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日关系"重新定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在国际环境、两国国内条件、双方相互作用方式均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进入两国关系史上第四次重新定位时期。在此次重新定位进程中,中日关系已经历了两次"政冷期"和"恢复期",有了两次中期成果。此次重新定位的目标有最低、中间、最高三个层次。目前中日关系正处在由最低目标向中间目标过渡的时期。构建"战略互惠关系",则是这一时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秋 《日本学刊》2003,(1):130-138
文化交流是加深中日两国之间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渠道 ,是沟通中日两国人民心灵和感情的友谊桥梁 ,是建立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坚实基础。它往往能起到国际关系中政治外交和经济贸易关系所不能取代的深层次的作用和效果。作者以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观点 ,从八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发。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的访问。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之为“融冰之旅”。中日关系开始走出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政冷”低谷。两国高层互访标志着中日关系新局面的形成。随着200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的继续“回暖”,这段时期也将成为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确立,双方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为形成更加和谐的双边框架而努力。综观两国近年来的关系变化,可以说2007年,将是中日关系重新定位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年”。  相似文献   

4.
徜徉在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洪 《日本研究》2005,(1):21-26
进入了2 0 0 5年的中日关系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中日之间能否在今天实现睦邻友好,取决于历史问题的正确定位。任何粉饰、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必然给中日关系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不忘战争创伤的目的,在于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而不是向日本复仇。日本试图成为“远东的英国”,做美国在亚洲的最亲密盟友。模仿英国在国际关系上走钢丝,恐怕会落得无路可退。中日关系的总体性倾向是走向一种“非敌非友”的相邻大国关系,或曰“竞争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历史认识问题与价值理念的差异成为战后中日关系在精神层面的脆弱性的表征,它们交互作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但又往往有主次之分。冷战后特别是近年,价值理念日益成为日本政府对中国外交的重要元素,乃至上升为"新基轴"、"新支柱"等战略高度。但福田康夫首相对此进行了反拨。与此同时,近代以来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的中日两国的精神主脉,在福田任内,也有了更加积极意义上的历史性相会。福田致力于重构中日间的精神、价值大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外交遗产。  相似文献   

6.
鲁义 《日本研究》2006,(1):17-22
本文就目前中日关系恶化的几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日本新闻媒体的中日关系报道,并指出了新闻媒体应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不仅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职责,也应是推动和改善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识,进而改善中日关系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吴寄南 《日本学刊》2012,(5):3-15,157
在迎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人们有充分的理由为亚洲的这两个大国40年来和平友好、互利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但近一时期两国间龃龉增多、分歧凸显,又不能不让人们感到忧虑。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缺乏政治互信是影响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越是在两国关系遭遇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努力扩大共识,维护大局,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首脑加强互访,中日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民间感情也开始有所好转.但是,中日关系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以及其特有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福田康夫首相辞职后,日本新领导人的对华态度引人注目.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还需中日双方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本文重点就2008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分析,并就未来中日关系如何健康发展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万胜 《日本学刊》2013,(1):39-54,158
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机制化建设经历了起步、拓展与完善的不同发展阶段。机制化建设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其意义在于满足两国合作内在需求、管控中日关系发展方向、顺应国际关系发展潮流与提供国际社会公共产品。中日关系机制化建设受到中日关系发展失衡、日美同盟战略框架与国际机制西方属性的限制。展望未来,中日关系机制化建设的领域更趋广泛,功能更趋强大,形式更趋多样。  相似文献   

10.
1972— 1 992年的中日关系在中国方面获得了高度评价 ,尽管此时的两国关系出现磨擦和冲突 ,但毕竟是支流。文章最后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2009年8月30日举行的第45届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大胜,自民党大败。9月16日下午,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新首相,组成民主党、社民党、国民新党的三党联合新政权。战后以来(或日“自1889年即明治22年以来”),日本首次因众议院第一大党交替而建立新政权,这是否意味着日本政治真的走上了战后历史的分水岭,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日本政权更迭对今后中日关系将可能带来什么影响?上述问题便构成本文论域。  相似文献   

