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北宗论"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充吕  蔡辉 《学术交流》2003,(5):139-141
董其昌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他被称为一代宗师 ,不在于他的书法风行天下 ,也不在于他改变明中期的“吴门画派”画风 ,而在于他旁通禅学 ,以禅论法。把我国唐宋以来千支百派、纷纭万绪的山水画 ,通过笔墨、皴法、构图等综合治理 ,与禅学一样 ,分为南北二宗 ,成为明清以来中国画论的主流 ,向下影响到绘画主流的发展 ,向上影响到对中国画史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萧平在书法、中国画创作及书画鉴赏和美术史论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诸多论家已著文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萧平绘画作品的读者,本文仅就他的中国画的面貌、样式,发表些浅显的看法,以此作为与萧平的一次学术交流,并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近人的某些笔记野史,或现代人的某些著作、论文,多将慈禧太后描绘成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具有精湛造诣的才女超人.其实,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的慈禧,文字与文化学养皆不算很高,其书法与绘画,亦仅为初学者的水平.世间流传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诸多书法、绘画作品,绝非慈禧太后的真迹,而是他人代笔、代书的“捉刀”伪作.  相似文献   

4.
论稼轩词的风格──格式塔的启示蔡起福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沉郁,苍劲悲凉,历来被人赞颂。对于他的豪放词风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或称之为“词论”,或评之为“以文为词”,或贬之为“别调”、“变格,”或责之为用事过多,等等。我认为要正确认...  相似文献   

5.
鲍江华 《浙江学刊》2002,(2):220-223
姚最与谢赫同样以“六法”作为绘画批评的基本标准 ,之所以在品评上产生分歧 ,主要是因为谢赫囿于齐梁宫廷审美趣味 ,一味要求画家“六法”“兼善”、“该备形妙” ;而姚最在品评中则以“气韵生动”为最高美学原则 ,对“六法”的把握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姚最“心师造化”的命题以儒家的社会功能论为出发点 ,虽强调“心”与“造化”融为一体 ,但与庄子的“心斋”、“坐忘”却并无必然联系。姚最从“心师造化”出发 ,不满贵书贱画的现象 ,并对书法可能给绘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警示。“心师造化”填补了“六法”作为我国绘画创作和批评理论总的纲领和体系的缺陷 ,与“气韵生动”相辅相成 ,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南宋诗坛四大家之一的陆游尤其推崇苏轼的文章气节,尊之为千古正统.他对苏诗熟读暗诵、精心研索,这些深刻的感受与体悟为其取法苏诗提供了内在可能.从陆游的诗歌实践看,他不仅从字句上模拟苏诗,也从风格上进行追摹,特别是陆游的七古,雄豪逸丽、气高格畅,尤得力于苏诗.陆游之所以如此精心读苏、学苏,既有师友渊源之助,也与他本人继承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以及天性才分与苏轼相近有关.  相似文献   

7.
师彦灵 《社科纵横》2001,37(6):57-59
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自唐代诗僧皎然提出诗歌创作应由“神会而得”的思想、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力求“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说法以来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在诗词方面 ,明·朱承爵说 :“作诗之妙 ,全在意境融彻 ,出声音之外 ,乃得真味”① 。清代学者王国维论词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②在绘画方面 ,郑板桥认为 …  相似文献   

8.
放荡不羁的背后,往往是一颗率真自然的心。 宋朝写字最出名的数“苏黄米蔡”四大家,“米”就是米芾,人送外号“米癫”。除了有点儿癫狂外,米芾还有恋物癖加洁癖。不过此人文辞字画金石器玩无所不好无所不通,堪称奇人。米芾有严重洁癖,平生从来不用别人用过的东西。米芾曾经当过太常博士,负责皇家宗庙的祭祀事务,祭祀时穿的标准工作服他当然嫌脏,就拼命地洗,  相似文献   

9.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是审美的 ,接受者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唐宋词。但是 ,从广义的角度观察 ,唐宋词又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唐宋社会的民情风俗 ,唐宋时代的风气转移 ,唐宋帝国的盛衰兴废 ,唐宋文人士大夫的消费方式与行为 ,皆丰富多采、细腻深入地展现在词的大千世界之中。于是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阅读唐宋词 ,也就成为当今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沈松勤的新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以下简称“沈著”),就是改换研究角度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沈著的研究分为三编。上编从歌妓制度着手 …  相似文献   

