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 1922-1985,下文简称拉金)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爵士乐评论家。拉金对传统爵士乐的酷爱是谱写其诗歌的重要音符,爵士乐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时而隐现在拉金典雅的诗歌中。拉金所倡导的清新、朴实的“运动派”的诗风也是一股传统爵士乐章,表达出他对传统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菲利普·拉金与后现代主义有诸多会通之处。拉金诗歌中对深度模式和意义的消解及消解之后诗歌所呈现的平面化、零散化和非逻辑化与后现代主义消除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努力殊途同归;拉金对多元的内在追求使他的诗歌中的语言游戏与试验又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通过后现代主义来理解拉金或通过拉金来思考后现代主义,我们不但可以丰富对拉金创作思想和其诗作在当代价值的认识,而且也可以深化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3.
拉金早期的诗歌折射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人焦虑和思变的担当。社会变革和战争纷飞的年代促使年轻诗人探索新的诗歌救赎之路。拉金敏锐地避开当时所谓荣耀的宏大叙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非英雄。拉金把非英雄的故事和英国风景融入英国文学传统,用诗歌的形式加入了“英国性”的建构,力图保证英国文化的独立性,重塑了英国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拉金早期作品中文化观念的演变也影响着当时英国文学范式的转换。拉金对非英雄、英国性主题的描叙折射了其构建“非英雄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显示了特定时期英国青年重新审视和修正英国文学,重新定位自己,建构独特的存在方式。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平凡个体的关注与尊重,彰显了其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相似文献   

4.
在诗人拉金看来,日常生活美丽可爱.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压迫与解放的品质混同代表日常生活的多重面空格.人的幸福和希望不可能诉诸日常生活之外而在其中.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以完整的形态和方式体现出来.拉金诗歌中的城市日常生活题材、“非英雄”塑造、日常用语等是其日常生活诗学的重要元素.虽然拉金对日常生活中的顽固习惯性、保守性、重复性的刻画又遭到了一些评论家的强烈抨击,但并不影响拉金对日常生活艺术的总体描绘.从总体上来看,拉金构建日常生活诗学是其“诗学自救”的一种策略.拉金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现实”的关注,开掘与传统的勾连;对“非英雄”人群的塑造和日常散文式用语的采用,使得他的诗歌得以容身于20世纪中叶的世界文化和权力秩序中,构建了英国诗歌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以崭新的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菲利普.拉金的若干首诗歌。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切入点,挖掘拉金诗歌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指出拉金是一位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菲利浦·拉金(Philip Larkin)的许多动物诗篇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兔子、小牛和燕子等动物.它们没有高大、威猛动物的强悍和荣耀,只是默默地、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这些动物界的"小字辈"就是人类"小人物"的写照,是诗人心目中的"非英雄"."非英雄"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时期"主张建立一个普通人的人学整体观的文学写照,也是拉金诗学的重要诗歌基石.拉金诗作中的非英雄化人物是社会上大多数有工作的、对社会负责任、诚实面对现实的 "小人物".拉金的"非英雄"思想体现了平凡中的、常态下的崇高和神圣,承继了哈代以来的"小美"传统,冲击了人们旧有的审美观,表现了文学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从而给人以新的震撼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拉金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死亡的意识和对死亡的恐惧使生命获得另一种超脱的性质。本文将在拉金诗歌中死亡的意象世界里。分析诗人对死亡恐惧的原因,并发现对死亡非宗教的超脱途径。  相似文献   

