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网络时代的微博问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科技发展和知识交融的智慧结晶,是人类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虚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对接平台,也是国家公共治理函数中的重要变量.作为当下公共生活的重要元素和载体,网络引领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不断促推着“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和交往空间的公共化.而微博的出现则加速网络公共领域的衍生与扩张,根本性地改变着人们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结果和目的.随着政务微博的涌现和公共议程的设置,网络民主的生产和再生产正在改善着国家治理的结构与进程,微博行政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执政情商和治理能力,或许,“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微博问政方式将成为新的政治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空间的政治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政治沟通不能仅仅是信息的单向度流动,而应该是主客体之间在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协调对话,通过良性互动,形成有关公共事务的共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问政"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执政方式,网络空间政治沟通的意义也就更为重大.网络是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并不是理想的公共领域范型,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这就使得网络政治沟通有着极大的两面性.当前我们必须从建立健全网络民意收集、回应机制,加强网络法律监管,净化网络道德,培育公共理性,缩小"信息鸿沟"的宽度等方面,来提升网络空间政治沟通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网络公共论坛的发展,给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很多学者认为网络虚拟空间可以代替现实的公共领域,走向公共领域的重建。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自觉地满足公共领域的重建条件。不管是人性"本我"的非理性狂欢,还是政治参与的同情与伪善,都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提出了挑战。因此,建构网络公共领域,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国家公权与私权的分离;完善民主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与程序化路径,约束网民的非理性狂热;加强网络素养与道德规范教育,提高上网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在政治统治秩序的合法性问题上所持基本立场是,政治行动领域是根植于生活世界情境之中的,只有那些与公共领域具有实效性联系的政府行动才容易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忠诚.可见,公共领城,主要是政治的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密切相关.政权的合法性需要由政治公共领域理性地提供.这是哈贝马斯合法性理论的主题.哈贝马斯从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这个主题: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着重论证了政治公共领域的衰落必然导致政治的合法性危机;而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中,哈贝马斯则重点阐明了政治合法性的重建有赖于公共领域及其政治功能的重构.在哈贝马斯心目中,理想的公共领域应当被构建成一种能够提供自由、平等、开放的"民主商谈程序"的"交往共同体",公众可以自由而平等地介入其中,自由论辩以形成公共意见,借助公共舆论的监督功能将公共权力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并为政治的统治秩序生产出经过公众论辩、审视及批判的服从和忠诚.  相似文献   

5.
政治宽松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孕育了脱离权力控制的人际交往空间和展开公开讨论的人际交往模式--博客社区.在大众传媒受权力机关把持、与利益集团合谋成为公共领域的颠覆力量之时,博客社区被视为建构公共领域的理想场所.但是,从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主体、媒介、共识来考虑,会发现博客社区中公共领域的现实建构缺乏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与公共领域的衍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京  陈旭玲 《江汉论坛》2003,1(11):46-48
网络的出现,使“公共领域”从广场扩展到了聊天室。相应地,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数字化数据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在这两个迥异的生存空间,人们之间的行为交往也从交互主体性变成了交互活动性。网络活动的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自由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一方面直接导致公共领域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缩小,公共领域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网络之被接纳到公共领域,拓展了公共领域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杨涵 《理论界》2009,(8):40-41
政治的内涵是政治学研究领域中极为复杂和富有争议的基础性概念.本文通过对古希腊以来的多种经典政治概念和政治观进行总结归纳,以政治与公共权力的内在关联性为切入点,将政治定义为公共权力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可以说,这种有关政治内涵的探讨是对最好生活方式不懈探求的现代回应,我们坚信:人之伟大在于政治,人之幸福在于政治.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中间场域--"公共领域"能否在中国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趋势下逐步建立起来?由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他们是否具备"公众精神"?网络舆论是否公平、公正?尽管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网民群体依然无法与政治、经济强权势力相抗衡,难以形成独立人格、理性辩论的公众群体.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舆论依然处于少数精英领导、多数民众趋同的状态,"公共领域"的建构还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论政治社会化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的利益关系衍生出有关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被人接受.无论从人本身的内在需求还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来看,以权利和义务为基因的现代政治文化是作为利益主体的当代中国"新型农民"的必然诉求.政治社会化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徐婷  王健 《理论界》2009,(6):37-39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国家之间的公共交往场所,为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民主化的平台.有效发挥公共领域的民主政治功能,关键是要抛弃自我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重新建立交往理性.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模式已经逐渐瓦解,而20世纪后期出现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又一次转型.