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门塘人的头脑中,除了一张阡陌纵横的房舍地图,还有一张标识着象征力量的空间地图,“邪气”就是这一空间文化中的维度之一。“邪气”的力量一方面源自空间本身具有的自然物理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人的活动与这一空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邪气”的强弱与不同姓氏在村落社会中的权力结构相关,它使村落内在秩序合理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邪气”也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礼"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于人"体"叙事的象征符号,"礼"与"体"的实践与信仰,是"礼"的发生学探讨不可忽视的观察视点。文章对儒家思想系统中的"體"、"禮"与"鸣玉以相"、"佩玉践形"等语词隐喻与行为意义进行了知识考古式发掘,发现体、礼与玉在儒家礼乐身体实践,乃至上古宗教仪式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即外體(身体仪容)——礼与玉(媒介)——内德(神圣力量),从而揭示礼仪诞生的动力源泉,以及神圣礼仪和世俗道德间的根源联系,为"礼"之发生探源提供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摘要]基于笔者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通过讨论嘉绒藏族家屋空间中的上下关系,以及不同空间中人们的行为与空间关系意义的表达,探讨其家屋的空间秩序,指出人与神的分界是家屋空间确定上下秩序的原则。这一空间秩序又以对不同类型人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僧俗两类人之间的秩序。  相似文献   

5.
自鹅湖之会发生以来,鹅湖山中的四贤祠、鹅湖书院以及鹅湖寺这三个即相互区别又相互叠合的空间成为儒学士人对鹅湖之会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吕祖谦、朱熹、陆九渊与陆九龄这“四贤”特别是朱陆等历史人物等表达崇敬、景仰和怀念行为的场所,经由情感的调动与思考的引发、此一空间承担起了唤起并塑造鹅湖之会记忆的功能,创造了“四贤”或“鹅湖之会”的永恒价值。但由于空间与记忆的主体性特点,因此,此一空间场所对于置身其中其他主体而言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空间、语言与生存——福柯生存美学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一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于主体进行解构。虽然在不同时期,福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于主体、话语与权力的批判和解构却始终贯彻其间。福柯希望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来揭示那一切的"沉默";希望通过对于"异质空间"的开拓,来凸显人之生存的差异、自由和超越。所以,空间和语言就是福柯从事主体解构工作的路径——当然,它们也是福柯新的主体(或"自我")建构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对于福柯而言,基于空间和语言的拓展与延宕,"自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和创造,而这也是福柯整个生存美学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论是在海外华文文学界还是当下中国文坛,"新移民作家"的小说创作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作为新一代移民作家群体,"新移民作家"拥有了与以往移民作家不同的留学背景和文化境遇,从而使笼罩在早期移民作家小说中浓重的文化乡愁大大淡化。淡化的文化乡愁使他们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更为自由的状态,也使得他们在人性的多元开掘和文化冲突的主题探索中走得更为深入,这正是"新移民作家"带给小说中国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中"仁"这个字先后被提到一百零九处之多,可以说仁爱思想是儒家哲学的基石。"情商"中,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这就需要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同样也是培养与提高情商的基石。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按照《说文》的解释,"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是亲的意思,也就是说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孟子心性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提法,其也是理解孟子思想的最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思辨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孟子所言的"性"是站在人文立场而言的,而非指人的自然性,"性"是一个,即"性"的本善性,但其路径却有两个:一为先天的,一为修养性的;孟子所言的"心"有"思"的特质,由此有了向善的可能性,使其具有主体性。