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中国古代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在小说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长期以来学界多从作者、版本考证、创作得失等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然而对困扰读者的一些重要问题却缺少梳理,如小说虽也写到才子佳人谈婚论嫁,但并非只是消遣娱乐的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借爱情以写其政治寓言,表现他的乱世焦虑和人生思考,同时也表明在男权社会里他对女性的尊重;“镜像”理论可以诠释才子、佳人在婚恋文化上的超越世俗情感的双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出现于我国明末清初的小说《好逑传》一向被视为才子佳人小说.所谓才子佳人小说,当是描写才子佳人如何恋爱、婚姻的故事,是写才子如何为佳人的美颜所动心,然后如何热烈地追求,想方设法接近她,最后终成佳偶;写佳人又如何爱慕才子的才华、人品,如何向往着托身于他,如何地朝思暮想而无可一诉衷肠,以此终日郁郁不乐、以泪洗面,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云云.它是以恋爱过程为主线,中间点缀些离奇的穿插.要求自己的配偶必须才色兼备、于己钟情、不考虑对方的财产地位,是男女主人公的共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江南一带大量涌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其主人公之一的才子形象历来备受争议。作为我国古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范型,才子形象的形成基于以下诸种原因:一是与小说作者的创作心态有关;二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汲取了历史文化传统中众多才子所展示的特定审美文化意蕴;三是小说作者对所处时代环境中才子、狂士的人格气质的充分认同。对于这种才子形象,不能仅从艺术角度作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积极探索、认识其所蕴含的特殊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李劲松才子佳人小说是一批由明末清初文人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当时最盛行的一个小说流派。其特点,鲁迅先生的归纳甚为精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上海文艺之一瞥》这篇演讲中,论述了辛亥革命前后上海文艺界,事实上这是旧中国文坛之一瞥。辛亥革命前充斥上海文坛的是“才子+流氓”的作品。尔后,“才子+佳人”的小说又风糜一时。“五四”运动之前,鸳鸯蝶蝗派的“言情小说”几乎独霸文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讨论,一些“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作家的“革命+恋爱”的作品又大量涌现,进而逐渐形成标语口号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并非在《红楼梦》中横空出世,他的身上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尤其继承了“才子”形象的部分性格特质。贾宝玉对女性的崇拜意识、对“情”的执著以及个性中的狂狷都与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子”形象十分相似,但贾宝玉对“才子”形象又非简单地沿袭或重复,他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进一步反叛,构成了他个性的新元素,他突破于“才子”形象而体现出新的特质正是他能够成为古代小说中经典文学形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行一时。这类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明显的概念化、模式化倾向,成为历代批评家指斥的焦点。本文无意对“模式”问题继续作无意义的褒贬,转而在对才子佳人小说人物、情节模式具体剖析的基础上,从历史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传统、作家创作心态、读者审美趣味等方面探讨才子佳人小说概念化、模式化之特殊文学现象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塑造了大批才女形象,通过歌颂女性的智慧表达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主流意识的反叛。然而,赞扬佳人的才华并不意味着男性真正重视女子的文学才能,佳人的"才"只是衡量男性价值的尺度与砝码。佳人慧眼识英雄,全身心倾慕文人士子的风华才情和艺术趣味,赏识他们的独特价值,让他们捡回了在现实中失落的生命价值与风流自赏的自尊。  相似文献   

9.
在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佳人们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的风流梦幻,但这类作品在高度理想化的同时,也明显地存在着不满现实、注重贞节、向往隐逸的思想倾向,本文拟从文化传统、社会思潮和作者的创作心态等方面入手,对这类作品中的贞节、讽世和隐逸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比较全面深入地把握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明未清初出现一批描写青年男女婚姻恋爱的小说,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才子佳人”小说。大约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石兄之口曾批评其“干部共出一套,且其中不能不涉于淫滥”,所以长期给人的印象是:这类小说内容写的是荡夫淫妇,艺术表现也是“私订终身后花园,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员”的陈套,没有多少可取之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人异恋爱最为集中的小说集,和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有相似也有区别。通过对凡间男子和异类女性的恋爱模式的挖掘,传统佳人和“理想”佳人婚前婚后的比照,女性的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便清晰地在彼此的不对等关系中映照出来,同时也体现了蒲松龄的深层情爱心理。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山黛、薛宝钗——冷绛雪,看这两列人物的名字多么近似!山黛、冷绛雪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中的女主角,两位佳人才女。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也是两位佳人才女。曹雪芹命名自己的女主角与前代小说人物近似,是偶然的巧合吗  相似文献   

13.
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大多是一些不得志的中下层封建文人,借乌有先生发泄其黄粱事业,抒写其牢骚抑郁之慨,是他们写作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他们用传奇手法表现想象和愿望中的理想婚姻,把有缺陷的现实完美化、理想化。他们追求小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从而使小说产生惊世骇俗、惊异快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讨论才子佳人小说故事结局的设置,试图揭示它所隐含的一种个人享乐主义观念.本文认为,小说通过才子"辞官归隐"的结局处理,在淡化文人的社会责任、强化个人享乐之价值观念的同时,挑战了传统儒家文人的道德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明木清初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推动了才子佳人故事的发展,也引领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出现。天花藏主人的才子佳人小说虽然贡献很大,但在思想观念、小说体制、故事情节等方面却是在前代“才子佳人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言情”小说这一角度来看,天花藏主人接受和发展了以往“才子佳人故事”中的“才”、“情”观念;从章回小说体制来看,他的小说接受和发展了明“中篇传奇”的特点;从情节的变化来看,他的小说对才子佳人戏曲故事中的“阻碍”情节进行了模仿和新编。同时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的变化,也是通俗文学发展与大众文化、作家独创、文艺思潮变化等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这种小说文体的演变和题材的完善拓宽了通俗小说的发展领域和空间,直接开辟了从文言传奇到白话章回小说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许多才子佳人小说,它们大多写封建上层社会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曹雪芹认为这些小说都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红楼梦》第一回)。《好逑传》却有别于此。它“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鲁讯《中国小说史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也表现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就作品中着力刻画的女主人公水冰心这一形象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才子佳人小说出版家“素政堂主人”姓名及简况的考证。根据《列女传演义》“东海犹龙子”序后的“龙子犹印”、“素政堂”两枚印章,推知“素政堂”即冯梦龙所有之堂。但素政堂主人从事才子佳人小说出版事业时,冯梦龙已死,故素政堂主人当是冯梦龙后人。再据其他资料,推定素政堂主人为冯梦龙之子冯焴。  相似文献   

18.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体现在婚姻美满和科举得意两个方面 ,它象征着封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才子拥双艳家庭中没有嫡庶之分 ,因而家庭内相安无事、感情融洽 ,实质上是封建文人追求感性享受的写照。科举入仕是才子爱情成功的前提条件。封建文人对科举具有依附性。  相似文献   

19.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知识阶层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要内容,并塑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完美的佳人,不但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贤淑,而且才智、胆识过人,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可以说,佳人形象是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美的高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女性形象美学风貌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多是不得志的下层文人,他们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一个理想世界,实现了他们在生活中 没有实现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得以补偿与平衡,使他们的怨愤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