12.
世界格局演变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地区格局、大国关系格局等三个层次的国际格局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中日、中关、日美等大国关系格局对国际形势影响最大,国际格局演变与国际力量对比消长有关,而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又与国家发展模式正确与否有关。从中、美、日、俄四大国兴衰与力量对比的演变历程看,国家发展模式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日本民主党执政后,开始摸索日本国家模式的转型,把恢复经济、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当前国际大格局有利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有利于中日推进战略互惠合作;但对民主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及中日关系前景,我们应持谨慎乐观态度而不能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竞选胜出并开始了执政之路.民主党的执政,打破了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的局面.这一重大变化,使日本政党体制的复杂性逐步显现,日本具体是朝两党制、多党制发展,还是向一党独大制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本文认为,民主党执政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中日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如何合理研判日本的政治走向,理性应对中日之间的分歧,成为今后处理中日关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中日政治关系走出僵局、需要乘势而上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改善势头的关键时期,冯昭奎、林昶合著《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年4月版)一书的出版,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可说是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15.
中日经贸关系的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中的最核心要素,也是规制两国关系变迁的基础保障。在战后以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雁型化经贸关系构成了中日经贸关系的主轴,形成了垂直型的中日经贸关系格局。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对外竞争能力的空前强化,中日经贸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新型经贸关系的变迁促成了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关系的战略转型。可以说,经贸关系的博弈演生出来的是国与国之间其他关系的博弈。当前,中日新型经贸关系的速立有助于推动双方互惠,互利、共赢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这将是今后中日经贸关系的新走势,即由单向的主次关系向互动平等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年来中日贸易发展状况的回顾与展望,可以判定两国贸易关系出现了新特点:贸易规模急速扩大;贸易收支渐趋平衡;日本更依赖于中国;贸易结构以水平贸易分工为主;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均大幅下挫,但表现出复苏征兆.准确及时地把握中日贸易关系的新动向,有助于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对日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17.
高兰 《日本研究》2006,(4):49-56
近年来,围绕历史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危机,日本推行向美“一边倒”政策使其亚洲外交陷入孤立,从而间接损害了美日同盟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东移,对日本的要求日益增多。从战略利益出发,美国改变了在历史问题上对日“超然姿态”,开始适当敲打日本,希望开展中日关系危机管理。中国应促进美国对日工作的积极因素,构建良性发展的中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日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复交 3 0年来 ,两国友好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旅游、地方政府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构筑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 ,本文特别指出了两国关系中人们需关注的几个新动向 ,提出了坚持中日关系原点、大力开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发展中日关系的几点考虑。  相似文献   

19.
中日安全关系的发展,不仅在两国双边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两国所处地区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实践不断丰富着地区概念的内涵。基于“地区”视域,中日安全关系的演变脉络星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从“反对地区霸权”共识下的友好合作,转为“东亚安全治理”框架下的相互警惕认知,直至“跨域秩序构建”进程中的大国战略博弈。中两国有关地区秩序构建的概念认知与路径选择,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彼此间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需要双方采取积极措施来共同构建新型地区安全关系。  相似文献   

20.
8月15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以 史为鉴、面向未来”,维系东亚和平与安全早已成为各国共识。但是,近年来因为日本修改历 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使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进一步从学术层面探讨东亚区域安全以及中日新关系,2005年6月18日,北京大学国 际关系学院与太平洋学报杂志社共同举办了“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来自北京和 天津的专家们以及韩国和日本的在京访问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了“以史为鉴,面 向未来”的共同看法。本刊刊登部分专家学者文章和观点,有些文章和观点尽管不够全面, 但却从一个侧面对问题与现状进行了剖析和阐述,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日本问题,在新形势下 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中日关系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欢迎评论,E-mail:pj55@tom.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