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人都说要有经验,可我刚刚毕业,上哪里积累经验?有谁一毕业就经验丰富?”一次应届生招聘会上,一位大学生面对招聘启事愤愤不平。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有类似的碰壁经历,很多单位招聘广告上的“经验”两字就像一把无形之剑高悬头顶,吓跑了很多毕业生。那么,怎么避开经验之剑呢?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提醒参加应聘的学生注意: 1.在校时除了完成学习计划外,多到社会上参加社会实践,对毕业时就业有很大好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在一所职业学校参加学生座谈会,感触颇深。当主持人问“毕业时谁将直接升学”?与会的11个学生中,有10个学生举手表示要升学。15分钟后,主持人又问“毕业时谁将直接就业”?有8个学生举手表示要直接就业。主持人追问“你们毕业时,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与愈加多元的就业观,让许多毕业生逐渐接受并开启“慢就业”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的观念。在这种就业思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选择暂时不就业或延长就业选择的时间,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或者在一定时期内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能力,不急于建立较为正式或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和理解“慢就业”学生的特点和形成逻辑,并开展相应的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具体和实用的引导对策,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和实现个人成功。  相似文献   

4.
有人将“升学”形象地喻为“人生小考”,而将“就业”定性为“人生大考”。可见,“升学与就业”在人生这一单程旅途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走出毕业前的困惑,帮你在人生的“小考、大考”中胜出,就是本刊“毕业诊断”栏目的初衷和目标。把困扰你的难题告诉我们,把你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让“毕业诊断”为你解忧;让“毕业诊断”传扬你的经验,总结你的教训……最终达到我们的目的——愿阳光、笑脸常与本刊读者为伴。本栏热线电话:021—62525555转467 482 E-mail:renshuqiu499@hotmail.com 本栏编辑记者:任淑楸臧国海  相似文献   

5.
《21世纪》2004,(10)
中国学生就业难的最核心问题是:具备就业能力,却不具备求职能力。“求职成功的经验首先就是积累经验”,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王微小姐如是说。  相似文献   

6.
“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但找“饭碗”还得审时废势。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2003年增长6.8万,而2005年则有可能突破340万。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找“饭碗”?不妨对国外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经历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7.
袁成 《成才与就业》2011,(13):118-118
如今,对于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以及已经毕业但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而言,实习与见习经历在求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少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找实习单位,提前进入状态。实习与见习的主要目的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为接下来正式就业做好准备。实习和见习不是正式工作,也不是试用期。见习期结束后,个人和企业可以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之一便是就业买方市场的形成凸显就业门槛的提高,用工单位提出工作经验的普遍要求,成为大学生就业路上强劲的拦路虎。市场拒绝期货显露当代大学生的尴尬“短板”,如何使在校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在初步试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在校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模式,即从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与见习,职业社会导师的配置,分层次的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施实战实习的控制指导机制四方面出发,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自主择业”这一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实施 ,打破了高校原有“统一分配”的就业体系 ,毕业就业率开始成为社会评判高校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在新的就业形势下 ,如何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在转变观念、搞好服务、改善运行机制等方面对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如何创新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幸福”的歌词改成了“工作”,当理想切换成生存的压力,意义不言自明。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就业路在何方?毕业,本来是一个开心的时刻,但不知什么时候,对很多毕业生来说变成了失落的时刻。在求职的压力之下,出现了很多自嘲式的词语,例如“面霸”、“考霸”等。且不说“面霸”如何,其实,竞争压力最大的是那些考公务员的“考霸”。据教育部门公布, 2006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为127.5万。其中通过招考部门资格审核的公务员考生约为50万人,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约为43:1,超过了2005年37:1的平均报  相似文献   

11.
失业已成为困扰欧盟各国的突出难题。近年来,欧盟各国政府千方百计推动就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全力推动在职培训 欧盟各国促进就业的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消极”政策,也就是发放补贴救济失业者,另一类被称为“积极”政策,主要特徵是全力推动在职培训。各国政府或是拨出一定专款,或是将原来用于失业救济的款项抽出,以支持企业培训职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慢就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折射了95后,00后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过,“慢就业”还须掌握好“火候”,如果毕业后的“空白期”过长,势必会影响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此,建议有“慢就业”想法的年轻人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把握好度,千万不能忽视求职的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13.
一转眼,我已工作一个月了。时间虽短,可我已尝到了做好就业准备的甜头。第一,在校学习期间,要珍惜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的积累。专业课程是一定要学好的,这样才能在以后“专业对口”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同时,也要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兼职工作,以突破专业限制,让自己的就业面更宽。第二,要捕捉就业信息。毕业前半年左右,我就开始关注就业。当时,学校里招聘会一个接着一个,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各种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比比皆是,而“经验歧视”则更为常见,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要求需“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何谓就业歧视?工作经验要求是否构成“就业歧视”?对此要求如何进行法律规制?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毕业后放缓求职进程,处于暂时未就业(已升学或出国深造除外)状态的“慢就业”现象,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部分演变成为不就业。调查发现造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教育主体的协同能力不足、就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形成连续系统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16.
汪金友 《今日南国》2009,(21):53-53
就业形势严峻,滞业率高涨,曾很吃香的海归也成了“海待”,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问题。其实,不少名人也曾遭受“就业难”,譬如季羡林毕业后找工作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感叹“饭碗难抢”,深感“穷途痛苦,无地自容”。  相似文献   

17.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目前的高校实习分成学期中实习和毕业实习.学期实习一般是在理论课程没有全部讲完时安排的实习,实习后要继续理论课的学习;毕业实习一般是在毕业前安排的实习,与就业紧密相连.实习对于学生才干的增长和未来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实践理论、增长技能、理解专业、认识社会、学会变通、磨砺意志,还能积累工作经验.实习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实惠,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生源大战硝烟四起,毕业就业渠道不畅,办学竞争日趋激烈。招生难,就业难,办学难,一时成为困扰中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突出矛盾。面对中职学校招生的严峻形势,不少地方媒体用了诸如“低迷”、“冷场”、“危机”等字眼,令业内外人士感到震惊。为什么在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的今天,中职教育会出现由盛而衰、举步维艰的局面?究其原因,有片面性理解教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访谈30名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编制出37个条目的大学生就业倦怠初始量表,选取138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试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了34个题目,包含“就业认知”“就业恐惧感”“被动就业行为”“佛系心理”和“获得就业支持”五个维度。正式测试样本包含637名大学生,对其测量结果表明量表信度高于0.7,且量表结构效度良好。以大学生就业焦虑量表为关联效标,支持了量表的外部效度。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是测量大学生就业倦怠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一夏 《成才与就业》2014,(1):122-122
毕业是道坎。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讨论尚未落幕,2014年高校毕业生“更难就业季”的统计数据已经新鲜出炉——据媒体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