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宏宝 《求是学刊》2001,28(3):72-79
本文把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作为一典型的阐释学境域.在此境域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阐释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倾向,即用老庄一脉思想所模塑的传统"艺术心性论"来会解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此"艺术心性论"隐蔽地发挥着融合中西--形成新的美学知识范式的结构性作用.由此剖析了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三大家美学思想中未明言的艺术层面和由此产生的对西方美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美学的前途如何,这是目前美学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都很关心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对审美问题绞尽了脑汁,创立了五花八门的学说,造成了一个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古至今,大家各说一通,没有一种观点无懈可击,也没有一个美学家能被不同学派说服。称为“美学原理”的东西不断出现,但除了作者本人及其学徒之外,谁也不把它们当原理看,因为它们实际上也不过是某种假说。同时,尽管在美学领域不断重复“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却至今收效甚微,美学基本上仍停留在纯理论上。在许多人看来,它不仅对国计民生毫无意义,就是对艺术创作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每当它要指导艺术创作或其他审美实践时,便立即显示出无用、可笑和讨厌。于是,很多人发生了疑问:美学是一门科学吗?它能继续存在下去吗?未来的社会需要美学吗?美学将是什么样子?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为了摆脱困境,现在应当怎么办?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美学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是一个既保守又激进的思想家,在挑战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全新地思考西方哲学和美学问题的同时,坚守西方思想的传统.在他之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发展中,再没有人如他那样沉思哲学和美学的真理问题.他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和传统美学的批判、对艺术真理以及“诗意栖居”的存在论阐释,都体现了他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激进质疑,他几乎把美学等同于存在,从而把美学泛化为几乎无所不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应如何分析,划分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结合起来研究,这些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多年来一直在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其中对于确定工人阶级的定义,特别是确定小资产阶级(即所谓“中产阶级”、“中间阶级”、“新小资产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的定义问题争论得最多。西方学者所说的阶级结构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如何确定资本主义社会特定阶级的定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划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未来     
道德的未来如何?这个问题对某些人说来,是感到困惑的,对不少人说来,没有什么意义,对大多数人说来,则是无法回答的。道德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产生什么影响?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又能说些什么有用的话呢?我将尽量阐明,道德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东西,道德的性质与影响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所引起的任何困惑不解,正好说明有种种矛盾的感情和糊涂的见解存在。矛盾的感情和混乱的见解需要澄清,也可能澄清。  相似文献   

7.
书讯     
居伊·塞契罗:《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版在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共141页)中,作者塞契罗反对多数现代美学家的主张:审美仅仅是主观的活动,他试图建立一种客观的美学理论.作者提出了美的定义,解释了为什么对美的事物的感觉是愉快的,探讨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美.作者认为,对于审美判断客观性产生怀疑,部分地是由于美的事物相互间差异极大.而且"美"的性质也十分复杂.但是作者认为,这些事实并不证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对象是在研究美学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上构成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1)客观美;(2)创作的主体;(3)艺术.如何理解客观美?就其广义而言,美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完善.完善是客观现实、精神生活和艺术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体现出这些现象存在的完满无缺.就这个意义来说,完善是所有美的现象共同具有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10.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众文化",西方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批判者认为其是"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是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美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入侵,是民间文化的灾难.辩护者则认为,对大众文化的这些非难关系到一系列价值标准的判定,大众文化和趣味标准不应由意识形态的制造者来决定,大众文化与其说是将艺术降格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即终结了旧的文化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自身地位的界定之中.所以,传统的批判理论指责大众文化被框定在极度的消费主义之中,风格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和平庸陈腐,是无的放矢.大众文化或许同样可以对高雅文化说,它事实上什么也不缺.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下层文化.大众用两种基本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下层性:一是逃避;二是对抗.两者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且都包含着快乐和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逃避中快乐多于意义,在对抗中则意义比快乐更为重要.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单一化的趋势,对人生深度、意义深度的消解,对艺术的神圣性、超越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沉浸在对历史的反思之中,传统文化的一切价值观念都在这场反思中呈现出脆弱的苍白,而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主体的儒家美学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怀疑。儒家美学思想为什么能统治中国文坛?如何对待儒家美学思想?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这一系列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强调朱光潜是一个有很深传统文化底蕴的人。他在留学西方之前已初步形成了艺术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观照的观点 ,尼采不过是朱光潜审美人生观在西方圣哲中的一个“道具”。文章指出 ,朱光潜美学的根基是立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上的。因此 ,当他后来皈依马克思主义时 ,他很注意把马克思关于人生、人情、人道和这种传统精神结合起来 ,从而对马克思如何将实践观运用于解决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当然 ,作者也认为朱光潜美学体系存在矛盾 ,但这种矛盾根本上讲还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冲突在他体系中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地认识美,可按美的事物的产生和美的性质特点 的不同,把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本文主要讨 论艺术美的本质和根据问题。 一、艺术美是主观统一于客观之中 真正的艺术是一定创造出美的。对人们是一定有美学欣赏价值的。至于那种名谓艺术,实则无美可言的东西,本不该叫艺术的。所以,艺术美是艺术特有的美学属性。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和艺术美二者具有同一性。因此,为了认识艺术美, 可以从艺术着手研究。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毛泽东同志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  相似文献   

15.
书讯     
N.贝里:《现代政治理论导论》N.Barry:The Introduction to the Modern Political theory.HongKong:Macmillan,1981.246p. 这本书考察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特点”、国家和法律的相互关系向题以及社会主义的问题。作者试图回答如下问题:西方多元民主制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真正的社会福利还是满足某些私人利益。作者写道,这本研究著作的任务是阐明分析政治哲学和自由政治经济学能对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些什么贡献。  相似文献   

16.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是20世纪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直面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深刻的异化现实,提出用"新感性"美学作为救世良方来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症.艺术--审美如何实现拯救人类的任务?他通过对艺术异在性本质的深入研究,建构起审美乌托邦大厦.本文试图对他的艺术异在性理论作具体探讨,以期准确把握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7.
艺术本质论     
艺术本质是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当前艺术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因此,开展艺术本质问题的讨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 关于艺术的本质,在文艺发展史上大体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艺术是对客观 现实的摹仿、再现;一是认为艺术是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前者称为“艺术摹仿说”,后 者称作“艺术表现说”。从美学传统上来看,一般说来,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 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英国美学家H·奥斯本(H·Osborne)在《美学与 艺术理论》一书中,曾作过比较分析。他说西方古代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自然主义 的…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代表人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中主要将焦点放在了现代性批判上,但由于他们看到了实际革命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就把批判的落脚点转向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批判.又由于文化对现实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远离现实的文化形式,于是,艺术与审美就成了实际的焦点.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美学批判,其文化批判的落脚点也就集中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这一文化批判几乎成为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从精神和文化角度实施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9.
“美学到底研究什么”,即美学科学的对象问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讨论很久了。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其基本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即“关于美的科学”,基本问题是美与美感,或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美学对象问题讨论中两种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不悖于此。当代的体验美学理论是对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解释的最深刻也最充分的理论。然而 ,东西方的艺术花园何以摇曳着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姿呢 ?从东西方艺术理论的阐释中 ,从东西方艺术文本的存在体式中 ,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东西方审美体验方式的不同。把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较时 ,情感性与形象性不仅是审美活动最根本的特性 ,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鲜明的特性。当把东西方传统审美文化活动相对照时 ,“悟”与“思”这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就成为东西方审美活动相区别的鲜明特色。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