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则是以实用为目的,往往借助文学的叙事手法诱导受众阅读,接受美学与新闻学在很多地方相契合。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期待视界,视界融合,隐含的读者等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媒介改革与新闻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生成的支配地位,这对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具有重大参照意义。这体现在首先应确立新闻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其二根据期待视野细分受众;再次揭示新闻讯息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张力互动关系;最后尝试树立新闻定义中的受众地位。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语言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习俗文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而是具有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积极的读者,因此,歇后语英译时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保留歇后语中的汉民族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微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已引起学界高度重视,主要侧重于作品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还不多见。读者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一篇微型小说没有读者接受只能算作文本,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完成,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在每一层次的接受中读者都有思想、情感、审美、创作的投入,只有这样,文本才能成为作品。从这个过程中也可看到微型小说的特色、优势和不足,从而,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一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其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这一理论对成人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作为待填充的召唤结构,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结合成人学生的"期待视野",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赏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当地填补原著空白,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原作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美学视角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动态过程所显示的特征,一位成功的译者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以极大的跳跃性,附以文本以未定性,创设"召唤性"结构,以待读者再度挖潜。而后使译文如镜中之像,相中之色,言有尽而意无穷。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无疑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约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读空间"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以接受美学为依托,对部分英语文学作品名汉译的变迁进行描述性研究。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作品本身与读者的赋予。文学史是作家、作品的历史,更是作品的效果史。借助接受美学,发现变迁中也有规律:一是译名具有时代特色;二是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转变,即由归化到异化,从意译到直译的变化。最后以《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的译名为例,详尽地描述了译者(原文读者)和读者这两大接受主体对不同时期不同译名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尝试从接受美学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多模态语篇,期望为多模态语篇研究拓展新的视域。通过分析得出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读者中心地位、文本未定性和期待视野对多模态语篇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对多模态语篇的设计、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提高和多模态语篇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媒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各类媒体互融、互动的新时代,电视读报节目就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电视读报节目的异军突起、成绩不俗可以说是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产物。本文将从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的生态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分析、电视媒介、传播效果方面对这一节目形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以其即时传播、声画兼备、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给受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对年轻受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从而对传统报纸形成了强劲的冲击。传统报纸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她将如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如何创新?如何生存与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都市类报纸作为传统纸媒中的一员,如今在发展上很不平衡。既有经营举步维艰的困境。又有国内影响很大的知名报纸左右夹攻。而分析其中成功的特点,和形成困境的原因,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措施和方法,对都市类报纸的发展,应该说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从网络媒体到4G移动媒体,随着新媒体不断涌现,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方式,瓜分着传统报纸的受众,分享了传统报纸的内容和盈利,对传统报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纸媒消亡""报业危机"等言论甚嚣尘上。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传统报纸已经势微,但是新媒体并不完美,报纸便取长补短,通过重新定位,并对相应职责、功能、管理和媒介融合等问题进行改革和探索,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5.
办好校报,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是实现“办报育人”的前提。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信息多元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校报主流媒体地位面临各种媒体和自身发展不足等方面的巨大挑战。文章对高校校报主流媒体地位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对谋求高校校报新的发展空间,推动校报事业发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传媒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报纸和网络,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上形成了电视第一、网络第二、报纸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对所在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态度的满意程度较低,对其所在媒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创新能力满意度评价不高,同时认为多头、多层管理对新闻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他们期望新闻媒介以全面、客观、平衡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预警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主流媒体的特征和内涵,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由于"主流媒体"一词最初即来自报业,近来虽然也出现用来指代广电媒体的现象,但是考虑到广电媒体的历史远远短于平面媒体,且电视业的经营情况较为复杂,所以对主流媒体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面媒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1940年的《边区群众报》作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的机关报,坚持"实事求是,着眼于群众,为群众办报、群众看报、群众大家办报"的办报理念,及时正确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贴近群众生活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报的办刊经历对新时期新闻媒体如何担当社会责任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已经存在了400多年、最早诞生、最传统的媒体形态,报纸在人类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报纸广告作为支撑其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在发挥着自身重要的作用。主要介绍了报纸及其广告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传播技术在二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与报纸广告应积极创新以适应日新月益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高校校报编辑活动与文化学的内在联系,以及高校校报编辑活动现存的问题,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文化学与编者活动的双向建构以及文化中介对校报编辑活动的支撑力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得出重视校报的人文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学传媒品质对校报编辑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