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时期晋商鼎盛长达5个多世纪与晋商重视商业教育有很大的关联.晋商在经商之余,除重视对子弟商业伦理道德的培养外,还注重对子弟商业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从而为他们很快进入这一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现象加以总结和研究,以期为现代商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流坑董氏族学教育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族学教育是以本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满足本族子弟读书识字.应试科举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本文通过对流坑董氏以“读书、科举仕宦”的教育目标机制以及以族产促科宦、以科宦促发展,固宗族的教育运作模式等问题的分析,试图对我国古代族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作一浅探.藉此揭示我国古代族学教育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东吴地区由于受战争影响 ,教育事业虽然发展不大 ,但仍自有其特色。孙权重视子弟教育和将领教育 ,强调历史教育与兵法教育 ;孙休注重学校建设 ,鼓励官吏子弟入学 ;尤其是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家教育仍然相当活跃 ,为东吴及以后的西晋政权提供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正拥有开启征途的勇气,才能品尝到达的欣悦;拥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才能歆享成功的甘醴。当下,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薄弱或空壳化,留守儿童及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新的短板和困境。在社会普遍浮躁的情况下,梁立亭潜心教育事业,为实现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公平梦,披荆斩棘,一直砥砺前行在为宁外来工子弟办学的育人路上,为自己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乐章……  相似文献   

5.
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五百年余年,是中国票号(金融)业的开山鼻祖,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商业的辉煌离不开借其雄厚的资金、良好的信誉、灵活的经营和优质的服务,但更离不开其严格而独特的教育理念。以史证的角度论述晋商用人之道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咀嚼晋商成功经验,汲取其中的营养得益于当前。从晋商的历史实践结合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需求背景,对现代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论述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7.
金代作为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教育吸收汉民族教育模式,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除了建有正规的汉、女真两大学校教育系统外,还有非正规的皇室教育形式,即对皇太子、皇子及皇室宗亲子弟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将皇族宗室子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之人,以巩固女真政权。本文从金代太子师保傅教育,皇室教育方式、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对金代皇室教育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清代早中期鄂伦春族的教育福利模式呈现为“贵族权利”型,局限于进入八旗的鄂伦春子弟,其根基在于鼓励、管控、培养统治阶级同盟者的需要。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教育福利模式呈现为“平民扶助型”,面向全体鄂伦春子弟提供接受教育所必需的扶助,其根基在于抚绥、管控鄂伦春族民众的需要。新中国以来鄂伦春族的教育福利模式呈现为“民族优惠型”,面向作为少数民族的鄂伦春子弟提供优惠性的教育福利,其根基在于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7,(12):26-28
在建邺,一所学校的崛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就是南京市沙洲小学。这个80%以上学生都是民工子弟的公办薄弱学校,在短短两年内,不但在素质教育上屡创佳绩,教学质量也迅速提升,成为建邺区教育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众多成果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教育大爱的阳光下,沙小以纯正的素质教育,为数百名民工子弟插上了成才的“翅膀”。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的发展中,重庆民族教育的地位由边缘逐渐走向主流,民族传统教育与国家主体教育不断融合走向了"多元一体",民族教育的对象由贵族子弟走向全民并造就了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群体。重庆民族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脱离民族性和传统性,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以全面实现民族教育的功能为发展民族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重视家庭,特别是重视对家庭成员中青少年的教育是构建和谐佛山的基础。要努力改变佛山家庭教育中亲情过剩、疏干管教、家庭暴力等现象,家长必须通过赏识教育、爱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亲子观、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恰当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提高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离婚现象越来越普遍,由离婚而引起的家庭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离异家庭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父母的重视。离异家庭的家庭教育要从心理调适、行为教育、社会教育、兴趣教育等方面,帮助孩子重新塑造自信、坚强性格,使孩子自信有爱行为规范、兴趣广泛、敢于面对挫折,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自私、霸道、任性、缺乏同情心与关爱心。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生活环境和家长的自身素养的影响,以及家长的过分娇宠溺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搞好孩子的关爱教育。  相似文献   

15.
由于唐代统治者用法令将直系长辈教育子女的权力法律化,使得早期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胎教理论的提出,是儿童家庭教育理论的一大进步,表明唐人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统治者打破门第观念,实行科举取士的用人政策,则是促进早期家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六朝以来沿袭下来的士族礼法教育外,增加了科举教育和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启示是:家庭教育须将礼仪、孝亲教育放在首位;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挫折教育;家庭教育须重视孩子自立、自信品格的培养;政府必须给与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借鉴日本PTA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在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原则、指导方法、制度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立足新时代,结合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做好家庭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尝试将我国南北朝教育学家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置于广阔的学术背景与现实背景中,凸现颜之推教育思想所蕴涵的儒学、玄学的思想根源,并以此为轴线,从社会、历史演进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等多维角度进行剖析。结合我国当今正在倡导的教育改革及家庭教育现状阐述了颜之推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主张,指出它对今天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如今流行的亲子类节目试图寓教于乐,并为此而颇受大众欢迎,其呈现的场景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在父母角色的缺失、亲子对陌生情景的不同理解、儿童较强的独立选择、亲子社会交往边缘感知的不同等方面相类似。流动儿童教育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合力,而家庭教育理念则可以借助于亲子类节目的普及来进行一定引导。此类节目尤其有助于流动儿童家长教育理念的革新、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20.
悠久历史,形式多样的潮汕家训,继承与创新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色;伦理道德规范是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治家教子是其突出的文化功能。对于良莠并存、金沙相尘的潮汕家训,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之传统守成与现代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