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思     
千锤百凿,出深山的是它的前身;烈火焚烧,铸就了它的筋骨;壮士以鲜血沥之,形成了它不朽的玄光。这,就是万兵之首——剑。且看这个“剑”字,“人”下有“火”,所谓英雄心中之烈焰;“人”旁有“刀”,是只有英雄所佩之刃方可称之为“剑”啊。高温烈火的锻炼,给了它坚韧的力量;彻骨寒冷的浸淬,赋予它不屈的意志;天长日久的磨砺,造就它锐利的锋刃。这就是干将莫邪,鱼肠吴钩,这才有吹毛断发,削铁如泥。上下五千年,沉淀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翻开史书的一页,宝剑出鞘的锋芒如电光火石般激射而出,挟势凌厉,剑气逼人。每一柄宝剑,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被億萬雙眼球索寻的“明珠”、“瑰寶”,每一窗視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愚昧的眼睛看它是神佛之地,幼稚的眼睛看它是神秘之所,無知的眼睛看它是幾尊石菩薩,浅薄的眼睛看它是荒廢的遗址;但聰明的眼睛讀出藝術的完美展示;成熟的眼睛讀出多學科的神壇體现;真知的眼睛讀出镌刻在石壁上的歷史;深邃的眼睛讀出燦爛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矛盾。“民生主义”乃为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提出“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纲领。这个革命纲领,既表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则又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所处的时代特点。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其内容所含有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外历史上  相似文献   

4.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6,26(6):73-75
希腊神话是美妙的,它的美是纯粹的、乐观的,没有一点儿人生的凄苦、时世的险恶或惩恶扬善、拯救人类的说教,显示出浪漫的古希腊人“审美重于道德”的价值取向;希腊神话是原欲人性的礼赞,它歌颂性爱、赞美肉体,体现了古希腊人“人性、人权高于一切”的哲学观念和“真即美”的审美标准;希腊神话是乐观主义的源泉,体现出他们为人处世的快乐原则,也表明着古希腊“没有罪恶感”的社会初始阶段特征;希腊神话是力量的颂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抗争意识、尚武精神和个人荣誉感,从而演化出西方后世强烈的个体意识……神话的形式会消亡,但它的精神会转化为文化形态而得以存在,得以流传。  相似文献   

5.
《老子》书中揭示了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相互依存和转化现象,其中也包括“正、奇”这一对矛盾,它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人们一般肯定“正”,而否定“奇”,但《老子》并不绝对化,它强调“奇”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它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指出必须按照正道治理国家,但作战却可以,也应该变幻莫测,出“奇”制胜,即所谓“兵不厌诈”者是。“以正制国,以奇用兵”这八个字的概括,区分出“治国”和“用兵”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矛盾,并强调要用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定”的虚化及两种语义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最初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是个动词短语,始见于春秋时期。至宋代,它凝固成形容词“一定”,表示“固定的、确定的、规定的”等意义。元明时期,形容词“一定”又虚化为副词“一定”,并逐渐分化出两种语义:意志坚决;推测或判断。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它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社会和人发展的必需;课改的关键在于实践,边“破”边“立”,再好的理念必须付诸实践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所在;面对艰巨而复杂的课改,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积极准备和应对。  相似文献   

8.
影片《不夜城》的全部结构都建立在“人性论”这块早已烂朽的基石上面。它以抽象的人代替社会的人,完全抹煞了阶级矛盾;它以“人性论”代替阶级论,根本否定了阶级斗争;并在这“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幻化出它的所谓“社会主义”的海市蜃楼。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拆除了”人性论“这块基石,那末,建立在它上面的、五光十色的《不夜城》便会整个地崩坍了。现在,让我们步入《不夜城》中,看一看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审美表现是“后现代”审美文化表现的一个范本。它功利性、非距离性、“物欲化”的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背离了一些审美经典理论的设定;它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追逐与肯定,表现出对传统审美趣味挑战的态势;它运用现代技术批量生产的仿像图片是对传统崇尚个性与创造性审美表现的解构。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活动,凸显出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统政治权力的真空时期。因此,“乱”,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基本的时空特征。从大的方面讲,它导源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而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乃至“陪臣执国命”的政治变化;从小的角度看,则可归因于“臣弑君”、“子弑父”和“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等“二逆”或  相似文献   

