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德格尔与萨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被人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认为二者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海德格尔与萨特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不同,因此导致了萨特从人的平面上来理解人,海德格尔则从“在”的平面上来讨论人的问题;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推进到阐释学的意向性结构,萨特则以“人的存在”为根据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海德格尔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基础本体论,萨特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自由本体论;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追求人的原初存在,萨特的人道主义则追求人的本质自由。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时候,多数学者关注的是他本体论的两种存在观及其自由学说,而对他的人的实在论思想却缺乏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萨特的人的实在论思想作一总体性的概括,以期勾勒出他的人学思想内容的全貌.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萨特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有益的.一、关于虚无。焦虑、自由.人的虚无是萨特的人的实在理论的基石.在他看来,人的实在是自为的存在,像自为的意识那样,是一种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存在.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给我们描述了自在和自为两种不同领域的存在.自在存在…  相似文献   

3.
萨特自由观念的哲学基础与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自由学说是其本体论哲学与伦理思想相互贯通的理论基础。本文力求从萨特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我思”分析入手,通过对“我思”意识的自发性与自由、“意识之有”的虚无性与自由、本体论的存在性与自由等三个方面的探析来揭示出其现象学本体论与自由观念的内在联结,并以此说明萨特的自由观是一种本体论自由观,具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而由此所构建的伦理学则改变了传统伦理学的性质,成为了人类真正生活、行动和可靠存在方式的本体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是一个难以究诘的概念,不同的存在主义者有不同的看法:克尔凯郭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与神秘主义的信仰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但殊途同归:“存在”是主观性的自我,其思维模式可简单归结为:“存在”——“自为的存在”(或“亲在”)——“主观性”——“虚无”。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一柄双刃剑──萨特自由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伦理学意义评析王雯妹自由是萨特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在萨特哲学中,自由既有本体论基础,又有伦理学意义。在现象学本体论中,人的自由表现为主体与客体、意识(自为)与存在(自在)的关系问题。而由于意识的否定性,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自由与道德”关系为研究切入点 ,依照“自由本体与道德意识的理论关联”、“自由观演变与伦理结论转化的互动关联”两条主要理论纲要 ,对萨特现象学本体论与伦理学说的内在联系、自由观与伦理结论的互动转化作出了准确深刻的探析 ,从哲学观上揭示了萨特道德哲学的理论构建、理论定位、理论困境、转向及其科学出路  相似文献   

8.
老子之道论首重“自然”,谓万物皆具自然之性,海德格尔论“存在”,以“此在”为某种规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义理看,“自然”与“此在”皆为各自理论之关键,而且皆通过“三位一体”结构加以展开,使老子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得以高度契合。通过对老子之道论与海德格尔之存在论进行比较分析,并试图阐明“自然”与“此在”在其本体论中的属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的自由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一生极为重视并做了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萨特的自由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萨特在研究人的自由问题时,是把“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本体属性,与人的存在放在同一层次上,由此,称为人类学本体论自由观。为了建立这种自由观的体系,萨特首先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再从胡塞尔精神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推演出“自我”和“人的存在”一系列概念;接着再由“自我”和“人的存在”最终推导出“绝对自由乃是人的基本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戏剧的视角对加缪和萨特文学创作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萨特的“处境剧”及加缪的“现代悲剧”相互兼容性与同一性。加缪和萨特的内在联系与强烈分野在于同样处于对戏剧的喜好,同样推崇以古希腊悲剧的戏剧传统以及同样地面对虚无以及生存之偶然性的境况;萨特选取正面为生存赋予意义的自由,而加缪以荒诞的灰色调从负面肯定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并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指出,伽达默尔的观点是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历史观出发的,但是,他没有完全因循海德格尔的观点,至少在三个方面,他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首先,他把重心从此在筹划的未来性转到历史性上;其次,他把此在生存论筹划的单向作用变成了历史传统和解释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他提出了“效果历史”原则,并应用到历史观研究中去。总之,他的发展反映了现代精神科学和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本体论而发生了“生存论转向”。实际上,“生存论转向”仅仅是指海德格尔对希腊生存论哲学的恢复。而无论是从哲学观还是从整个现代性的世界观特征上看,马克思哲学都是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生存论,即“原始”的生存论。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在其哲学思想的前期以“存在”为研究核心,后期则转向“语言”.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此在之存在”和“存在之语言”的诠释,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在本体论性质、研究方法及理论目标方面的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文论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都以人的自由为旨归。批判性的考察了萨特区分诗与散文的语言学美学框架。写出萨特的自由观发展的三个层次在文论中的反应,即本体论层次、个体层次、群体层次。而且分析了萨特的文学介入论在存在论、实践论和作品存在方式上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的“旷野呼告”发展成为了西方思想界蔚为壮观的大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实体(连同上帝)已经瓦解,“虚无”已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样来到西方。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萨特的小说《墙》的哲学和文本结构分析,指出《墙》所隐含的萨特的自由观,即若自由选择建立在“分裂”、“焦虑”、“虚无”化的自我之上,自由被“焦虑”侵袭,带有“虚无”色彩,自由选择就无法躲避偶然与荒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在存在意义上把技术理解为能将存在物摆置为“持存物”的“座架”,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最高危险”在于把人的目标和价值纳入到“操纵性权力”的政治推动。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技术本体论范式转换,为未来预设一种新的“本体论技术”概念:它并不简单地放弃现代“本体技术”,只是强调人不再作为“座架”工具,而是以存在的意义建构一种与技术的自由政治关系。这一关系作为存在展现为“去权”的存在物关联就是“让存在”和“让自由”:让存在参与到存在物那里,或参与到开放领域及其开放之无蔽状态。海德格尔借此将现代技术包容在“栖居”的空间中加以规定,确保在本真存在的自由意义上“让存在”:突破单纯地以“让显现”的技艺、生产和制造范畴思考技术的现代本体论,把现代“本体技术”包容在以“让栖居”为本质的服膺于自然的“筑造”或工程实践中加以发展,从而把现代技术带向世界和平和生态保护的政治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萨特在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时,其哲学思想确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萨特并没有放弃其在《存在与虚无》中所提出的“人”的问题的基本观点,他一心想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观“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理论来“医治”马克思主义的“弊病”;用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解决,仍然植根于它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因此并未超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