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夏移民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沙化严重,超生现象严重,社会设施配套不完善,移民初期生产条件差及科技投入和管理水平上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宁夏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加快建立以"生态建设带———幼稚农业园———移民中心城镇"为同心圆结构的新的移民区可持续开发模式,从而推进宁夏南部山区农民脱贫问题的解决,加快宁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基于因子分析的宁夏县域综合实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宁夏主要县市发展实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揭示出各地区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发展特征,南部山区各县的综合实力与北部川区相比差距悬殊,提出应重点发展教育、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六盘山旅游业等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山区是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地区。森林资源是山区重要的生产资料,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础。然而山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必然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研究林业生态建设对山区减贫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治州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也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下,该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与山区贫困的关系较为复杂。湘西自治州林业生态建设对山区减贫既有贡献,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具体而言,湘西州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山区低收入的农民有一定的经济贡献,但对较高收入的农民收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此外,林业生态建设对当地农民林业资源的利用产生了诸多限制,从而对当地农民的减贫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142名大学生学习风格的倾向差异,探讨了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及学习策略的使用同学习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山区学生更喜欢的学习风格为听觉型、动手型和小组型.由此,根据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等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针对宁夏南部山区学生所偏好的学习风格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宁夏同心县城清真大寺的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心县城清真大寺,座落于同心县旧城(旧称半个城),是宁夏境内建立年代较久、建筑规模较大的一座清真寺。它在南部山区的穆斯林中影响很深,历史上曾是南部山区宗教学术活动的中心,经堂教育很发达,有不少知名的宗教界人士,曾在这里求过学。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日渐突出。而留守妇女群体生存状况也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容易被遗漏且棘手的社会问题,它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次有针对性的深入宁夏偏远南部山区调研;分析这些妻子们"留守"的原因及其她们所面临的生存状态、婚姻关系、健康状况与自我发展的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10年来宁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空间和速度变化特征,划分了区域经济发展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宁夏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且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宁夏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宁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北宋三军城故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抵御西夏南侵,北宋曾先后在宁夏南部设镇戎、德顺、怀德、清远四军。其中镇戎军已为人们所公认在今宁夏固原,而对其余三军城故址,则各说不一。这些级别与州相同的军城地址都定不下来,其它城、堡、寨就更无法确定。这是宁夏南部山区地名考证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使各方面都来注意并研究这个问题,本文特对德顺、怀德、清远三军城的故址作一些粗浅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区,而宁夏的南部山区,更是回族人口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的回族人口在1984年末为83.6万人,占全自治区回族人口的63.4%,其中,泾源县的回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7%,同心县的回族人口占80%以上。近十几年来,宁夏南部地区由于人口的增长、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剩余问题已日渐突出。这一问  相似文献   

10.
六盘山     
小魏 《山西老年》2011,(8):43-43
六盘山古称大陇山、鹿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曲折险峻。古代盘道六重始达山顶,得名。这里峰高川多,山道盘旋,雨量丰富、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高,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其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对贫瘠干旱的宁夏南部山区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宁夏红寺堡开发区为例,就有关宁夏生态移民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移民社区规模设置不合理、组织建设滞后、服务设施不配套、建设资金不足以及社区建设人才匮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笔者认为,要想使得宁夏生态移民在社区建设方面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必须从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设施、社区建设资金以及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几个途径入手,以促进生态移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探索宁夏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多元化补偿方式尚未形成、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来源少、生态补偿管理部门职责交叉重复,以及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提出建立体制机制、制定系统的政策措施、完善法制保障体系、建立多元支付方式、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对策建议,为构建宁夏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和推动美丽新宁夏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加强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既是理论界的共识,也是地方生态补偿实践的迫切需要。宁夏作为生态脆弱省区,应当借推动"生态立区"战略契机,研究制定《宁夏生态补偿条例》,并在条例的结构和具体制度上进行前瞻性的科学设计,使其真正成为一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立法,从而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并为全国其他省区的相关立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西北民族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是我国自然生态极端脆弱的地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文章将采用统计方法,分析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与现状,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生态环境和消费模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转变消费模式改善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历史上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找出了实现生态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对接、生态系统与开发方式的对接以及保护与建设并行等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链接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宁夏回族民间故事为例,着重对回族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家庭伦理、公共伦理和生态伦理思想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概括。认为回族民间故事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宗教性、易接受性、时代性和朴素性特点;其中的优秀伦理思想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弘扬,其消极成分应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17.
宁夏已经进入全国“农业大省”的梯队,但丰厚的农业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离“农业强省”的差距还很大,这与宁夏农业竞争力不强有很大关系。本文结合有关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了宁夏农业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增强宁夏农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宁夏生态移民搬迁后,与他人生活空间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互相接纳为移民社会关系的重构提供了必要条件,移民逐渐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在原居民主动排斥和生态移民自我封闭的双重因素影响下,移民社会关系重构仍面临着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强化移民心理干预、借助媒体争取社会支持、缓解公共资源竞争、改善移民生计资本等措施实施干预,帮助移民尽快重构社会关系网络,推动和谐移民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西部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前提,西部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影响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因素分为发挥因素(新区位、能源矿产及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限制因素(水资源、地质地貌、土地资源及气候条件),最后从观念转变对策、制度对策、城建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发展背景下西部小城镇生态化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最终会分摊到各个省区,由于各省区的发展条件不向,碳排放模式和减排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将Kaya恒等式作适当的修正与扩展,引入城镇化和森林覆盖率因素,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宁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定量分析.影响宁夏碳排放的三个主要因素依次是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区情,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