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汤因比的哲学——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文明”而文明是“社会型”。文明诞生于社会中少数“贤人”对环境挑战的应战成功;成长于少数“贤人”的领导与多数人的跟从;衰退由于少数“贤人”制造性的失败与多数人模仿性的缩退。诞生、成长与死亡是文明的必然过程。历史上26种文明中,大多已死去或正在呻吟待毙,只有西方基督文明尚有续存的希望。只有“神化”(宗教)能引导“人”到“超人”、“文明”到“超文明”、“人的王国”到“神的王国”去。作者的批评——指出基本错误是: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和以文明诞生、成长与衰退过程的概念公式作为历史哲学的基础。文明不是如汤因比所说的一个有因果关系的体系而是一个大垃圾堆,不可能用这个公式来描述。汤因出硬要把文明活埋或说成是“僵化”,因而犯着种种事实与逻辑上的错误。另一方面表明:对于若干历史问题,汤因比也有其新鲜而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和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都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前者曾以发聋振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术界。他们在这两本书中各用不同的方法通观近6千年来的人类历史,探究西方社会的前途,却以相似的结论殊途同归,从而形成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本文即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比较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就这支流派的主要特征、理论得失、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展开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法哲学就是关于法律的哲学,法哲学应是法律科学的一部分,它也不等同于法理学.法哲学的主要内容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一是法的唯物论与认识论,二是法的辩证法.西方法哲学的法学重心移至义务本位,法源的探讨趋于多元,法学转向动态和横向研究,并注意新兴科学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哲学基本问题方面的通行观点 ,提出了以下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和世界本原问题是有区别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世界本源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中 ,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前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感性形象为中介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真、善、美的问题 ,因为思维方面包括形象思维 ,存在方面包括主体自身的存在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多重世界”中 ,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多重世界”的基本关系 ;不可知论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否定回答 ,而是不回答  相似文献   

5.
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的实存性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得以验证;应将哲学定位于科学的“指导员”,而非“裁判官”、“辩护土”;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有多方面的表现,但它并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也不能无条件地得以发挥,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场合。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先必须弄懂的问题。目前有的教科书把这个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种表述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论著中,并没有把哲学的基本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只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论证的方便,我们不妨把恩格斯在这一论著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引证于下:“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  相似文献   

7.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概括起来有两种内容 :一是历史单位 ,二是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贯穿于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把文明作为历史的最小单位 ,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历史规律的存在 ,并以文明有规律的运动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在阐述20世纪上半叶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并试图从他们的思想发展中梳理思辨历史哲学的系统化与终结的线索,反思分析历史哲学产生的必然以及思辨历史哲学产生与存在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历史以及历史认识是否可信,一直是史坛争论的焦点。《说文解字》、《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导论》都分别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而事实上,过去的一切皆为史;而历史认识也只是相对真理,历史实际的纷繁复杂性、史料的不完整性和待考究性以及历史认识的主体性,都决定了不能完全认识历史。但历史认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 ,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够解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历史性定位。因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1.
在科技创新成为促进生产力提高、推动社会进步、参与国际竞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最强有力的手段这一意义日益凸显出来的时候,本文拟从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方面,探讨哲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特别是探讨哲学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创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在为科技创新提供认识方法方面的作用;和对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好哲学这项具有战略意义任务的提出,势必触及到人们对哲学的社会功能的再认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引向更深层次。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任何一种科学体系一样,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作用,但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又高于具体科学,它不仅有认识论、方法论的作用,而且具有在  相似文献   

13.
1948年6月15日至7月6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及中原野战军一部,在开封及维(县)把(县)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次大会战,歼敌90000余人,史称豫东战役。有关论著都把该役作为一般的大胜仗来论述.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从战略、战役、战术及战局转换诸方面看,豫东战役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一、豫东战役是关系战略方针抉择的关镇一役1947年7月到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主力及陈谢兵团,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相继转出外线,举行战略反攻,与国民党逐鹿中原。当时,南线战场敌我兵力对比,敌军仍占相当大的优势,而我军则受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邓小平理论地位的科学判断为指导,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西方历史决定论者承认社会历史有自在客观性规律;历史非决定论者否认社会历史有自在客观性规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历史规律作自在客观性的规定和理解是其争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从自为客观性的角度理解社会历史规律,并为之提供了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康德的理论哲学和道德哲学,其历史哲学受到的关注是较少的。然而,历史仍然构成其哲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到自由之最终实现的时间演历,但也是其科学的形而上学建筑所遮蔽的那种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要素。康德从其纯粹理性的通盘把握的视角出发,将历史把握为人类一切经验性行动的系统整体。这个整体既是时间上向前、向后不确定地延展的世界理念,又是按照合目的性秩序联结所有世代人的行动的自然理念。而如此这般被设想的一种普遍历史的理念,也揭示了人类理性自身在时间中发展完善的历程。理性既是建构历史哲学的理论主体,也被看作是在历史过程中自我成就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矛盾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8.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有关价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新问题,须从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评价一部学术著作 ,关键在于其为学术研究的积累和发展增添了什么新的内容 ,有着什么新的贡献。史学工作者应致力于求真、明道、实事求是 ,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治学精神与现实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