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大千并没有破坏敦煌壁画 ,而是对敦煌有着积极贡献。张大千开创的泼彩是立足于传统、融合中西 ,为中国传统画开创了新的格局。一位艺术家要得到界内外的认同、得到历史的认同 ,不是靠某个人能够鼓吹的出来。  相似文献   

2.
曾纪元 《天府新论》2004,(Z2):274-275
张大千并没有破坏敦煌壁画,而是对敦煌有着积极贡献.张大千开创的泼彩是立足于传统、融合中西,为中国传统画开创了新的格局.一位艺术家要得到界内外的认同、得到历史的认同,不是靠某个人能够鼓吹的出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宝藏中的一块瑰宝,敦煌艺术一直受到海内外敦煌学界的重视,经过几十年来海内外学者不懈的考察和研究,人们对于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内容、特色和价值,已经逐渐获致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有些艺术门类的创作者致力于吸收敦煌艺术遗产中的养料,用于丰富和提高现代艺术创作的内容和水平,并已取得了一些举世注目的艺术成就,如以张大千、常书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借鉴敦煌壁画的技法,创造出大量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绘画艺术精品,早已为世人熟知;甘肃省的一批舞蹈、音乐工作者,从有关敦煌舞蹈、音乐的材料中激发了艺术灵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敦煌美术史的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说法:敦煌的壁画是工匠所为,绝不是名家所作。本世纪40年代在敦煌临摹并研究数年之久的大画家张大千先生,却对此说法提出质疑。早在1944年即指出,“唐宋画家必画壁”,并相信在敦煌亦“必定争着聘请高手来做这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敦煌石窟保存的大量佛教壁画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绘画的成就和技艺,因而近百年来的中国美术史与佛教美术史都不会忽视对敦煌艺术的介绍和研究.这类著作中除了各种敦煌艺术图集以外,还有不少是专门研究敦煌壁画的.  相似文献   

6.
沙武田 《兰州学刊》2007,(5):178-182
这篇论文首先就原李盛铎藏敦煌遗书壁画表录的写本基本概况作了介绍,并重新录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其作为敦煌壁画表录的性质,然后联系实际探讨了该表录在画史上的意义,以及写本的抄录意图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的动画创作内容日益丰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在国家规划层面构成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动画创作内容的介绍与分析,探讨创作中的艺术手法,突出敦煌壁画动画创作的长处,并概要指出当前创作中的不足之处和创作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敦煌发现了一些西晋墓画.敦煌早期壁画的部分内容与敦煌墓画中的部分内容很相近;西晋墓画的一些内容直接进入了敦煌壁画;两者的联系还说明莫高窟当时所具有的中原风格,不但是传自中原的南北艺术融合的产物,也是传自西域、印度的佛教艺术风格与敦煌本地的汉晋艺术融合的产物.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在艺术上两者都是近亲,敦煌西晋墓画是敦煌壁画的另一个源头.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早期英国东方艺术研究者格雷从事敦煌艺术研究的背景、经历与成就,认为他对敦煌绢纸画的整理与宣传,对敦煌壁画的断代、风格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0.
读《敦煌愿文集》许建平敦煌愿文数量繁多,据统计,在业已公布的敦煌文献中,约有六百个卷号中包含有愿文的内容。无论对宗教、文学、民俗的研究,还是对史学、语言学、文体学以及石窟建筑、壁画艺术等的研究,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数十年来,对于敦煌愿文的研...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当前敦煌艺术及艺术史研究的主流及转向,做了客观的描述;在简单回顾当今视觉文化滥觞和演变的基础上,以“敦煌艺术史的符号学视看方式”为命题,将敦煌艺术中“涅榘-净土-菩萨-飞天-莲花”等绘画元素,结构成一个符号系统,提出多角度“视看”敦煌艺术作品的符号学方法,对敦煌艺术研究的多方法转向,做了肯定性回应.  相似文献   