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构建主体性,使网络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是现代社会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理论是学术界分析公共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网络反腐中的公众意愿、诉求等,实质是公共舆论,因而网络反腐是公共领域的一种形式,并且是公权力合法性基础的重要源泉。从公共领域角度看,近些年来网络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制约和监督了公权力。但当前网络反腐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规范。规范网络反腐参与者言行、重建网络反腐公共舆论领域、完善"上传"和"下达"机制以及推进预防与惩治腐败体制改革等,是推动网络反腐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融合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网络空间"为研究对象,借鉴相关"空间"理论,从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人化两方面描述了公私领域的融合现象.从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自由切换性、"秀时代"个人空间的开放性、网络技术等三方面探讨了公私领域融合的动因,指出网络空间中公私领域融合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看到公共性的曙光,但也潜藏着网络公共领域结构瓦解的线索:网络公共性与私人化的融合、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娱乐消费的伴生物、网络公众从关注社会到回归个人、网络虚拟资本的运作与现实资本的移植等,这些特征都预示着网络公共领域面临结构转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汉娜·阿伦特与尤根·哈贝马斯之所以能联系起来,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事实阿伦特全部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政治主线是对"公共领域"式微的强烈关注,而这无疑是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思想最为直接的、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公共领域"概念原型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但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促使阿伦特与哈贝马斯都到"公共领域"中去寻求解脱,"公共领域"理论可以说是对政治极权和科技工具理性的一个反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语境中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阿伦特、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延伸,但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并不符合哈氏公共领域理想类型,处于"次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状态。五重效应构成透析我国网络公共空间的五维向度: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匿名制服"效应、"沉默螺旋"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网络公共空间"一系列要素:话语、监督、理性、法治、监管,只有在"网络理性"精神下融为有机制衡整体,网络空间才能逐渐接近"公共领域"状态。  相似文献   

16.
芮国强  常静 《学术界》2007,(6):53-61
作为根植于公民社会之中的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公共精神是一种以他人、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道德伦理、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具有公共性、底线性、政治性、辐射性等特征.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精神,由普通公民的公共精神与行政人员的公共精神构成.当前,以公共精神为导向的我国公共行政应该致力于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民主行政"、从"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从"无限行政"向"有限行政"、从"免责行政"向"责任行政"、从"权力行政"向"权利行政"、从"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金水撰写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一书以理性和战略的眼光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现代政府的治理策略.文章首先借鉴西方有关理论论证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应用凯斯·桑斯坦的理论分析了群体极化现象极易在目前我国网络上形成;根据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罗杰·卡斯帕森的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探讨我国网络危机分布的整体态势;基于"公共领域"和"议程设置"理论考察了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网络危机的产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运用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安东尼·吉登斯、刘易斯·科塞和塞缪尔·亨廷顿等学者的有关社会稳定和治理理论来构建政治稳定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个人权利与社会功利并不总是一致的,调和个人权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既可以从罗尔斯"理性人"的视角切入,又可以从其"合理人"的角度进行.前者通过理性人在公共领域的讨论、修正、辩护和调整所达成的共享正义观来实现;后者凭借合理人进行谈判所达成的利益平衡来完成,这两种调和方式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9.
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现代女性的永恒主题.南茜·弗雷泽在《公共领域的跨国化》一书中,从她的再分配—承认—代表权的三维正义理论出发,批判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未能有效地将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建构其中,解蔽了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框架结构,重释了"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跨国公共领域"等概念,指出了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和发展的路径是女性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跨国公共领域,将女性从单一的女性发展空间发展至多元的、综合性的具有自由流动精神的跨国公共领域,提出应当强化女性的政治代表权,让女性在政治维度获得充分发展,进而有步骤、有理路地实现再分配的经济维度和承认的文化维度的充分发展.弗雷泽重构了女权主义的"宏大叙事",从理论上挚画了全球化时代女性公共领域的解放和发展的图式,开拓了西方左翼女权主义的研究视域,但是,理论的预设性也决定了她的实践方案只能停留于言词中,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女权主义的种种问题,才能在追求全球正义中找到女性解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孙旻 《理论界》2009,(3):125-126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众多西方政治哲学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阿伦特从人的活动,即劳动、工作和行动入手,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个领域,即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这一对应关系形成了阿伦特对公共领域进行分析的三分理论框架,进而取代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为基础的理论范式.本文欲对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做一定的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