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达的女性理论构成其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他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研究凸显了社会学的规范意义和改造现存社会之功能。李达自觉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运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现存处境,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揭示这一历史及现实的不合理性,既要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合法性作辩护,也希冀探寻这一运动的可能途径。而且,李达的女性理论不局限于一般地考察女性问题和女性解放运动,而且突出地关注中国的女性问题和女性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2.
李达的女性理论构成其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他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研究凸显了社会学的规范意义和改造现存社会之功能。李达自觉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运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现存处境,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揭示这一历史及现实的不合理性,既要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合法性作辩护,也希冀探寻这一运动的可能途径。而且,李达的女性理论不局限于一般地考察女性问题和女性解放运动,而且突出地关注中国的女性问题和女性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典范。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西方女权运动的先驱,同时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第一人"。她详细地分析了女性生活的现状和女性创作的境遇,深刻地剖析了女性受压抑的根源,并创造性地将女性主义思想引入诗学,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伍尔夫提出的通过女性写作来颠覆男权中心,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观点指导和激励着当代的女性主...  相似文献   

4.
追溯美国女性学的发展历程,美国女性学在其兴起的第一个十年里,不仅诞生了女权主义理论,而且自觉地展开了对女性学自身的研究,并且在女性学建制、女性学课程和女性学规范化等三方面做了大量而扎实的工作,从而为El后美国女性学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通过回顾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学界对女性学的研究,讨论当时美国女性学经历的考验,试图为当今中国女性学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女性的代言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论述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重点介绍了简·奥斯丁 (JaneAusten)和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 ,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处于男性的支配之下。以 1 9世纪的简·奥斯丁和乔治·艾略特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始以全新的视角 ,从纯粹女性的角度来探讨女性问题。在她们的作品里 ,女性虽然仍摆脱不了男性社会对她们的影响 ,但已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以作者和其作品中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 ,为使自己能在男性社会争得一席之地 ,开始了强烈的反思 ,并不断地为争取女性的权利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6.
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反映出农村女性解放的程度,也标志着农民整体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女性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极大增强了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农村女性的主体地位.分析现阶段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主要特征,了解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状况,探寻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途径,对于更好地促进农村女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伊奇是女性精神分析的领袖和先驱者。她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根据大量临床经验和自身的母性经历,探究并描绘了女性心理发展的全貌,提出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女性人格发展观。她还指出,自恋、被动性和受虐性是女性的基本特质,并进一步翔实地阐述了女同性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多伊奇关于女性的精神分析观点不仅促使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关注,弥补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忽视女性气质的不足,而且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转向,为后续精神分析运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意识来关注女性,是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后文学创作及批评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彰显了女性以往被遮蔽的一面,如性欲,最大限度地消解了以往文本中母性神圣的部分,这必然导致女性体验的不完整。而《千万别让她说话》从女性独有的"堕胎"和"为人母"的纠结为出发点,展现女性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伤痛与无奈,从另外一个层面来了解女性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学是在女性被"误读"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即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女人是"原罪"、女人是社会的"失语者"。女性作家通过对自我精神需求的挖掘,用感同身受的体验,创作出了女性文学,其价值最突出地体现在:还原了女性本真面目,赋予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获得了社会肯定,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女性阅读视角。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诗歌”繁荣的原因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女性诗歌的繁荣,与女诗人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意识骨肉相连,同时80年代相对开放的外部环境,使得年轻女性诗人更有可能轻松地折返女性自身,而西方的性别理论、“弗洛伊德”学说又为女性诗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关汉卿在创作此剧时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发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关汉卿对关羽情有独钟,将他塑造成一个近乎神道的人物,不仅为后世考证关羽是关汉卿远祖的观点提供了资料依据,而且对关汉卿所怀抱的强烈的汉民族感情与拥有的严肃的正统思想给予有力支持。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单刀会》是一部既有深刻思想性又有独特艺术性的优秀杂剧,分析它对准确认识和恰当评价关汉卿的文化品格与历史地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封建礼教几千年来桎梏、摧残着中国女性,而中国女性也一直在为寻求个性解放进行着不懈的抗争。到了元代,觉醒的女性敢于与封建礼教进行正面的不妥协地斗争;关汉卿是元代最伟大的戏曲家,他在戏剧中塑造的平民化的女性形象,非常真实、生动,受到了广泛赞誉。他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悲悯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多的则是重视她们的觉醒与觉醒后的斗争。这些女性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但是,她们敢于抗争,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勇于斗争的壮举始终闪耀着熠熠光辉,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人们对窦娥这一形象存在着误读。从《窦娥冤》的情节、故事源流、前人的解读看 ,窦娥是封建节妇与孝妇的典型 ,这才是窦娥形象的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的出现是元统治下的“贵壮贱老”、收继婚等社会风俗激发关汉卿深藏的民族意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体制完备而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运用诙谐的艺术手法,通过喜剧性的情节、滑稽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较好地发扬了"寓庄于谐"的艺术传统,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推动杂剧的传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杂剧音节复合词的构词方式有六种: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和紧缩型。其主要的构词方式已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联合型与偏正型最能产;紧缩型是近代汉语出现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16.
窦娥形象的萌生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经两汉、六朝、唐、宋时期的不断发展,至元代登上戏曲舞台,成为关汉卿剧作中一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其展衍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庶女,汉代孝妇,六朝至宋之孝妇,元代窦娥形象的成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窦娥冤》在两个明代刊本中的差别达到了引人注目的程度。具体而言,其体现在结构、曲文、思想、语言等几个方面。《古名家》本较为质朴自然,《元曲选》本在结构安排上更为合理、完整,文辞雅化,带有较多明人的审美取向。对于两者差异的形成,流传过程中的改动固然是重要原因,另外,也可能是版本源流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8.
北京话(1750~1950)"管"类副词主要包括"管"、"管必"、"管保"、"管定"、"管情"、"管取"等六个。其中,"管"为"管"类副词的根词,是近代"管"类副词语法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管"由"管束、控制"的动词义慢慢虚化而来,相对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管",语法功能发生了些许变化,随着副词双音化的发展,"管定"、"管情"、"管取"、"管必"等副词相继出现。但真正与"管"产生竞争关系的是明代产生的"管保",并最终取代了"管",成为"管"类副词语法功能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承担者。  相似文献   

19.
管道升的世界——个案解析:诗情画意中凸显的社会性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升是中国审美文化史、艺术文化史上一个卓有成就的女性。她与赵孟颗,不仅是佳偶绝配,在诗词书画上也是义兼师友。文章通过展现管道升的世界,凸显了她的社会性别,不仅展现了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典范女性,而且揭示了中国社会性别制度下传统女性超越范式,即,闺房之外,内闱之外,厅堂之外。中国文化的大美江山,是由男女两性协同合作,代代发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关汉卿的《谢天香》和《金线池》杂剧中 ,无论是谢天香的聪明自卑还是杜蕊娘的心高气傲 ,也无论是钱大尹的工于心计还是石府尹的宽厚待人 ,或者是柳耆卿的呆头呆脑和韩辅臣的近乎耍赖 ,都是由他们的幽默喜剧性格所决定的 ,是纯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 )。作者对于这些尽管不无讽刺 ,但总体上则持肯定态度。剧中的幽默都是特有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的喜剧性格都不会有任何混淆之处 ,都在展示某种“恰当中的不恰当”,“和谐中的不和谐”。毫无疑问 ,剧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种幽默本质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