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藏族人民居住在雪山环绕的青藏高原,冰峰雪岭,高耸入云,既雄伟壮阔,又苍茫荒凉;既富饶美丽,又贫穷落后。这里平均海拔在4千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藏族人民把这片土地称之为“雪域之邦”。这是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同的特殊的疆域,其面积为2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长江、黄河,就发源于此。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初探韦晓康一、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类型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为了便于介绍,取其典型,可分为以下九类。1.马术运动蒙古族的马术非常精彩,有许多项目。比如,“跨越障碍”是在运动场跑道上每几十米设置一个高一米的跨栏,跑...  相似文献   

3.
对于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乐凋,讫今为止主要有三种命名法:①按照欧洲传统音乐理论对其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命名.如称之为某大调、某小调及“d多利亚凋”、“a弗里几亚凋”,或稍加修正、补充称之为“以a为主音的带有两个增二度的弗几里亚调”等.③按照我国汉族传统音乐理论对其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命名.如称之为“d征凋”、“d商调”或“G管之征调”、“G官之商凋”等.③按波斯一阿拉伯传统音乐理论对其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命名.如称之为“拉斯特凋”、“赫加孜调”等.  相似文献   

4.
试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到过内地的藏族称内地的道教的道上为“苯教”。18世纪,藏族学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其所著《土观宗派源流》中说:“道教的教主为老君,先师汤吉勤巴①说,‘老君与本教教主敦巴辛绕为一人”’。苯教是藏族固有的宗教,源于青海高原的原始“苯”术。道教是汉族固有的宗教,源于中原地方的原始巫术。本文试图探索巫文化和道教文化在青藏高原上的足迹,以请教于方家。由于探索中涉及西藏苯教时,对苯教史有所叙述,但不是本文的重点。中原原始巫术与青藏高原的原始苯术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及魂命物才让在藏族民间故事和《格萨尔王传》等中保存有不少有关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其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灵魂可寄存体外,建立起形形色色的魂命物。这种观念与许多民族的早期灵魂观有着相似的内涵,在青藏高原的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喇”概...  相似文献   

6.
卫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汉文史籍中,元代译作“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歹”、“外刺”等;明代译成“瓦刺”;清代至今常译作“卫拉特”,亦有译为“厄鲁特”、“额鲁特”、“猥刺”者。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相对于居住在东部地区的蒙古而言,史学界又称之为“西蒙古”。国外称其为“卡尔梅克”,至今还有其不少遗裔。  相似文献   

7.
藏族饰珠“GZI”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的珠宝、玛瑙等料珠佩饰中,“Gzi”一直是个比较神秘的料器。不仅是藏族有关“Gzi”的传说使人感到诡秘怪诞,就连某些藏学家和考古学家,诸如意大利的杜齐和中国的童恩正等人,在谈及“Gzi”时,也是语焉不详。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Gzi”从各方面考察一番。  相似文献   

8.
李何春  姚力尧 《西藏研究》2023,(3):139-146+164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层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构,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前提。青藏高原东部囊谦县和芒康县境内各盐场的群众在从事传统晒盐活动中,以“自然化实践”模式,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预防人地冲突”和“食盐分级消费”三种策略,形成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原则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成为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案例,对保护三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霍巍 《中国民族》2023,(4):28-33
<正>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高耸的雪域高原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从地理区位上看,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位于其西南部。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至5000米之间,雄踞亚洲大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曾被视作人类生命的禁区,汉藏文献所记载的人类出现于高原上的历史比较晚近。  相似文献   

10.
乌德盖人在我国古籍中称之为“恰喀拉”,乌德盖一词源于乌德盖人的自称“兀狄哈”。据1989年统计,乌德盖人有1902人,分属于20多个氏族,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和滨海边区。乌德盖人的语言直至20世纪初,乌德盖人有语言而无文字。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政府为其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干的拼音文字,在1936~1937年间又将这拼音文字改为以斯拉夫字母为基干。俄联邦学者高尔穆申在《乌德盖语》一书中指出,根据语音特征,通古斯一满语族分为两大支:北支为埃文基语、埃文语、索伦语、涅吉达尔语、…  相似文献   

