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公共利益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正确实施公共利益,防止公权力对私人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必须对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补偿原则作出明确的规定,才能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公用事业民营化就是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者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更多地依靠民间机构,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公众需求的行动。在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收益,但也出现了诸多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和问题。对于这些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光靠政府规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行政执法为主、公益诉讼为辅的双重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惠平 《管理科学》2002,15(2):49-53
从正确认识公共利益出发,分析了政府利益及利益团体对实现公共利益的影响;然后结合公共政策的本质,提出坚持公共利益取向,就是坚持利益原则;最后结论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须提倡公共精神,致力于追求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法治对公共利益认知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治国家下界定公共利益的必要性 (一)对公共利益的认知是公法的要求 政府一直被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因而如何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是公法学中尤其重要但也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不仅影响到"公共利益"在具体问题中的界定,而且还关系到政府权力的整体定位.  相似文献   

5.
《法制日报》2013年1月22日【舆情视点】热点舆情事件都会慢慢变冷。但《法制日报》1月22日文章表示,如果把冷处理当成搪塞或应对舆论关注的权宜之计,最后不了了之造成"烂尾",这种"冷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对公众舆论的敷衍和对国家人民利益的不负责任。这样的"冷处理"不仅冷了事件本身,更冷了群众对政府处理问题的信心。《新京报》  相似文献   

6.
正群体性事件既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利益表达与群体性事件是什么关系?如何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陈秀梅教授的《冲突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与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以严密的逻辑分析,独特的创新视角,开阔的国际视野,流畅的语言表达解答了上述问题,读来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读这本书,使我们从深层次认清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该书在对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综合分析的基  相似文献   

7.
杨雪冬 《决策》2012,(8):15
如果应对不当,地方事件也就真正成为了国际事件,各方利益俱损,国家形象被污。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资源苦心打造的软实力,一下子就被颠覆了。  相似文献   

8.
政府是国家权力和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因此政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但是,我国当前一些政府行为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政府自身利益的出现,造成了政府的公正性和超越性的降低,使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扭曲,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追究其根本原因是由政府利益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国家、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由此可以知道公共政策的执行与公共利益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公共政策落实的主体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这就意味着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种势必会受到两种利益关系的影响。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相互之间的冲突问题,找出其冲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找到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互惠的路径,避免政府利益对公共政策产生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的政府决策--环境伦理的集体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英华 《管理科学》2002,15(2):75-78
生态环境是公共财产,环境利益是公共利益,政府和企业都拥有改善或破坏公共利益的巨大能量,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普遍冲突,政府决策至关重要.开发西部不能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消费自然环境而将"珍惜"资源推向市场,公共利益应得到应有的保护,企业行为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废止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批权",以遏制可能由此产生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1.
容易在政治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混淆的概念包括:公共利益、集团利益、政府利益、政府成员利益,以及一系列的亚层次概念,如政府政治利益、政府经济利益等。与公共利益不同,政府利益关注的是政府自身的组织生存和发展利益。由于现代政治具有民选和授权的特征,政府的自身利益更有机会转化为公共利益,但即便如此,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仍然是两种不同的利益。同时,政府利益往往与政府成员利益  相似文献   

12.
1.近期,一些地方对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快速查处的举措赢得群众肯定."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艳照门"主角雷政富等一批"问题官员"在跟踪爆料下被调查.然而,还有一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你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在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政府存在自身利益追求,客观存在着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的混淆,对其中的利益分析及对公共利益内涵的明确极为重要。通过建立保障公共利益实现的民主参与机制等相关制度,才能有效地抑制利益错位,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4.
从"成本—利益"视角出发,一旦具体政策措施的受惠主体不统一,就必然出现政策成本承担者和政策利益享有者,只要出现"成本—收益"的结构性失衡,则必然造成民众公平感的缺失,引致公共利益悖论。避免公共利益悖论的关键在于弱化政策利益与政策成本的"分散—集中"态势。领导者在关注总体性激励情境实现的同时,还应兼顾大众的政策成本支付情况,多履行权力掌控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领导者要增强科学规划意识,以兼具可及性与公众接受度的操作工具避免政策成本或利益的过度聚集。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为什么缓慢或者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国家、家庭、学校存在着在“出发点、着眼点、着力点”认识上的差异。因此,笔者通过人民教育《用素质教育统一国家、家庭、学校利益》一文学习后,受到很大的启示,以为统一国家、家庭、学校“三点”认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一、出发点:要统一预期利益的认识国家关注的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过去要求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后,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家庭则关注的是家庭利益…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案件,在没有行政相对人或相时人不愿、不敢起诉的情况下,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公益诉讼不等于公诉,它既可以由国家授权的检察机关或政府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也可以由利害关系人以国家授权机关的名义或个人的名义提起诉讼。在我国,检查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具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7.
社论社评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关键在于推开所谓的"玻璃门"。民营企业进入门槛过高,进入领域被严重限制—这样的情形不能再继续下去。而要破除部门垄断利益的阻挠,就必须深化改革,改变部门利益"绑架"公共利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由于急于求成、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公权力滥用等种种问题,广大的拆迁户变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牺牲者。南京的翁彪事件、甘肃清水株连拆迁事件等等与拆迁有关的悲剧频频发生。这些悲剧发生在一个文明、法治的国家不得不让人深省。中国正面临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问题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源。在城市拆迁过程中,应该站在拆迁人的角度,多为人民考虑,做到利为民所谋。在拆迁过程中,应该对公共利益进行明确地界定,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以行动保护公民的权利,做到"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9.
信访行为为什么会产生?信访行为的基础是什么?信访行为中政府、民众(信访人)、事件(信访件)相互沟通、理解、信任基础是什么?信访运行中各种身份、角色之间有无维系的共同点?如果从一个比较简单的角度回答这种实际上非常复杂的问题,那只能选择利益,信访之全部或者根本之解释,就是利益互补.信访行为选择的至为基本的理由,毫无疑问是利益互补.信访模式本身是一种利益互补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认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一命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里的"生命力"不仅包含发展的能力,也是指发展的状态。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九个方面来理解。一、确保法律是集中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良法法律应当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