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传志 《学术研究》2005,(3):133-134
辽金先后与两宋并列对峙, 辽金文学后来又融入元代文学之中, 这是辽金文学独特的外部文学环境。因而, 将宋辽金元四代文学综合在一起研究, 不仅有利于拓展辽金文学研究的领域, 还能揭示宋元文学中的有关问题, 对推动宋元文学研究有突出的建设性意义。一、辽代文学与北宋文学、金代文学辽代文学与北宋文学相隔遥远, 两者之间交流不多。但在有限的交流中, 可以看出两者的联系。由于两者水平颇为悬殊, 引人注目的自然是由高向低———由北宋向辽国———的输入。这种输入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图书、典籍的传播。使辽归来的苏辙曾上书朝廷, …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辽金与两宋共同构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时代。辽金两朝的武功为世所共知,文治也颇有可观之处。即以佛教文化而言,有论者谓辽代佛教继承了唐代学理型佛教传统,贵族化的义学宗派兴盛,学术特征明显,居于当时东亚佛教文化圈的中心地位;而于20世纪30年代重见天日的"赵城金藏",可谓国之  相似文献   

3.
周惠泉在参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各民族文学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从多民族的中国文学观出发,对辽金文学的多民族性进行了开拓探索,认为以独特的美学风范彪炳于世的辽金文学反映了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的游猎文化的撞击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两宋文学异轨齐驱、优势互补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 ,辽金文学研究这一学术分科的起步虽然较晚 ,但在 2 0世纪的后 2 0年间获得长足发展 ,并初步形成了尚为可观的局面和规模 ,出现了一批较引人注目的成果。文学史料研究是整个文学研究工作的基础 ,是宏观、文化、美学层次的研究所赖以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前人在辽金文学总集和各种资料汇编的编纂整理方面已有不少建树。辽亡后 ,其文献绝大多数都在朝代鼎革、战乱兵燹中散失。清代以降 ,陆续出现的辽代文学史料辑佚、编订方面的成果有缪荃孙《辽文存》、王仁俊《辽文萃》、黄任恒《辽文补录》、罗福颐《辽文续拾》、陈述…  相似文献   

5.
辽、金文学是公元十世纪初到十三世纪前期的北方文学。虽然由于兵火散亡等方面的原因使辽金文学作品没有完整无缺地保留下来,但是现存作品仍然颇为可观。拿辽代文学来说,文献无征的情况确实突出,但是从清代开始便有人致力于辑佚工作,汇集一代辽文的《辽文存》、《辽文萃》、《辽文汇》  相似文献   

6.
由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山西雁北师专、云中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全国首届辽金文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6日至1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大同市举行。辽、金两朝,是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由契丹、女真族建立的兄弟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占据广大的北方地区,与北宋、南宋王朝对峙、并存四百多年之久。在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辽、金两朝的文学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由于种种原因,国  相似文献   

7.
西夏学国际化的发端和发展浅议穆鸿利西夏是由党项贵族在祖国西北建立的一个重要王朝,它曾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近200年之久,是祖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和建设我国西北、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西夏...  相似文献   

8.
辽金文学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在与两宋文学为代表的汉族主流文学的碰撞、交流之中发展起来的。战争在这种文学交流之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辽金文学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在与两宋文学为代表的汉族主流文学的碰撞、交流之中发展起来的.战争在这种文学交流之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辽金文学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在与两宋文学为代表的汉族主流文学的碰撞、交流之中发展起来的。辽金文学的特殊性不仅是语言的差别,而在于其民族文化融合方式,不妨看做是汉语文学的重要支流。民族之间的战争无疑是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史,不是单一的汉民族的文学史,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以往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辽金文学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就是元代文学除元曲之外,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辽金两代,此前并无一部像样的文学史。影响最大的两部文学史著作,即文革以前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不过把辽金文学附翼在宋代文学之后,成为宋代文学十数章中的一章而已。究其原因,对辽金文学的缺乏了解恐怕是个重要因素。而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梓行的周惠泉先生等主编的《辽金元文学史话》却以空前的规模,以“史话”的形式,展示了辽金元文学的全貌。全书评述作家达180余人,覆盖面之广直至今日创所未有,可以说它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的“空白”。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建树。  相似文献   

12.
金政权是继拓跋、契丹在我国北方建立魏、辽之后,由女真族统治者阿骨打领导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使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南北暂时相持的局面。 女真族在公元一一一四年,由于不堪忍受辽的残暴统治,举起反辽斗争的义旗,并于公元一一二五年灭亡辽政权,最后从辽的统治下摆脱出来。女真奴隶主贵族为了把战争继续向南发展,紧接着便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北宋,在公元一一二七年春灭亡了当时腐败不堪的北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 80年间的辽金文学研究 ,对辽金文学发展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对其地位、影响的评价 ,虽偶有提及 ,但大多失之疏简、肤浅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把握也并非完全准确、允当。直到后 2 0年 ,学人们才开始自觉地从宏观角度探索和总结辽金文学的规律 ,力图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升华到更高的层次。有关著述致力于整合、再现辽金文学的总体风貌 ,对辽金文学的流变脉络作高屋建瓴式的描述 ,以期探求辽金文学的独特性质、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人物简介     
《理论界》2010,(12):F0002-F0002
张国庆,男,汉族,1957年出生,现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辽金史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辽金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辽史、契丹史、东北地方史及北方民族史等。  相似文献   

15.
辽金元三朝均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三朝与中原文明皆存在一定隔膜,经学基础较为薄弱,就经学成就来讲,的确无法同汉唐两宋比肩。但辽金元经学决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其独立品格,尤其是在经史观、夷夏观、道统论、四书六经观等方面,还提出了符合政治、学术情势的新观点,体现出北地经学的独特风貌。可以说,辽金元三代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并未缺席。  相似文献   

16.
富育光 《北方论丛》2003,(4):F002-F003
周惠泉在参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各民族学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从多民族的中国学观出发,对辽金学的多民族性进行了开拓探索,认为以独特的美学风范彪炳于世的辽金学反映了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耕化与北方民族的游猎化的撞击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学提供了同两宋学异轨齐驱、优势互补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17.
赵维江 《学术研究》2005,(3):135-137
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文学相比, 辽金文学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就是它所发生的地域范围是在中国的北方,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北方文学”或“北朝文学” (实际上, 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它主要由“北人” (包括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文人) 创作, 所运用的也主要是北方民族语言 (包括汉语与少数民族语 ), 其内容所反映的是北方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 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更是浸润着北方文化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 同时,北方社会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也影响到其艺术形式及风格的构成。所有这一切都表明,…  相似文献   

18.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19.
<正>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理念和不懈追求。作为一种理念,民主(Demokratia)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由demos(人民)和kratos(统治)复合而成,意为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作为一种政体,民主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同一人统治的君主制和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迥然相异。它要求,只要是公民,都有权利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