8.
英国运动派诗人领袖菲利普·拉金创作了大量亲密空间诗歌,揭示了城市中亲密空间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异化现象。物质层面异化是由于城市空间扩张、条块分割和不断加剧的流动性;精神层面异化原因是商业化和个体化。依据马克思和弗洛姆对异化的论述,从拉金的创作中也可窥见抗衡异化的救赎之路:缩短与自然的心理距离、调整城市人际距离、充分认识个体的内在性,用人化的自然、富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创造性劳动等,最终通过这些精神层面的努力削弱异化力量的影响,实现对亲密空间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拉金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北方船》的失败归咎于对叶芝诗歌的音乐对他的影响。而利用视角理论来分析,可发现《北方船》的失败乃在于其过于内省的视角,笼统的意向和没有普遍共鸣的个人感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哲学、自然、社会等层面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同时也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山水诗、田园诗、竹枝词等创作是传统生态文化精神的具体实践。陇右近代诗歌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又表现出对政治与社会生态的强烈关怀,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精神的着意突显。其民间视角和原生态书写,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特色。以生态批评作为切入点讨论陇右近代诗歌,是地方传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也能够为地方生态建设提供文化精神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诗论对传统诗歌批评观念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二是对传统诗歌格调批评观念的消解;三是对传统诗歌正变批评观念的消解。清代诗论对传统诗歌批评观念的消解,为后世文学批评观念的深层次融通和批评层次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菲利普·拉金作为战后英国优秀诗人,其诗歌常常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平凡事。《去教堂》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去教堂》讲述了一位普通人进入一座废弃教堂的所思所想,折射出战后英国诗人和读者崇尚平凡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人拉金是一位专注于死亡的诗人。死亡与宿命论是他诗作中一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他的主要诗作《为何昨夜又梦见你》、《救护车》、《哀伤的脚步》、《大楼》、《下一个,请》、《阿兰德尔墓》、《割草机》、《树》、《继续活下去》中均有体现。用新批评的手法对这些诗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这一主题已被日常生活融入口语化的琐屑叙述之中。诗歌的抒情性与对生命的不安奇异地融合到一起,使诗歌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14.
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排斥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自觉追求音乐性,出现了格律化倾向,对早期诗歌的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进行了反拨.这标志着艾青诗歌形式意识的自觉,也标志着诗人对中国诗歌音乐性传统和含蓄蕴藉的传统抒情方式的部分回归和继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的非诗化倾向,是造成了当下诗歌诗性贫乏,读者远离诗歌的重要原因,对传统诗美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诗应该有共同的审美空间;诗意是诗歌不能失去的生命与灵魂;可读、可懂是诗歌不容遗忘的审美标准;音乐性是诗歌的内在精神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诗歌赏析与教学单力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历史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传统文学样式。先秦的《诗经》和《离骚》是古代诗歌的源头,唐宋诗歌则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开始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而诗歌现代化则成为文学的开端。从郭沫若、闻一多,到艾青,...  相似文献   

18.
废名诗歌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特色,在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废名诗歌以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温(庭筠)李(商隐)诗词传统的继承,承续了晚唐诗歌风格,也转化和指向了对荒诞现实世界的指认;用禅宗“公案式”思维结构诗歌,披上了佛家顿悟和哲思的袈裟,也转化和指向了现代人的虚无和寂寞;选择繁密的佛家经典意象,营建了一个参禅悟道的集合生成的意象群,也转化和指向了现代派的唯美—颓废.废名用传统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感受,其传统“袈裟”外衣下包裹着的是现代人的孤独和寂寞.  相似文献   

19.
新月诗歌不仅仅反驳了新诗初期的过于散漫、趋向解构的语言表述,而且在吸收传统和域外诗歌资源的情况下,大胆创造,为新诗确立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格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厘定了新诗的语言表述。虽然新月诗派在后来趋向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从音韵、视觉等具有浓厚传统格律观念的新诗规律化语言理念。但它所确立的对传统汉语诗歌和域外诗歌资源的理性思辩观念却是成就现代主义新诗的关键所在。以往的研究.单从传统汉语诗歌的视角看到新月诗歌的格律化追求,却在整体上忽视了新月诗歌对新诗语言的真正理念和对传统汉语诗歌语言表述的创造性改制。  相似文献   

20.
"垮掉的一代"文学和博普爵士乐一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现象,共同的时代背景使它们在精神上彼此相通,爵士乐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诉求不谋而合.博普爵士乐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小说主题之中,也就是"垮掉的一代"的本真追求,即对于真实和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