11.
怒江州昔日的交通工具河流湍急,山高路险、交通闭塞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特点之一。在这里,曾有过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溜索与溜渡:溜索,古称之为“撞”,即《蜀中广记》所记载的“度家寻撞之桥”,傈僳语称之为“娄很”,就是横江上的一股或两股蔑索,有...  相似文献   

12.
创意是前沿、富有诗意的词语。中国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悠久和灿烂的文明国度。世纪之初,如果把创意和中国连系到一起,其结果是中国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辉煌。因为,文化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甚至国外学者不无夸张地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若把文化产业比作一块奶油蛋糕,那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蛋糕顶部的奶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一带,至今尚生活着许多清代厄鲁特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的先祖即是斡亦刺。在我国史籍上,早就有关于他们活动的记载。元蒙时期,称之为“斡亦刺”、“外刺”、“外刺歹”,明代称“瓦刺”,清代称为“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这些名称,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斡亦刺”一语的音转或异译。国外学者又往往称之为“卡尔梅克”。  相似文献   

14.
藏族     
藏族藏族人口约460万,主要分布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名山大川纵横排列,长江,黄河发源于此。藏族自称“博巴”。历史上人们曾对藏族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代称“西蕃”,清初称“图伯特”、“唐古特”等。...  相似文献   

15.
青海藏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古老婚姻习俗,这些婚俗无论其包含的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极富特色。它们在藏人的婚姻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藏族社会的其它诸多方面也产生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谈谈其中几个主要的婚俗及其社会功能。偷婚偷婚被藏族群众称之为“偷姑娘”,它通常是男女青年相爱定情,却得不到女方家长及亲戚的同意或男方家庭无力筹措彩礼的情况下,采取非常手段来实现婚姻自的的一种习俗。偷婚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真偷和假偷。其输是由男方家的“偷”和姑娘的“跑”巧妙结合而完成的。姑娘是知清人,…  相似文献   

16.
藏戏最初是在西藏、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等藏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保重了卫藏地区的“阿姐拉姆”剧,安多地区的“南木特儿”剧和康巴、安多交接地区及果洛地区的“格萨尔”剧,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在印度、不丹等多个国家,藏族聚居的地区也有藏戏在不断流传,人们将青海地区的藏戏称之为“南木特儿”剧中,在藏语的翻译中,表达的是传记、故事等含义。藏戏在我国的青海、甘肃等地区,受到百姓的欢迎有着较大的发展,现今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民居揽胜     
维吾尔族民居 维吾尔族遍布全疆,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习俗,结合当地地理、气候和建筑材料条件,吸取东西方建筑文化之精华,创造出了本民族灿烂的建筑文化。其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的造型艺术都别具一格。装修、装饰中的木雕花饰及砖雕、琉璃、石膏花、彩画等极具艺术价值。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木框架编笆墙体系和原生土、全生土、半生土建筑体系。 在建筑技术、艺术上,更具有创造性的是维吾尔柱式系统。随着文化的进步,建筑艺术也随之发展、提高。维吾尔人在原新疆传统木柱式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来柱子在柱下部装饰的特点,起初柱头形式仅…  相似文献   

18.
新疆的塔吉克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居地最高的民族,现仅有3万人。因其居住在人迹罕至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至今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那里现已成为西部独特的人文景观。 “塔吉克”原意为“王冠”。传说古代该部族首领的帽子非常华丽,族人十分崇拜和敬仰,后代就以戴这种与首领相似的帽子为荣并以其为族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中所说的“三界”,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是指原始苯教的“三界”现一是指佛教的“三界”观。我们要讨论的是原始苯教的“三界”观及其神灵信仰问题。藏族原始苯教把天地分为天空、地上和地下三部分,这就是所谓“三界”。认为天空住的是赞神(或者说念神),地上住的是土地神,地下住的是龙神,它们就是“三界”神灵。《格萨尔》中反映的“三界”神灵与此有所不同,天界是天神的住处,其神主是白梵天王;中界(中空)是念神的住地,其神主是格卓念波;下界是龙的住处,它的主宰是顶宝龙王。人类可与“三界”神灵沟通,得到它…  相似文献   

20.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钱伯泉十世纪后期,在西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宋朝的史籍多数称之为“大石”,有时也称之为“大食”。这个国家位于中西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的中段,在我国和中亚的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虽然与西亚的大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