11.
传媒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桥梁.由于当前两岸关系既共处于和平发展的同一开放系统,又受彼此相对独立子系统的制约,两岸关系视域下的传媒角色因而呈现出复杂面向:其一,它作为“信息”,表现出“建构真实”的力量;其二,它作为“资本”,推动着两岸共同市场的整合;其三,它作为“意识形态”,是两岸政局与体制的符号化象征;其四,它作为“交往环境”,架构出两岸双边对话的共同意义空间.作为文化、经济、政治三者力量相互牵制的“中间地带”,两岸视域下的传媒被赋予了多重角色,同时面临着功能实践上的困惑.为突破这一困境,我们可以进一步从实现两岸均等传播权利、优化两岸传媒共同市场、探索两岸意识形态对话空间、深化两岸命运共同体内涵等方面开拓传媒在两岸交往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最大艺术特色,但它却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连贯的动画。王维描写景物,以“广角镜头”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摄制”出动态美的风光片;描写人物,在行动中展现其内心世界,在行动中揭示深化作品主题,动态人物始终占据山水田园诗的中心,“摄制”出动态美的风俗片;诗人直接活动于画面之中,创作主体融入审美客体,达到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摄制”出动态美的人情片。因此,动态美是王维“诗中有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解放日报》于1942年进行了改版,它确立的“党报模式”成为党报发展的原则和基础;将它放到“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再梳理,在说明其形成必然性的基础上,逻辑地勾勒出其内在特点。这样的梳理和回顾对处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情境下的党报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历时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特点、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并为此开展“整风运动”的过程;指出《解放日报》改版是顺应整风逻辑改革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党报的基本特点,进而党报以“党性”为基点、在着眼于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报的指导原则———全党办报、真实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摸索出通讯员队伍建设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发展的一种认知态度,自提出伊始就争议颇多。它的提出某种意义上具有挑战美国所倡导的“华盛顿共识”的嫌疑,有可能成为“中国威胁论”的另一托词;它只看到了中国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中国模式”仅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5.
语言大众把某个字词的假借义当成它的固有义来理解,一些学者已指出过这种现象。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假借义同化”,并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发现它可以分为“转换型同化”和“调整型同化”两类。对前一类,着重分析了相继联想的假借义同化;对后一类,则又第一次揭示出了它的三种不同类型。各类型的假借义同化均不同于“望文生训”,它是语言大众的约定俗成,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语言——文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意境”在辞源学上是“意”与“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一般只适用于艺术领域。在中国艺术理论中,“意境”最为充分地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和“境”构成的完整整体:以情理结合的“意”为其精神内旨,指向天地之道;以“境”标识出其本质特性,空灵含蓄。追求“意境”的中国艺术因此而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释“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辰”字的本义 ,前辈研究甚精 ,结论层出 ,其中“农时”、“农具”、“凿石”、“妊娠”等四种解释较为流行。但从甲骨吉金文字的原型中 ,实难看出它与“农时”、“农具”或“凿石”之类取象相关 ,而与“妊娠”确有关联。为此 ,我们重新研读“辰”的取象 ,觉得它很像男女交合之形 ,再采用字根系联的方法 ,从中归纳出“辰”的本义也是男女交合。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致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种。自出式是让人物直接出场、通常不依赖于外部场景的描绘,不依赖气氛的烘托,不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而是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情绪和动作“自我表演”,因而它又可分为“形出”、“声出”、“声出形出结合”等几种。《三国演义》中,吕布、赵云、周瑜等人都采用了“形出”的出场方式:张飞、杨修 姜维、徐庶等人采用了“声出”的出场方式;关羽、魏延、孟获等人则采用了“声出形出结合”的出场方式。“引出”式往往要借助于某些“间接手段”,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人物“应境而出”或“应运而出”。《三国演义》中,鲁肃、陆逊、马谡、诸葛亮等人的出场,都采用了“引出”式。人物的出场式受作品结构的制约、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话本、戏曲和小说,在人物的出场方式上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于教学中的启发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论述,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它是教学方法;第二,认为它是教学原则;第三,认为它是“教学观”,是研究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把启发性视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都不能反映出它在教学中的本来意义及其作用。如果把它视为“教学观”和“指导思想”,从认识上来讲,是深入了一步。然而,正确的教学观和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启发性教学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要认清启发性教学在教学中的本来意  相似文献   

20.
“雷雨”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 ,它意味着对压抑、束缚的解脱 ,意味着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巨大力量 ,曹禺对它的态度无疑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 ,“雷雨”又意味着冲决一切、毁灭一切的破坏力 ,这又是曹禺所难以接受的。因此 ,“雷雨”的主题 ,不只是反对封建 ,张扬个性 ,而是反映出现代人共同的生存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