11.
刘健 《社科纵横》2002,17(1):73-74
中国书画艺术是我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 ,我国古代历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本文从书画艺术的历史渊源、用笔方法及审美境界三个方面来阐述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 ,即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古往今来,产生了不少诗人墨客、文章巨擘。古代的如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以及“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等;现代的如郭沫若、巴金等人。他们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清朝末年,在四川江津还诞生了一位奇人,名叫钟耘舫,他以善撰写对联名世。此人不但擅写对联,而且擅写长联。在号称中国“八大长联”中,他一个就占了两副!因此被誉为“长联圣手”。  相似文献   

13.
对于李清照的创作道路,一般皆以“靖康之难”为划分前后两期的界限。但是对她的词为“婉约”和“豪放”,学术界并非众口一词。我们考察了李清照流传至今的诗词,认为她的创作道路应是出于“婉约”而入手“豪放”,先“婉约”而后“豪放”,走的是一条由关心个人身边事物,侧重自我感情的抒发,到关心家国安危和民族命运,侧重忧国伤时的感情倾吐的道路。她的《词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重要的词学专论,对后代词的发展,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文学批评史和词学史的重要文献。《词论》以词“别是一家”为立论准…  相似文献   

14.
从来论词,“言必称苏辛,论必批周柳”,本文却不人云亦云,而就自己寻绎之所得,提出开拓词的疆界、为词的发展立下第一功的并非苏轼,而是柳永,柳词实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苏词之先导。柳永将草创时期民间词的大众化传统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结合在一起,他的词是有强大竞争力的。柳永不仅是一位以描写爱情著称的艳词作者,也是一位善于从各个方面反映“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出色歌手。在开拓词境上,柳永是有其特殊贡献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词的兼类和转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这是我国语法学界多数人对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主张。但是,“定类”是否还可以兼其他的类?“定词”是否还可以有临时转为其他类的词?本文准备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了叙述方便,称前一种现象为兼类,后一种现象为转类。 词类和划分词类的目的 什么是词类?不同的语法学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给词类下过不同的定义。早期的关于词类的定义,可以王力先生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词类是可以在字典中标明的,是就词的本身可以辨认,不必等它进入句子里才能决定的。”①他又说:“至于中国的词呢?它们完全没有词类标记、正好…  相似文献   

16.
冯契─—我国辩证逻辑研究的先驱者和倡导者─—兼论冯契对我国辩证逻辑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彭漪涟冯契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同时也是有成就的逻辑学家。在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中,曾给予逻辑科学以极大的关注。他不仅一贯强调“不要轻视形式逻辑”,并精辟地阐明了形...  相似文献   

17.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02,29(5):99-104
张惠言以微言大义说词 ,在近代引发了一场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论争。谭献认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 ,从理论上说接近于他所说的“作者未必然 ,读者何必不然” ,是主张把文本的解释权交给读者。严既澄、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语语笺其遥旨” ,“实皆比附陈言” ,特别是他以比兴寄托解读温庭筠更是“深文罗织”。谢章铤一方面批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是“强作解事” ,另一方面以为皋文之说不可泥亦不可弃 ,他的主张是读者有自己阐释文本的权利 ,但也不能完全偏离作者的书写意图  相似文献   

18.
陈丹青 《东西南北》2011,(14):36-37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相似文献   

19.
1980年6月2日至7日,瓦尔纳国际马列主义哲学学校举行了第十一次讨论会。总的议题是“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参加会议的有匈、东德、蒙、保、波、苏、捷等国的学者。萨奇科夫(苏)作了题为《关于作为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现代科学与革命行动》的报告。他指出,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列主义哲学的核心,决定了必须研究这一题  相似文献   

20.
《樵歌》主流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樵歌》主流探论张而今在宋词发展史上,朱敦儒的《樵歌》曾“独步一世”(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其词数量与质量都相当可观。然而,他竟一度被称作“颓废派词人”(薛励若:《宋词通论》);更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被视为“大部分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的色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