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迅为什么多次写“湘灵”?“湘灵”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一般认为“湘灵”是湘水女神,善于鼓瑟.也有认为“湘灵”即湘夫人的,因而她也就是《楚辞·湘夫人》中的“帝子”了.  相似文献   

2.
七律《自嘲》,是鲁迅最重要、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解释和分析的文章也很多。题目“自嘲”,本来是很明白、很清楚的,但近来看到一些注释,却觉得有点不妥,因为由此可能导致对全诗的思想性、艺术性理解不准确、不恰当,感到有必要提出来说一说。 有的中学语文教材这样注释;“自嘲”就是自我解嘲。  相似文献   

3.
一、“星斗阑干”是“天快亮了”吗?鲁迅的《亥年残秋偶作》是他逝世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五日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为季市书一小幅,云:‘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相似文献   

4.
一、《战哉歌》和《进兮歌》鲁迅早年有两首诗,过去被认为是译诗,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应该说是创作,是值得注意的卓越的爱国主义诗篇.先说《战哉歌》:“战哉!此战场伟大而庄严兮,尔何为遗尔友而生还兮?尔生还兮蒙大耻,尔母笞尔兮死则止!”  相似文献   

5.
一、“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鲁迅幼时饱经世态的炎凉。十九岁时,由于家庭衰落,父亲病故,他又不愿走当时读书人惯走的道路—一科举不成即做幕友或商人,便去南京上学堂,“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这在当时是受统治阶级中人们的奚落和讥笑的。但是,青年鲁迅为了寻找真理,探求中国的出路,毅然走上了新路。一九○○年秋,他用以拟人化的手法,写下了《莲蓬人》一诗,热情赞美不随俗浮沉的可贵精神。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开头四句,作者极写在秋风萧瑟的特定环境中,“莲蓬人”用芰叶做衣裳,用水荇做带子,住在仙人的  相似文献   

6.
范蠡的“生意经” “生涯宗子贡;贸易效陶朱。” 旧社会有些附庸风雅的商人,在他们的商店门口常常使用这样一副对子作春联。 子贡,是孔子门下三千弟子当中的高材生,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周游列国,得到这位得意门生的资助不少。子贡是卫国的大富翁,又是“孔圣人”的大弟子,可谓“财、才兼备”。旧时代的商人,对他当然仰慕之至。  相似文献   

7.
8.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向来的注家皆训“昼寝”为“白天睡觉”,“粪土”为“秽土”即打扫起来的垃圾和尘土。打墙必须是新土 掺有垃圾尘土打成的墙松垮不堪,随时都会倾圯,那是不值得抹泥粉刷的。这样全句译作:“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气愤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镂成器,掺有垃圾尘土打成的墙不值得抹泥粉刷。’”孔子旨在用来比喻自己不上进的学生,说他不堪造就。  相似文献   

9.
沙丘事件本来就是疑案。赵高就私下对胡亥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史记·李斯传》)赵高、胡亥与李斯三人阴谋立胡亥为太子,矫诏杀扶苏,这确是该疑的。《史记·始皇本纪》记载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又《李斯传》和《蒙恬传》载,始皇病重时,赵高和胡亥、李斯三人的活动很神秘鬼祟,由此我就怀疑除了纂立胡亥矫杀扶苏外,一定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问题。此案存于我心中数十年,遍读各书,也未见有人提出怀疑的。然而,我以为这是古史上的一件疑案。 我认为秦始皇死因不明。使我引起怀疑的有下列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事,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是他遗留的宝贵的创作经验之一,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学习、继承、发扬。俗语说“画龙点睛”,因为眼睛是传神  相似文献   

11.
"于无声处听惊雷"!——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一九三四年"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无题》诗中这一名句,气势雄浑,发人深思;同时也标志了鲁迅后期诗歌的写作背景、革命灵魂和艺术风格.是的,鲁迅写诗,决不是一般文人的风雅余事,特别到后期,他的诗是与革命战士一道冲锋陷阵,与他的英雄业绩一同闪光发热的.可以说,每首诗都是在"无声"的暗夜中,用血与火熔炼铸造的"诗的惊雷".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经说过:"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让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一九○二年踏上日本国土后,就和日本人民保持着友谊的联系,而且越来越深.在日本人民中间,鲁迅有不少"亲如兄弟"的朋友.内山完造是鲁迅日本朋友中较亲密的一个.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友谊的一个生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鲁迅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可是,散见在各种著作中的美学思想却是丰富的系统的。他不只是谈了一般的美学原理,而且对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中的美学问题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他留给我们一宗非常宝贵的遗产。对鲁迅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个人是力不胜任的,因此笔者准备仅就鲁迅散文的美学观谈谈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散文家。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散文著作,而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美学体系提出散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新诗格律的“三美”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三日,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第七号)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如果按照朱自清的说法,视新月派为格律诗派的话,那《诗的格律》就算得上是新月派的艺术宣言.因此,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近半个世纪了,这篇论文的观点不断地被引用,不断地被阐述,但往往被误解.似乎人们就不懂得闻一多说了些什么,尤其不知道他想说什么.而且随着这几年闻一多研究者的增多,对于“三美”的误解也在加深,而且愈益系统化.我指的不是关于“三美”的评价,而是指对于“三美”  相似文献   

15.
札记二则     
一、“登轼而望之”解《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的“登轼”一词,在现今流行的注泽本中,不外三种解释。第一、“轼,车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①第二、“轼,音式,古代兵车皆立乘,轼,是车前扶手的横木,在全车是最高的地方。”②第三、“登轼,攀登车前横木。”③或“轼,古代车箱前面扶手的横木,位置最高,登上可以望远。”④这里,“攀登”或“登上”都是。在全车是最高的地方”这个意义上生发出来的。“登上可以望远”又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又说;“中美两国人民间的某些联系是存在的。”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和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自己的解放而艰苦卓绝斗争的年代里所形成的诚挚友谊。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一个生动例证。三十年代,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斗争十分激烈,正如毛主席指出的,“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对中国革命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不但有大量的战斗杂文,有小说、散文、文艺理论和翻译,而且还有不少的诗论和诗作。对这些诗论和诗作,今天若能深入地学习、研究,从中吸取教益,将大有助于我们对有关诗歌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诗歌创作中警惕和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充分发挥诗歌在“四化”建设中的战斗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诗歌的更大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从一八九六年开始写日记,因一九○二年四月去日本留学而一度中止。这个时期的日记,已全部亡佚。一九二二年全年的日记,抗日战争时被日寇糟踏亡佚。鲁迅说他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鲁迅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确无所谓“真假”。在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鲁迅被迫多次出走,辗转于南北,但日记从未间断。就是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阅读与分析小说、剧本时,一般都能注意形象的典型性。那种专搞索隐、妄谈影射,处处把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牵扯、纠缠在一起的做法,早就被鲁迅批判,今天也已为大家所不取了。 但是,在读诗和解诗时,却往往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忽视文学的典型性的普遍规  相似文献   

20.
<正> “矫情”,还是胡扯? “矫情”似乎并不是个褒义词。因此,当我打开《文学自由谈》1991年第一期,读到那一组谈《红楼梦》的《读书手记》中一篇《红楼的矫情》的时候,不由得怔了一下:曹雪芹写《红楼梦》,深情无限,怎么会是“矫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