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绍瑾  佀同壮 《文史哲》2003,1(5):124-130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在 2 0世纪后期的华人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着力揭示受道家影响的中国诗学与西方传统诗学美感视域的差异的同时 ,又极力探寻它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汇通之处。在这一“同异全识”的比较诗学框架中 ,庄子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揭示这一点 ,既有助于去除西方诗学对中国诗学的遮蔽 ,也为中国诗学通于世界、通于当代、实现其现代转换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鹏 《学术研究》2006,(2):130-133
叶维廉认为,从知识论上梳理比较学科的内在动因以及从知识论上论证比较研究的合理性是比较文学的逻辑出发点。叶维廉多方运用人类学话语与之配合,还原差异性作为比较研究的内在逻辑,以差异性的知识论依据和存在论依据相配合,共同完成差异性比较的概念重构。  相似文献   

3.
叶维廉中西诗学研究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对中西诗学提出了寻求跨中西文化共同文学规律的口号,他努力从东西方传统诗学的比较中寻找共同的"模子",以此探讨其中存在的汇通与歧异,并对中西诗歌作了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辨析,有利于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总体把握,值得中国学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丽 《学术研究》2002,(6):163-166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理论产生于他的经验性实践中。在创作、翻译、批评及比较过程中,叶维廉对中西语言是否具有同等表意功能、对西方近现代哲人和诗人百多年来为何寻求超越传统、对不同文化间的美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思维结构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否相同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和思考,诱发了他的诗学理论。梳理叶维廉诗学理论的诱发因素,探讨其形成的过程,会获得有意义的发现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国际比较文学领域曾习惯于把西方的批评模子用在源于不同文化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叶维廉则在经验性的实践中确认了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美学和批评模子。对模子应用的具体关注和思考 ,是叶维廉诗学理论的支点。他的模子应用理论从解决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批评理论的具体运用问题入手 ,为跨文化诗学比较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 ,为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诗学的独特价值开启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叶维廉反思现代文学研究的真知灼见,长期为他在古典美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成就所掩盖.综观叶维廉现代文学研究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以"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探寻现代文学传统的新质,使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其二,批判五四后的"定型思维"及其危害,以此展开对现代性思维专制的批判,显现其文学现代性反思的独特路径.叶维廉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显得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7.
谢思炜 《河北学刊》2020,40(3):101-107
王力在19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是将现代语法学用于诗歌语法分析的开创之作。然而长期以来,这种语法分析是否适用于诗歌,也一直存在质疑。叶维廉认为,王著在分析诗句时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把经验的真质解体了,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从而使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这就在语法的解释上有与之商榷之必要。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汉语文言可以超脱英文那类定词性、定物位、定动向、属于分析性的指义元素而成句,并由此断言,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叶维廉努力在汉语文法与诗歌审美表现之间建立联系,同时他对《汉语诗律学》的批评,也反映了早期汉语语法学主谓结构句法观在分析诗歌时的某些不足,但并未充分参考语言学对汉语自身特点的分析,从汉语是诗歌最好媒介的预设出发,未能谨慎区分语言问题与审美问题,因此也未能实现诗学与语言学的认真对话。  相似文献   

8.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以“以物观物”概括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及其中国美学的风范;二、以“直觉”阐释道家美学,却与康德分道扬镳,倾向于经验主义一派;三、以道家对“自然”自生自律自化的运作反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困境的出路。叶维廉强调对道家精神的现代回归,期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现代生活的理念,有其理论意义。但我们要进一步反思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家美学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张大为 《阴山学刊》2007,20(1):5-11
作为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学术水准的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叶维廉所操持的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式,一方面,从学理的层面打开了东方文化的言说方式与意义呈现空间,另一方面,其深层文化人格的介入与文化灵魂的渗透又对于这一范式进行了某种根本性的改写。这对于整个的人文学术的开展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美学的抒情性进行探寻的学术进程中,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的入思方式似乎并不入于主流之论而独辟蹊径.这里拟对叶维廉发现的中国美学的另一条抒情路线进行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全宋文》的编辑出版,为推动宋代文史乃至中华学术的研究,功不可没;然因宋文传载庞杂,偶有遗漏也在情理之中。今据宋元地方志补出《全宋文》既未载其文,又失收其人的4人7文,分别是:丘崈《东冶亭记》,刘叔向《重建白下桥记》《重建镇淮桥记》,陆子遹《溧阳县题名记》《除妖害记》《溧阳县均赋役记》和陈珏《东厅续题名记》;并结合相关史料对丘崈谥号是文定而非忠定、刘叔向家世、唐朝至宋代推官制度的历史演进、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所录陆子遹事迹材料的讹误和两宋科举恩科特奏名发展的趋势特征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2.
《陈竹山文集》是明代西域使者陈诚的个人文集,对考察陈诚及明代西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为研究陈诚的家世、生平、交游、仕历明王朝的西域经略及《使西域记》的版本源流提供了大量的新资料,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中长期隐晦不清、久悬不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得以廓清。《陈竹山文集》有明刻本两种、清刻本两种,其中明刻本已佚,清刻本两种传世极稀。目前,易见的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收录的雍正本《陈竹山文集》。  相似文献   

13.
任永安 《殷都学刊》2011,32(1):76-80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作家,其著述宏富,遍及经、史、子、集各部诸多类别。其中集类著述可分为单刻本、选本及汇刻本三大类。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文集的版本源流重新辑考,发现不少新的版本,同时,对以往研究中的舛误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14.
杨楹 《江汉论坛》2005,1(3):12-15
货币对社会的改造,开始时表现出进步性,但当它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后,却掏空并置换了社会生活的根基和内容,成为支配一切的统治力量。然而,我们所能做的,并不是消灭货币,而是还货币以本来地位。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后对茨威格作品的译介以1978年和1992年为分界点,经历了低谷、复苏和火爆三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茨威格在内地的译介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李广昌 《齐鲁学刊》2005,46(6):125-128
处于危机中的哲学,总是把目光聚焦于社会危机底层中的精神暗流。生活世界理论对欧洲危机的解释及化解危机的理论尝试是一次悲壮的努力,它在哲学的憧憬与失落中,宣告了传统哲学的解体,并在未来哲学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中,谕示了哲学家自我定位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载《屈大均全集》整理出版过程及出版全集的意义。从整理到出版长达13年之久,但终使一部湮没200多年的文化巨著得以问世。作者参与整理出版全过程,并对《翁山诗外》校点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并不是哲人们主观构想的虚幻图景,而是人们现实生活信念的恒在追求的理论阐释。它有着自己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厚实的生命价值,是对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信念的承诺。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永远都不可能是彻底的,我们所拒斥的只是它的形式和建构方法,而不是它的内在意蕴———人类对现实生活世界超越的信念。对于人类来说,形而上学是我们永无终结的思“家”情绪,仍是一件尚未生成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如何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性观念或视角,是哲学把握生活世界的必要中介."后现代"对本质主义的解构,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时也造成某种总体性的危机.建构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假设性的自觉和多元性的认可,以及对实践观的某种超越,或许具有某种前提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琦君以佛教思想感悟人生,把佛的"爱"融入到自己爱的认识之中,因而形成独特的"爱"思想.文章对其"爱"思想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浑沌之爱、明觉之爱、同生之爱等方面具体剖析她觉解人生的心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