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一标准,"所"字为代词性助词。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而"有代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除单独"而"字作句末语气词外,"而"还可以与其他词组成语气词。连词"而"能够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语法功能;同时它可以表达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情状、转折、强调、目的等九种语法意义。《论语》中已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而"字词组及表转折的连词"然而"。本应是连词的"而"被曲解成其他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0年阮智富、郭忠新主编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为语料库,通过对汉语"上/下"的空间隐喻归纳分析,指出"上"除了趋向于表示地位高的、品质好的,"下"除了趋向于表示地位低的、品质低的之外,还存在:(1)"上"含有贬义的意思,"下"含有褒义的意思;(2)上下还存在共为褒义的现象;(3)上、下还可以为中性词。文章提出光从语义方面解释隐喻是不够的,必须认识到语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口语中,"说是"具有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一是篇章衔接功能,如"解说"、"因果"和"转折"等多种衔接功能,此时"说是"连词化了;一是话语标记功能,作用是标记"信息来源"。"转述他人话语"是"说是"的核心义。"说是"由两个偶然相邻成分发展为连词,再发展为话语标记,经历了由语法主语到言者主语再到信息来源的演化,动因主要是主观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是"是古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文言词语,一般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形容词、动词。(1)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意为"这、这样、如此";(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3)作形容词,与"非"相对,为"对、正确"之意;(4)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5)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存在,表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7.
中古汉语极度副词仍以单音节词为主,"最"、"至"、"极"三者使用频率最高,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最"、"极"源于"最高位(点)"义,"至"、"穷"源于"到达(终点/极限)"义,"绝"(尽)源于"竭尽"义,它们的虚化轨迹大多经由"达到极点"这一义项而成为表极度的副词。这些词多为兼职表极度,而"最"在中古时期已经发展为专职的极度副词,成为中古极度副词的核心成员,因而用例最多,用法灵活。  相似文献   

8.
语料库的研究促进了"3I(Illustration-Interaction-Induction)"教学模式的发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对"3I"和传统的"3P(Presentation-Practice-Prduction)"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3I"教学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3P"教学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演绎过程,前者更具先进性。但如何挖掘这一先进教学模式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Sam raj语类集研究,对比英汉语言学各20篇文章的摘要和引言语步/步骤出现频率,并进行Ch i-square检验。结果显示:1)摘要中出现的"结论"和3个引言步骤英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引言中各步骤英汉出现频率相似;3)4个步骤使摘要和引言在语类集之间交互:其中3个引言步骤在英文语类集中一致性表现更为明显,而"目的"语步/步骤在摘要和引言语类中英文的出现频率都低于中文,文章对"目的"的"意会性"进行了讨论。从语类集的视角开展英汉论文语篇的对比研究能够促进跨文化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田亩步制与亩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田亩制度由于各朝代度量衡标准有同有异,导致今人认识的不统一与亩积换算繁杂。本文通过对史籍记载步尺文献资料的考证,认为应是"一尺二步三亩制",即计亩(里)之步尺古来为营造尺一种(0.32m);步制有六尺步(小亩步及唐前里步)和五尺步(中亩步及唐始里步)二种;亩制有早期司马法"步百为亩"(小亩)和后者商鞅变法经汉武直至清末民初的"二百四十方步为亩"(中亩)及部分地区的特制"三百六十方步为亩"(大亩)三种,亩积古今分别为小亩36方丈(368.64m2)、中亩60方丈(614.4m2)和大亩90方丈(921.6m2)。  相似文献   

11.
《肩水金关汉简(贰)》73EJT24:247与73EJT24:268简缀合而成的《所寄张千人舍器物记》,记录器物十余种,另有其他名物词语多个,今人理解颇多困难。现对该文书所见名物词语尤其是"复、参靳、亶带、厺闾、 "等试作训解。通过古代字书、韵书等传世文献,以及河西简牍中的相关用例,证明"复"为裹革之轭,"参靳"为骖马的胸带,"亶带"为檀车之带,"厺闾"为盛放饭食和谷物的筐具," "为"鑡"(亦即"凿")的异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不"的否定辖域和否定对象。否定辖域定义为VP(包括AP)成分被否定的可能性。"不"的否定对象为其成分统制的区域,否定对象随其邻接词的变化而变化。"不"的邻接成分为事件内置嫁接语及实义动词时,"不"嫁接在邻接的VP上并否定他们,体现了成分否定及句子否定。"不"的邻接成分为情态动词/助动词及其它嫁接语时,"不...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是"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为判断动词。但这个结论主要依赖于共同语的书面形式,"是"的发展历程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吴语诸暨枫桥方言中系词"是"有两种用法:"是1"表肯定判断,"是2"既可表示判断,也可表示强调,是一个焦点标记,这种用法在中古汉语中也有表现。枫桥方言中的系词还有"得"、"勒"、"末"等,它们既表示判断,又是话题标志(提顿词),这在吴语中有相当的共性。因此,汉语的判断句既有用系词"是"的典型形式,也有用准系词及不用系词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考察连动结构"动(宾).去"和"去.动(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其出现的时间,是我国中古末的唐代。从结构上看"去"是动词而非助词;从语义关系上看,"去"前或"去"后的动词或动宾结构是"去"的目的,也就是"去"要做的事情;从使用程度上看,"去.动(宾)"比"动(宾).去"使用频率要高。  相似文献   

15.
卓边 《百姓生活》2013,(5):72-72
错误一:不管"饭前服用"或"饭后服用"纠错:有的药品会提示"饭前服用"或"饭后服用","饭前服用"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于吸收。所以,如果没有条件就餐,吃点零食饱腹之后,也可以服药。同样地,"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只有",可以分为状动短语"只有"、副词"只有1"、副词"只有2"和连词"只有"四种语法结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处在一条由实入虚的连词化发展历程之中。"只有"连词化的演化动因,一个方面是"只有"后所跟成分以及"只有"本身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其在句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语义关系的句式对于"只有"词义产生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孟留军  唐勇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105-108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中,"自我"是针对人如何按现实原则来处理事情而言的,大学生的处事能力在其情绪、言语、做事和思维方式这四个方面都有所表现,根据对这些表现的观察与分析,文中分别阐述了一些可以增强学生按现实原则做事能力的措施,包括(1)控制情绪的波动度;(2)适度增加礼貌原则对合作原则的调剂度;(3)加大倾听和推理的意识程度;(4)提高执行力的强度。  相似文献   

18.
"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并不"吃香",而事实上"香"却扮演着重要的审美角色。"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待遇"与它自身扮演的审美角色并不相称,因而考察、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涉及"香"的文论为考察中心,通过深入考察和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可归纳为:(1)作为客观物品的"香...  相似文献   

19.
"忽而"是由副词"忽"和连词"而"跨层词汇化而形成的。除了句法、语义、韵律等因素外,"而"的附缀化在词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而"的叠用"忽而…,忽而…"构式的形成与词汇系统对"忽、忽然、忽而"等"忽"族词调整、分工有关,构式化过程中也伴随着主观化。对"忽而"的词汇化和叠用格式构式化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对现代汉语中"忽"族词之间异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0.
假设连词"即"的直接来源是时间副词,其产生时代不晚于战国末期,至汉代被广泛使用。运行义动词"即"首先在"即+V2"结构中虚化为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继续语法化为假设连词,在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主观化程度的提高、句法位置的变化和与时间概念联系的松动化是其致变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