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建立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学科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历史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认识的历史,是各个时期几乎所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有其形成、发展、成熟与完善的历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建立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学科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个边缘学科,它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一个分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又是一个新兴学科,在开展研究时应该明确对象,弄清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发掘和整理资料,深入研究代表人物,还要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黎丽 《青海社会科学》2005,(4):131-134,130
本文在探讨民族心理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虽然分别反映在民族认识、情感、意志及民族能力、气质、性格方面,但一旦民族心理形成后,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往往是这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如果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比较客观,情感上比较接近,气质、性格相投,能力接近,表现在双方交往方面则是民族关系向着友好方向发展;如果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有偏见,情感上比较抵触,气质、性格相距甚远,价值趋向不一,那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就是民族关系向着隔阂、纠纷及冲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辽初期,契丹统治阶级在应对复杂的民族关系时,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出现分歧,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思想流派:一是以旧制为依托,坚持草原本位主张的保守派;二是慕中华风俗,改革旧制,积极参与中原逐鹿的开明派。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和势力消长,不仅决定了辽朝中后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当时中国历史的走向。辽朝初期民族关系思想流派既是一个复杂的客观存在,也有一个不断演化与发展的过程。在严峻的政治形势压力下,他们之间的矛盾常常激化,从而出现了激烈的交锋。辽朝初期民族关系思想流派的存在和对立有其历史必然性,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4.
陈建樾 《兰州学刊》2014,(10):23-32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之间的团结不仅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也关系到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和谐;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民族团结与民族关系的和谐还关系到边防的巩固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多民族省区中,云南拥有世居民族、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国定扶贫县等5项“全国之最”;除此之外,云南省内的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及197个民族乡。云南是老一辈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地区,也是中国民族识别和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云南的民族工作由此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和特色,总结并从中发掘、整理、归纳规律性的经验,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影响其发展稳定的重要社会问题。民族关系主要有封闭排斥型、压迫对抗型、平等包容型、融合型四种形式,这些形式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领域。我国目前总体处于平等包容型民族关系发展阶段,但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平等包容型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深思。只有协调各民族利益关系、建立平等包容互助的民族关系、制定符合规律和实际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才能促进民族关系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团结合作是广西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融洽的民族关系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挑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广西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的广西民族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卫华 《学术论坛》2012,35(3):179-182
民族诗学是在理解中国各民族社会、文化及民族关系方面区别于民族政治学、民族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较之现实权力、利益的分配、争夺与妥协,它更关注的是各民族成员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与丰盈。它要求以一种更具现实超越性和诗性的眼光观照他族的自然与文化生命存在,使各民族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更具精神深度,从而促进民族交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各民族之间人口结构差异的现状,预示着它们在社会发展竞争中彼此的相对处境,而人口结构各方面变化的特点,又预示着生活在共同区域内各民族交往与发展的趋势。这种相对处境和未来发展趋势会在许多方面对民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新疆各民族的人口构成与规模结构、区域分布结构、年龄结构的现状与特点,探析影响当前和未来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人口结构因素,并对由此引起的民族关系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葛亮 《河北学刊》2003,23(6):183-189
汉代所谓民族之间的"和亲",是指民族之间停止战争,捐弃仇怨,从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汉代民族"和亲"的主旨是实现和平."和亲"之"亲",意为亲近、亲附、亲善,没有"婚姻"含义.汉代民族"和亲"与民族政治联姻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桂霞 《青海社会科学》2005,(1):119-123,145
以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交流为主线 ,分析民族关系的发展态势是本文的立足点。基于此 ,本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 ,阐述了西部开发对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差异、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引发的种种问题 ;并就如何在大开发的进程中推动民族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