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大政治报告中说:“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我们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没有变,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今天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认清时代的性质的基本特征,是制定党的战略和策略的出发点。只有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才能深刻理解、自觉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对内对外政策。列宁指出:“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  相似文献   

2.
乍看题目,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早有定论、不会再有争议的问题。其实不然。举个例子,《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五期的“读者评议”中,刘建兴同志写的《列宁和斯大林对帝国主义垂死性的论述是一致的》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涉及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划分的论述时,在理解上就值得商榷。如所周知,列宁在著名论文《打着别人的旗帜》中,曾经有一段约四百来字的论述,言简意赅地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代,划分为三个时期,并揭示了每一个时期的主要特点。第一个时期1789—1871年,“是资产阶级上升的时代,是它的全盛时代”,无疑属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时期从1914年开始,列宁明确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二个时期1871—1914年,列宁说它“是资产阶级绝对统治和衰落的时代,是从进步的资产阶级变成反动的和最反动的财政资本的时代。这是新的阶级即现代民主派准备和慢慢聚集力量的时代”。那末,它到底属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还是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写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这篇伟大著作中,结合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必须“把平等了解为消灭阶级”(《列宁选集》第39页)的基本原理做了进一步阐述。在当前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加深理解列宁的这些论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4.
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相互关系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看到奴隶们创造历史,又要看到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的历史作用,把两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指出:“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这一教导明确指出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在评论《水浒》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机会主义的有关论述,以宋江做为历史的镜子,观察投降派的种种表现,总结历史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提高识别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革命派与投降派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一切投降派都是剥削阶级的“护国派”和“保皇派”,都反对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总是凭借它在“经济上占统洽地位的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列宁《国家与革  相似文献   

6.
理解时代,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列宁说“只有首先分析了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说过:“不理解时代,就不能理解当前的战争!”这就是说,正确认识时代,是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变的必要前提,当然也是我们研究当前国际事务、正确制定战略方针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列宁在1915年把近世历史时代划分为资产阶级上升时代(1789——1871年)、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要了解划分阶级的客观根据是什么,先必须知道什么是阶级。列宁曾经给阶级下了一个科学定义,深刻揭示了阶级的实质。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导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存另一个集体的劳动。”列宁的这个定义告诉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这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的时期,也就是无产阶级通过不调和的阶级斗争,彻底消灭阶级的时期。列宁关于过渡时期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手中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后所写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向匈牙利工人致敬”、“论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与  相似文献   

9.
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有阶级向无阶级过渡的社会特点,指明了我们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划分阶级的标准与消灭阶级的标准消灭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标准是否一样?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阶级是什么?这个问题,理论上本来是清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要“按照财产状况划分阶级”.列宁更对“阶级”下过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又说“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属于政治的范畴,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只要阶级存在,民主就只能是特定阶级的民主,没有超阶级的民主、抽象的民主。在当今世界,不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列宁曾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民主制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列宁选集》第3卷,第257页、241页)在这里,列宁首先把民主看成一种国家制度,它包括团体和政体两个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掌握全部政权,实行对广大工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需要权威,更需要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在毛泽东的著述里,它被誉为“我们的公式”、“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在邓小平文选中,它被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与其他三项基本原则密切联系,同等重要。它的突出意义在于为其他原则提供国家政权的可靠保证和力量依托。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按列宁的观点,“专政的前提和意思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采用叛徒们所不喜欢的革命暴力的“状态”。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再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究竟是要对谁专政  相似文献   

12.
重视革命理想教育,是我们党的传统。从一九二一年“一大”开始,党就把“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除社会的阶级区分”,作为奋斗目标写进第一个党纲,教育和组织党员为其实现而斗争。可以说,党的六十五年历史,就是教育和组织党员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英勇斗争的历史。现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以《决议》的形式,再次强调:“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共同理想同各行各业、各个地方、各个集体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结合起来,同各自岗位职责和人生追求结合起来”。这决不是某个领导人的“内心冲动”,而是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当全党把工作中心从抓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转移到以主要精力、主要时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有的同志对为什么今后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很不理解,甚至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转移怀疑,对中央施行的一些政策落实措施抵触。这些问题的产生,都直接间接地和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有关。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补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是一个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后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全党、全国人民前进方向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时期,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做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因为要对政策作科学的论证,这个要求是绝对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区分革命的敌、友、我的一个根本方法。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 一九二二年七月党的“二大”到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初陈独秀发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这是开始阶段。党的“一大”后,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都在不断加深。党集中力量发动、领导工人运动,实际地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迅速发展。然而,社会政见异繁,什么“武力统一”,“联省自治”、“好人政府”等等。革命的敌人、动力、任务、性质等基本问题急待弄清。为此,党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召开了“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考察了中国社会状况,在大会《宣言》中,提出了“中国政治经济现状”这一根本性的命题,从而开始了党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同志对“政治”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了新的探讨,剔除了过去某些“左”的片面的理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其中也有不尽妥帖之处。如:有人认为列宁所说的“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不是列宁给政治下的定义,没有正确地揭示政治的本质属性;甚至认为这一说法是列宁所要纠正的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政治概念相提并论的“旧观点”,列宁后来又提出“经济方面的政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是对“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否定。①我们对这些观点不敢苟同,特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诸位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蓄奴风与《红楼梦》中的奴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有两个对立的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和工具,并占有人身;奴隶阶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把劳动所得的全部果实交给奴隶主。正如列宁所说,“奴隶主把奴隶当作自己的财产,法律把这种观点固定下来,认为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在中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国家?目前流行的一些辞典或教科书,大都套用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论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如《辞海》、《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政治经济学辞典》等等。从而,给人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显现,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范畴的内涵、外延、职能、实质,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诗而不是经。但它被冠以“经”,列作群经之首,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这可以说是这部优秀诗集的厄运。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欣赏《诗经》的过程中,必须撇开社会功利目的性,把它纳入审美系统来考察,才能发现其文学、美学价值。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它们能与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读者取得直接  相似文献   

19.
“重返阶级”是作为对“阶级消亡”的回应和反击而出场的。“重返阶级”论主张,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确在历史中变化,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阶级继续存在并持续地影响着社会,阶级分析仍然是分析社会的有效工具。“重返阶级”的努力得益于将工作场所作为权力体系和阶级对抗场所的当代劳工研究,这种从“工场权力”的角度来划分阶级的研究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象。阶级话语的再出场是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回声,新时代阶级存在表现出工人阶级“新贫困”、中产阶级“再无产阶级化”和全球工业阶级形成等新特点和新趋势,应当重返阶级,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以新视角坚持和重塑阶级话语。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文艺发展史上关于艺术创作问题是曾经有过“唯理主义”和“感情至上”的论争的。不过,无论前者或后者,都由于他们脱离社会和艺术的实际,在理论上片面地解说文艺的特征,故而总是把艺术创作弄得十分僵化和畸形。在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和其他有关文艺论著时,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美学思想指引下,毛泽东同志在“研究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