12.
敦煌历史上西夏曾两度攻占瓜沙二州。公元1068年,西夏再克瓜沙二州时,将原先瓜沙二州的统治中心由沙州迁移到瓜州。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西夏早期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绘制多延续晚唐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属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发展到晚期民族艺术逐步成熟,在壁画的创造和审美方面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如对莫高窟中历代装饰纹样的借鉴与发展,对唐宋以来“水月观音”形象空灵静谧、超然物外的发展,对文殊普贤变中山水由陪衬向主体背景方向的发展,对传统神话取经故事的演绎与创造,对汉传与藏传佛教艺术的融汇和吸纳等等。除此之外,与敦煌以往的壁画相比较,西夏晚期经变画中界画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无论在空间的布局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成为敦煌壁画发展史中重要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13.
<正> 前不久,在我国台湾省病故的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于一九四一年春同他的夫人、长子心智、女婿肖建初等人,翻越关山、陇云抵达东方的艺术宝库敦煌。准备把沉睡在那里千余年的魏、唐壁画临摹下来。 但是由于他所携带的绘画材料远远不够使用,只好回兰州卖画筹资买画料。当时有人告诉他,只有青海塔尔寺,才能解决这个困难。 一九四一年夏,大千先生来到青海塔尔寺,立刻被大小金瓦寺的辉煌古建筑和精美的壁画、雕塑艺术所吸引。在这里,他不仅采购了大量石青、石绿、  相似文献   

14.
敦煌艺术的"再生"哲学命题是"敦煌哲学"(分支"敦煌艺术史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丝路花雨》的创演成功,实现了敦煌艺术从洞窟到舞台的转换,引发了古老敦煌艺术的"再生",并促动了敦煌舞派的产生。面对当代敦煌音乐和敦煌戏剧还缺乏内在系统特征,没有形成可资传承的流派的窘况,以及敦煌文化创意舞台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情况,敦煌艺术哲学的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吴雯莉 《兰州学刊》2010,(4):221-224
文章将就以印刷品形式出现的三个《九色鹿》图画书版本进行阐述和比较,来分析其文字和图画共同叙事的异同和衍变,进而透视出当代视觉艺术图画书的特质。而同时它们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触摸中国古老文化的机会和可能。他们运用图画书这种艺术形式把远不可及的敦煌壁画复活,重新再创造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并融入了当代个体对故事理解的不同价值观,呈现了当代文化的多元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中华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艺术的最终导向是心灵与精神,是一种文化与文明,超越了时空的约束。敦煌壁画艺术,首先给我们的是一种被艺术化了的视觉效果,通过不同又极其丰富的色彩触动与感染,在艺术符号的指引下,在人物图像的妩媚中,在静态与动态的外化与内止的双重作用下,引发精神的振奋与心灵的震撼。艺术产生的痛苦与欢乐,可以给人们永恒的感染,只有刺痛心灵的艺术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敦煌壁画就是这样的艺术,它以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壁画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顾炳枢 《西部观察》2003,(10):24-27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时起,重新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自然,保护好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成为一切爱好文化艺术有识之士的诚愿.于右任、张大干、常书鸿等人,均热诚献身于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然而早于上述几人走进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宣传敦煌艺术,并四处奔走、上下呼吁保护敦煌艺术的,还有一位热血义士,他就是中国著名长卷画大师、诨号"野人、奇人"的李丁陇.  相似文献   

18.
霍旭初 《西域研究》2004,(1):104-105
贾应逸、祁小山著《印度到中国新疆的佛教艺术》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分为“印度和中亚篇”和“中国新疆篇”两大部分 ,概括论述了佛教发源地———印度到中国甘肃以西古代称为西域的广大地区的佛教艺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论述深入 ,信息含量比较高。书前刊有彩色图版 3 3幅 ,包括印度、中亚和新疆的壁画、雕塑的精品 ,帮助读者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该书是这一范畴里研究著作中的优秀之作 ,它的出版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传播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佛…  相似文献   

19.
邓亚楠 《晋阳学刊》2014,(6):140-142
敦煌石窟壁画是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线描艺术闻名于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敦煌早期壁画中的线描,从北凉时的粗拙到北魏、西魏的精细,再到北周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形脉络。其线描技法主要包含了土红线、墨线和白色线3种线条,在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形式的基础上,受到西域、波斯及印度等以色、体积、光影造型的影响,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万庚有此文载《敦煌研究》第4期.文章说,归纳起来,敦煌壁画主要构图形式可以分为三类:一、主体式构图.在方形画面内,以主体人物为中心表现主题思想,如早期的一些本生故事,历代的说法图,唐代以后的一些经变都属于这一类.二、对称式构图.敦煌壁画中采用很广泛,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一堵壁画分成两半,画面遥遥相对,内容相联系;一种是在一幅画面上突出两个主体人物,形成两个视觉中心。隋唐以来的《维摩洁经变》、《劳度叉斗圣变》都属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