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吸毒人群性别差异与艾滋病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毒人群共用注射针具及性乱行为,对艾滋病的流行影响最大。对于社会边缘人群,主流社会要采取宽容的策略,关心和团结帮助他们共同预防艾滋病,减少HIV感染和性病的传播,最大限度保护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2.
国内有关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的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主要有社会控制、社会风险、社会支持、社会排斥、社会性别、社会伦理、人类安全、社会文化、人格心理、认知行为等十种理论视角。文章通过对不同理论视角及其研究结论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并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社会工作与NGO介入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的新趋势,文章提出需要加强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理论视角下的综合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3.
在吸毒人群中,青少年占绝大多数。他们吸毒前后的心理表现虽有延续性,但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程度上都截然不同,研究探索青少年吸毒者的心理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特征,必将有利于对吸毒成瘾者的戒除工作。  相似文献   

4.
吸毒这个曾使中国人民深受其苦的现象,在我国绝迹30多年之后,现在又在国际毒品泛滥的影响下重新蔓延开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吸毒者中青少年居多。本文试图透过青少年吸毒现象,剖析他们的吸毒行为心理特征,为预防和根治青少年吸毒提供司法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一、吸毒青少年的行为心理特征(一)吸毒青少年行为特征!、吸毒有团伙化、公开化、低龄化趋势。由于青少年吸毒多因毒贩诱惑“道友”怂恿,自身好奇而陷入泥坑,一旦上瘾欲罢不能,从而形成一定团伙。同样,吸毒具有公开化趋势。吸毒团伙成员由过去聚集在偏僻场所或地下烟馆吸毒…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国际社会学界 ,行为改变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的行为干预。但大多数干预项目仅从个人水平上加以考虑 ,其行为改变策略大多建立在针对个人的基础之上 ,而对于群体水平的行为干预则较为少见。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学界 ,有关群体行为改变的研究目前尚无文献记载。本研究项目以男—男亚文化人群为研究目标 ,致力于该人群艾滋病感染高危性行为的改变 ,在行为改变策略和行为改变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吸毒青少年家庭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方法采用MOS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第三次修订版(FES-CV-Ⅲ)和自编青少年吸毒者的基本情况问卷,对昆明市戒毒所收治的176名吸毒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与差异性分析.结果吸毒青少年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得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矛盾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吸毒青少年家庭,其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控制性无显著差异;吸毒青少年家庭80%以上处于社会低阶层,吸毒青少年80%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结论吸毒青少年家庭环境的五个基本特征;吸毒青少年家庭环境特征形成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艾滋病防治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地方立法,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将具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宣传列入工作议事日程;采取各种有效渠道和手段,纠正人们的行为模式,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认真切实地落实“不歧视”与其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在中国传播的最主要的危险和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导致人们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不安全性行为。本文认为 ,当务之急是必须从更广泛的关注人类安全的视角 ,改善艾滋病政策法律环境 ,调整对高危行为人群的社会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流动人口既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又为艾滋病扩散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重灾区云南省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分析,从小的视角出发,揭示出流动人口作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原因用社会管理和控制缺陷,为政府建立有效的艾滋病反应机制,有效预防艾滋病,降低艾滋病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35位吸毒青年的深度访谈,考察吸毒青年群体从主流社会排除出去的过程,探索影响吸毒行为发生的社会排斥机制,从而为整合吸毒青年进入主流社会寻求政策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