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人类几大文明形态原创时代的几种传世文献,《论语》、《旧约》、《新约》、《古兰经》分别体现着几个古老民族从共同的人类学前提出发,在早期文化演进的方向上、在进入文明社会的方式上,所经历的不尽相同的路径.就局部而言,各民族的思想家们面对着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分别提出了能够顺应自已民族文化发展必然趋势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了各自的文化创造.从整体上看,由这些古老文本创造出的有着内在必然性联系的网状系统,构成了一个大致统一的规定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2.
《论语》和《旧约》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其包含的契约精神与仁爱主张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于中西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体现了中西伦理价值观形成的悠久历史与传统。在《旧约》叙事中,上帝给选民的应许之地意味着以畜牧业为主的古代以色列人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意味着原始农业的开始。于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简单的原始农业社会,上帝的言语行为无异于社会规范,并代表着自然法则,其与以色列人之间所立的契约也被等同于律书,并影响了古代近东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旧约》在强调社会规范及其约束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塑造。与《旧约》同一时代的《论语》却恰恰相反地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故而站在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强调了本心修炼对礼和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论语》和《旧约》蕴含的不同德性观与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比较不但从根本上解释了中西传统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更是引发了当代社会对德性问题的追溯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翻译目的不同,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则不同。理氏译本注重直译而辜氏译本则以意译见长。笔者尝试分析了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无形权力话语的制约力和控制力的影响下译者译文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论语》英译的多元系统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文学多元系统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通过对《论语》的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认为译者所处的文化地位在某一特定的文化多元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译者对待这一地位的主观态度是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马>是左翼提倡"国防文学"时备受称颂的一部作品,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它主要是苏联国家意识的张扬.然而,很多左翼作家、理论家有意无意忽略<对马>中的苏联殖民话语,转而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民族主义观,与此同时,对<对马>的解读,折射出党团组织介入文学的尝试.因此围绕着<对马>及其所引出的"国防文学",左翼内部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和国民党文人在民族话语上展开了争夺.对<对马>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分析,可以看出左翼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在民族话语和阶级话语上的复杂纠缠.  相似文献   

6.
日本幕末与明治时代接连诞生了两部《论语》新疏,一部是安井息轩的《论语集说》,另一部则是竹添光鸿的《论语会笺》。这两部新疏是日本儒学史乃至整个《论语》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两位作者也是著名的儒学家,但是在我国学术界,长时间以来几乎不知二书的存在,即使是日本学界,关注者及相关研究亦甚少。实际上,安井息轩于《论语集说》最为用力,在其晚年才得以杀青,而《论语会笺》也是竹添光鸿经过长期地修改校订而完成的会心之作。然而迄今关于《论语集说》与《论语会笺》的研究,大多都没有注意到安井息轩与竹添光鸿的校勘学成就,对于《论语集说》全无论及,而关于《论语会笺》则仅举其所用互校的本子而已。  相似文献   

7.
五部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本历时百余年,在《论语》书名及“孔子”称谓的翻译上,亦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的变化。然而,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传教士都必然或隐或显地将基督教话语融入其相关的翻译与解释之中。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通过在西方语言中被命名的方式,儒家思想才得以进入西方文化的概念系统并持续不断地留下其意义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9.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儒家典籍的各语种翻译文本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在海外日趋盛行。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以及儒家典籍的英、俄译本中“泰山”文化形象的译介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儒家典籍《论语》的英、俄译本中的“泰山”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一特定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状况总体探究泰山文化在海外的译介,对当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区域“文化互通”深入探讨,兼顾“泰山”文化负载词以及泰山文化当今在世界上扩大传播的途径,并将其纳入儒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视阈。  相似文献   

10.
从互文性视角,以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个案,分别对其句法、修辞、语义和语篇四个雏度的互文性符号翻译方法进行了阐释与解读。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这种互文符号应该尽量予以延续。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史学的发展中,最早提出人类精神史概念的,当属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论各民族的精神风俗》。这部著作展现了人性、理性的文明史观,开创了人类精神文明史之先河,在西方的史学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的世界史的研究中,除了传统的世界通史著作外,世界文化史或世界文明史著作,雨后春笋般地一部接着一部地出版,丰富了我国世界史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尽管世界文化史或世界文明史著作包含了世界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内容,但毕竟不能代替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专题研究。特别是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  相似文献   

12.
艺术和审美对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深刻影响。《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儒家所倡导的“学”具有无概念的主观愉悦性,它是无功利性的谋道成仁之“学”,是一种无利害观念的审美体验。因此,“学”的过程是实现审美价值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作为贯穿人类一生的“生命之学”,人的精神状态是学习目的达成以及学习体验的关键因素,同时《论语》的重要范畴——“时”存在的差异性是审美主体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主体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达到不同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就李泽厚所著的《〈论语〉今读》与郝大维、安乐哲合著的《通过孔子而“思”》两部著作的比较阅读,分析中西不同学者在对同一著作《论语》解读过程中分别呈现出的不同立意、不同强调以及不同的结构方法来进一步比较中西学者不同的审美,进而分析其不同的实质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4.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5.
《四个四重奏》集中体现了诗人在基督教文化和传统秩序的影响下,对人类苦难进行新的认识和探索的心路历程。长诗对人类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崩溃作了生动的、立体式的描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狼图腾》作为新世纪出现的动物叙事文学,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引领了中国当代文坛。作者以对描写对象狼这种草原动物和对文学的双重真诚情感,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叙事背后的理性思考也使得小说超出了一般动物小说的消遣娱乐层面,形成了内置的巨大的文化张力。但是,在过于密集的文化叙事中,对动物生命力张扬的同时,对暴力的过度诠释也带来了作品令人担忧的审美迷茫,给受众出了一道理性思维选择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国家坚持国际经济、多边文化的核心理念,经济与文化并存,经济是表现,文化乃固本。国家《论语》译介工程项目就是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使各国文化“和而不同”。在国际贸易日益繁荣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儒家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以达到交流、共通、合作之目的,从而对“一带一路”倡议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讨论《论语》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变异。文章以理雅各、辜鸿铭、韦利和吴国珍的《论语》英译版本为例,经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变译方法,探讨《论语》英译的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研究发现,《论语》英译文对原文的变异普遍存在于语篇的各个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有助于剖析变译方法语言层面机理,进而深入地分析和评估译本,而且有助于挖掘语言背后的译者表达动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在保持其主流叙事的绝对权威地位的同时也兼容了另类思想话语的存在,体现在刊物中即是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与允许这些文本刊发的编者们不合时宜的文艺思想.从另类话语生存空间的文本呈示、编辑视野下另类话语的存在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时代镜像三个维度的分析来看,笔者从中发现:作者对作品干预现实的主观愿望,编者对作品审美多样化的渴望,读者对文本艺术的客观要求,构成了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终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献所见的古代汉语指代词数量繁杂,主要原因在于其并非一个单一的系统。指代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指代词的功能与分布研究应该在一个同质的系统里展开。在共时、同质的条件下观察,《论语》的指代词是一个多维的系统,系统内各成员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方法可以为古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