文》说“从爪爯省”,表示“并举”的意思。“并举”的为何物?李孝定说“不能確言”。本文通过对甲骨、金文构形的分析,然后结合“稱”在历代文献中的使用特点,以及古今方俗的生活习俗,从中归纳出“爯”的本义是以提鱼这种构形来表示测试物体轻重,是“偁”、“稱”的初文,而“偁”、“稱”的本义、读音均同“爯”,它们是“爯”的后出转形字。  相似文献   

20.
说"搁"     
此文从一个新的语法现象——介词“搁”的出现入手,分别探讨了动词“搁”和介词“搁”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对动词“搁”虚化为介词“搁”的过程、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同时分析动词“搁”虚化为介词“搁”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