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春虹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138-140
作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俄语外来词可以折射出俄罗斯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俄罗斯一千多年的发展轨迹。通过分析俄语中外来词的产生、来源,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这些词语涉及的内容、借用的阶段、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这些外来词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功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金艳霞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
理与趣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文论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其实质就是文学创作中的理性内容和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红楼梦>所体现的理趣关系是成功的、辩证的,理的阐发不是孤立的,而是服从于作品的整体形象和情感抒发的需要,从而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理与趣的结合,使得理不再等同于那些纯粹的理学的内容,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更为形象具体.这一成功结合表现出曹雪芹对于文学艺术基本特征的深刻认识,也是<红楼梦>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翔娜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68-70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南京船"运载<红楼梦>由长崎港进入日本,自此<红楼梦>开始了它在东瀛日本的生涯.在这两个多世纪间,<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如何?日本学者文人如何受容<红楼梦>这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著作?日本红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文章就明治前后、大正、昭和时期<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作了一番考察并对<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翟旭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113-115
王熙凤和郝思嘉是两位世界闻名的文学形象,她们均具有旺盛的精力和超群的能力,同时,她们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个性突出,性格复杂。虽然二者因为时代、国度的不同也有许多差异,但是,她们都是同时代生活的强者,都创造了不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乃曹雪芹的"哭泣"之作,他在小说中确为"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女儿们的人生悲剧而哭,而且属于感情深、哭泣痛者.但曹雪芹深以为悲痛者,又远不止女儿们的人生悲剧.曹雪芹所悲者,有身世、有家国、有人类社会,其在《红楼梦》中所再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人身陷其中而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曹雪芹并没有把再现如此的悲剧为小说的宗旨,而是在探寻悲剧之因和从悲剧中走出的路子.曹雪芹以女娲所炼的补天之石为小说的引子和线索,显然是有寓意的,这一寓意中更多的是积极意义的探寻.所以,曹雪芹有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感,《红楼梦》寓有《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6.
李根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
在<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刘姥姥保持着相似的礼佛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下层女性共同的精神生活信仰.这种礼佛风气同时又影响了人们的口头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7.
孙又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74-80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它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书法,也被曹雪芹运用其中,充分发挥了书法的文化与交流作用。书中关于书法描写的方面很多,这些内容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密切相关。本文拟从《红楼梦》文本入手,通过对书法方面的描写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文化意蕴与内涵。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翻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卫强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文学名著的译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译介名著《红楼梦》时,中国译者杨宪益和英国译者霍克斯受各自文化的立场、地位和态度的影响,分别采用了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得其中的宗教、民俗、地域等中国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命运。中国翻译工作者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侧重于便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王蕾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2-113
在<红楼梦>和<红字>这两部世界经典名著中,作者分别塑造出了具有自主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们坚强的个性、独立自我的精神使她们有勇气与男权社会对抗,捍卫自己的爱情,赞美了她们的女性自觉意识和争取自我权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吴艳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6)
考察吴藻的文学创作,明显可以辨析出<红楼梦>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表层的,如作品结构、语言、意象等,与艺术形式相关;有的是间接的深层的,如自传意识、女性意识、爱情意识等,与作品思想内涵关系密切.吴藻与<红楼梦>文学世界有相似的人生图景,这在<红楼梦>与她的文学创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2.
13.
《红楼梦》中的忧患意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01-103
忧患意识是《红楼梦》的重要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它明写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落,实际反映的却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即被人们称之为的"康乾盛世"。贾府的衰败过程和衰败原因是"康乾盛世"衰败凝缩和缩影。历史证明了作者思想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一部大书 ,书中吸烟描写仅有两处 ,但《红楼梦》中贾府人物其实是吸烟的。书中没有对吸烟作太多描写 ,其中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弄清个中原因 ,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理解。 相似文献
15.
梁归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1-4
《红楼梦》是一个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旨 ,寄托中华文化之精魂的文本。《红楼梦》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红楼梦》是一个充满辩证性和悖论性机趣的话题。“人间红学”与专业研究者、翻译者等的相对专门性的工作应该有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思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13
赋与小说在形态与体格上是貌似大相径庭、实则一脉相承的两种文类,二者在《红楼梦》的时代形成“参体同构”。《红楼梦》不仅援赋作入小说,秉持“远师《楚辞》而近学六朝”的赋学观念,存“隐曲之笔”;更是援引赋法入小说,以“七体”结构小说第五回,以“曲终奏雅”结构小说全篇。反过来,诸篇《红楼梦赋》又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首次以“赋”体完整组织、重写小说,以“赋法”构筑一个新的大观园世界。“赋—说”同构的文体形态分别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赋文本敷陈中得以实现。《红楼梦》与《红楼梦赋》二者的成功“互参”,是辞赋与小说试图以“赋法”同构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文体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典《红楼梦》与《红楼梦》的经典化,是通过基础性平台建设、专门性研究以及现代性传播来实现的,它既涉及原著的作者、最初的评者,也涉及广泛的读者和传播者以及专门的研究者.《红楼梦》的经典性是通过该著在后世的广泛阅读和传播、不断深入研究和反思的过程得以证明,而不断证明其经典性的过程,也就是其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红楼梦》及其研... 相似文献
18.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春香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1-94
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9.
李勇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20-24
《红楼梦》叙事思维里存有许多戏曲艺术因子。这一点可以从整体艺术架构、上场下场、人事离合、虚拟场景、丑角艺术等方面看出。本文拟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古典戏曲艺术对《红楼梦》叙事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宝龙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5-72
自先秦以至明清。力命观深入到人们思想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对此,明清小说中表现得至为明显。短篇小说中如是.长篇巨之中亦如是。而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极具代表性,其思想蕴含中包含了复杂的力命观。小说通过诸多手段。暗示了小说中爱情悲剧是注定了的。人物命运也都是注定了的。而贾家的由繁华而转向萧条也是注定了的。小说也极力强调以力抗命。但却同样为反抗安排了悲剧结局。曹雪芹的笔下。爱情、人生、家庭都浸透在了悲剧的血泪之中。而且是命定的.不可更改的悲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