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汇率预测的重要方法。应用协整理论对人民币/美元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形式进行检验可以发现,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定时期内在人民币汇率上不成立。应用神经网络技术构造的非线性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其预测的效果要明显优于随机游动模型。因此可以认为在引入了非线性的机制后,基于汇率理论的结构式模型在预测汇率变化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传统学说认为,两国的物价水平或相对物价水平决定购买力平价.劳动成本平价理论把物价归因于生产成本,考虑到劳动是生产成本最重要的因素,两国的购买力平价转化为由两国的劳动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决定.本文以此为基础,考察了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认为官方制定的名义汇率偏低,导致我国GDP、人均GDP美元值偏小.当前存在的许多不定因素可能导致人民币短期贬值,但从长期来看,名义汇率应当向购买力平价决定的均衡汇率回归,因此人民币始终存在内在的升值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33-42
本文选择1997年1月到2014年10月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美两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前后,盯住美元与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兑美元购买力平价进行比较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下成立,在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则不成立;包含盯住美元与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转轨的全样本下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成立;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依次受到汇率、中国PPI、美国PPI及其协整机制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长期看不影响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成立。  相似文献   

4.
从汇率谜团到汇率决定的社会福利平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及汇率制度之争的根本在于真实汇率的确定,而众多的汇率理论及实证模型得出的结论难以统一,有的甚至背道而驰。汇率及汇率制度理论发展至今,仍然存在诸多谜团。总结汇率理论及理论、实证汇率模型的根本假设在于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和生产力差异。从汇率形成原理和人类经济发展角度以及东西方文明的最高诉求而言,以其作为汇率及汇率制度理论的基本假设,都不甚合理。社会福利平价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有关汇率及汇率制度的新的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揭示汇率及汇率制度选择的本质,特别是关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确定及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问题,国内外给予了空前关注。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经受住了贬值①的考验,赢得了国际社会好评。但在世界经济疲软,中国经济却逆势强劲增长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一些官员与部分媒体却公开声称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并要求人民币升值,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到底如何决定?本文在认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对购买力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就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价定律存在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价定律的存在有三个前提。一价定律存在着局限性 ,其在汇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价定律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率平价理论对我国汇率决定的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率平价理论是20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发展的重大成果.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利率差异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关系的检验与分析,指出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利率平价理论.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利率平价理论本身的局限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偏离利率平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赵修安 《学术论坛》2007,(3):105-108
文章通过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一般均衡模型理论等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原理论的研究,提出人民币汇率应基于现代汇率之特点和研究成果,倚重存量分析和动态分析,并在经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容纳诸多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汇率决定模型,使其更具真实性和可检性,实现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理想状态运行所需的人民币均衡汇率。  相似文献   

9.
熊鹏 《人文杂志》2005,(3):57-62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与汇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经济的内外均衡产生重要影响.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两种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影响,二是通过商品市场的影响.它们的共同影响决定了某一国家或地区利率对汇率的实际影响.基于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两大基本理论,并利用广义货币模型与扩展的M-F模型进行多角度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合理地解释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对汇率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汇率及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至今已有许多的理论和模型产生。而在汇率决定的长期模型中以购买力平价和货币学说为基本,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价格……  相似文献   

11.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的大幅贬值,引发了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大讨论.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外汇供求状况以及政府干预等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在总体上将保持稳中趋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人民币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因而其汇率也不可能通过国际市场自发形成;因此,西方诸多以直接外汇市场为前提的汇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在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建立人民币汇率模型,并提出决定物价水平的多因素分析,借此客观地描绘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实行浮动汇率制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日元持续升值,成为主要的世界货币之一。决定这一长期走势的基本原因是日元对美元购买力平价的提高。而经济实力的消长则是购买力平价提高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趋于稳定,从而结束了日元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上述过程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间利率差别、跨国资本流动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成为汇率在短期内波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人民币兑新台币的均衡汇率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在理论基础和实证检验方面均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本文选择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借鉴LeVan、CouhardeLuong(2006)的做法构建一个包含内外均衡的理论分析框架,推导出金融因素、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是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本文进一步选择资本回报率、净出口占GDP比重、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代表金融因素、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并基于海峡两岸1994~2012年的数据,测算人民币兑新台币的当前均衡汇率和当前均衡汇率失调程度、长期均衡汇率和长期汇率失调程度。最后,本文提供促进人民币兑新台币实现均衡汇率的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汇率变动会通过利率平价条件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选择,也会通过购买力平价条件影响商品国际竞争力,企业在汇率变动条件下的投资决策主要是基于对汇率变动的财富效应、需求效应、成本效应和风险效应的综合考虑.通过引入风险因素的效用函数对汇率制度改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地区投资产生相应的效应;研究还发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和对美元升值,对中国经济重心"由长江以南向长江以北以及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的转移过程有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逸凡  朱桦 《理论界》2005,(3):154-154
本文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情况,并就人民币是否该升值这一问题阐述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东南亚经济危机后国内理论界出现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升贬值争论,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及实际汇率的偏离问题.本文认为,1990-200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是低估的,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拟合度相对较高.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偏离的原因有多种.通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检验,认为该理论适合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而不适宜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汇率偏离.  相似文献   

18.
汇率与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兼论“隐产品”价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价格包括“显产品”(该产品自身)价格和“隐产品”价格两个部分,后者是为补偿与保护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公共资源环境消耗而进行的公共产品生产成本。购买力平价理论及自由主义汇率理论,其根本缺陷是忽略各国产品中“隐产品”的不对称性。在“隐产品”缺位的情况下进行人民币升值,将会形成依靠中国公共资源无偿牺牲作为支撑条件的国际市场平衡体系,使中国失去进行公共性“隐产品”生产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实力的定量评估与前瞻(1980-2020)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鞍钢 《文史哲》2008,(1):139-150
从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PPP)两种方法的角度来看,1980年以来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变化,都呈现了中国在迅速崛起的状态。从汇率法的角度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0年美元价格)计算,1980年中国GDP仅占世界总量的1%,到2005年上升为世界总量的5%,从世界第10位,上升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从购买力平价法的角度来看,根据Maddison的数据(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1/3,其后迅速下降到1950年的4.6%,到1978年复升为4.9%,尔后迅速上升,到2003年约为15.1%。在1950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和中国的相对差异出现了从趋异到趋同的特点,特别是70年代末期之后,趋同速度相当之快,两者的相对差异从6.5倍减少到现在的1.3倍;与此同时,从70年代末期与日本的相对差距开始缩小,1992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无论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法,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是持续性上升的,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崛起。从2005年至2020年,保守地估计,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5%左右。根据市场汇率法计算,20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为10.2%;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这一比重为15.8%,中国GDP总量将排在世界第二位。根据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这一比重将高于1/4,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根据市场汇率计算,2005年至2020年间,中国新增GDP占世界新增GDP的19.6%;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因素,这一比例高达35.0%;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这一比例将高于1/3。反映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愈来愈大。中国的崛起表现为中国经济指标占世界比重的持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今后15年(至2020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基本目标就是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只是在GDP总量方面超过美国,而且在主要经济总量指标方面居世界前列,并且不断提高主要经济个量指标在世界上的位次,为在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升值带给企业出口的影响由于地区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不能把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一个国家出口的影响简单的用于解释对一个地区出口的影响,比如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出口。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德州市的净出口之间的关系加以检验,得出结论:自第二次汇改以来,在5%的临界显著水平下,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算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率与德州市净出口变动率之间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人民币贬值的同时引起以美元标价的净出口的增加,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