在孟子看来,"心""性"合一是"心"与"性"的最佳状态,"心"与"性"有复杂的关系,这一点与"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思考模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的“粉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粉丝"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粉丝"现象也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促使"粉丝"行为形成的心理需求层次,以及在全球化环境中,"粉丝"相互联系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特点,最后还分析了"粉丝"在后现代文化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笔下以塑造自然环境中的硬汉为中心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无独有偶,中国作家梁晓声在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也塑造了一个"硬汉"群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两者笔下的硬汉有其共同性,即都具有顽强的意志,不被困难压倒的信念,充满斗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均能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硬汉"形象及其刻画细节亦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且+VP"祈使句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表示说话人要听话人暂且或姑且做某事。唐宋时尤其是禅宗语录里用得很普遍。其后,"且+VP"语用功能出现分化:"且+VP"由祈使标记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这一转变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VP"在语义上为"且+VP"的功能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且+VP"在句子中的位置促使其向话题转换标记转变;再次,唐宋时期其他一系列相似的话题转换标记的存在也对"且+VP"功能的转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虔诚地相信上帝,对老子之道非常推崇,他认为老子的"道"是指与通向上帝的"道路",多次引用老子的道论印证自己的上帝观。托尔斯泰如此认识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似性:"上帝"与"道"都具有本源性,"上帝"之意志和"道"之规律都具有必然性,"上帝"之门与悟"道"之路都依赖直觉排斥知识。但是,不同文化下产生的思想是存在根本不同的,"上帝"是以"爱"为其内涵的人格神,"道"是以"自然"为其内涵的客观规律。托尔斯泰视二者为一,既与他个人的思想倾向有关,也与老子在西方的传播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罗羽的诗歌中"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既是诗歌内部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与诗人情感的图腾,也是一种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类的表征与人类生存处境的转喻,同时他诗中的"植物"还是一种地方志的铭写,是使写作更加有效的特殊的感受方式与感受力的显现。对"植物诗学"的敏悟使罗羽的写作逐渐呈现出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特征,并使他的诗歌具备了尖锐的力量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在空间意义上,"离"表示两点间距离的长度,在语义上隐含着具有方向性的特点。"离"的意义非常实在,导致"离"的词性存在争议。但从语法功能分析,"离"仍应看作介词。介词"离"构成的基本句式是"Np1离Np2C",变化形式有"离Np2C有Np1"、"离Np2C的Np1"、"Np1 Vp离Np2C"等。这些句式在空间域、时间域和目标域都可以使用,但在不同的领域中Np1、Np2、C、"离"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的自身意识往往是在对外界事物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反思而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的对象反而成为了"人"观察自身的媒介,形成一种"镜式结构"。而"人"的镜象不断地在这些媒介中得到呈现。尽管不同的"媒介"仅仅能勾画出有限的"人"的镜象,但正是在这些不断的彰显中,"人"的意义得到了充实。法律作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文明现象,无疑是一种反射"人"之意义的重要镜象。通过对"人"与"法"的镜式结构的梳理,我们能够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认识"人"是什么。同时,也更好地认识法律本身。  相似文献   

17.
"莱茵模式"是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模式。注重社会财富在不同阶层中的公平分配,在这一观念的驱动下,"莱茵模式"在保护竞争的同时坚持政府的适度干预,谋求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莱茵模式"追求的理念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有诸多的契合之处,因而"莱茵模式"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为普通劳动者而设的节日。曾几何时,"小长假"这一称谓将劳动者的节日悄悄淡化了,"劳动节"似乎仅仅只是一个休闲的假日,"向劳动者致敬"成了久违的口号。或许,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一天的真正内涵、忘记了这一天对于所有劳动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枣很早就开始尝试对古典诗学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并进行了比较成功的试验,《镜中》便是一例。通感和"词义借用"使"悔"变得美丽轻盈,人称转换造成了心理空间腾挪,"镜中"这一出色运用的意象统摄了全诗,三者共同织就一个复杂的文本。这些技巧帮助平衡了诗中的轻与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分权"与"制衡"在整个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理论体系架构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制衡"才是这一思想的目标指向与最终诉求所在。以对分权与制衡原则这一新的解读为逻辑起点,通过厘清"制衡"学说的历史脉络,并经过中国政治语境下的现实审视,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