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席勒式”的创作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指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5页)反对席勒式的创作倾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文艺的要求,包含着要求文艺创作与社会生活的辩证统一;作品的政治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作品的革命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大力发展和繁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进行文艺批评时几次提到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在《卡尔·格律思〈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文中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观点来责备他……’”;在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又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恩格斯明确说明了自己是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文艺作品的,并且总是把美学观点放在前面。对思格斯所提倡和肯定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何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或曰美学观点就是“按照美…  相似文献   

3.
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泊尼克的信中回答有关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明确地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的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作的总体性概述给予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他预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的和改革的社会”。从而预示了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席勒(1759—1805)逝世200周年。“席勒式”的诗可能不如莎士比亚,但“席勒式”的美育和美学思想,在时代性和社会性上,却显现了持久而强大的活力,以至于在当今所谓的“后现代”仍常成为“热点”话题。这里本刊编发一组笔谈文章,讨论席勒思想“先进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美育首倡者。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骑士和丹麦王子的精神兄弟——以马恩悲剧理论重新认识济金根形象●李晓卫马克思主义艺术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给拉萨尔写的两封信中。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始终把文学艺术问题放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一八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和恩格斯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给拉萨尔的两封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在这两封信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的分析、评论,批判了拉萨尔在剧中所宣扬的错误的悲剧观念,为我们如何观察分析悲剧冲突,作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光辉范例。学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认为,二十世纪西方的文艺批评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状貌,以至称二十世纪是“批评的时代”.这种评估明显是过多地着眼于量,即欣喜于批评流派或批评模式的繁多,而忽视了从质的角度反思这个时代的文学或文艺批评.经过“批评的时代”的批评“洗礼”之后,有不少批评家开始对自己面对的对象怀有“莫可奈何”的悲观心境,甚至开始认为理论批评“在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而并不仅仅是一些事实上的困难.美学理论在这种意义上就是一些企图对那些不可能下定义的东西下定义”.(莫·韦兹:《美学问题》第170页)于是,文艺批评也就变成了应该遭受攻击的对象,说它非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张念马丁·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言说越自由,其所说越超然于卓纯的陈述”。①而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戏剧有诗化倾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亨利四世》富有激情和饱含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发现莎士比亚面对历史,没有作“单纯的陈述...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年秋天,报纸把托尔斯泰逝世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伊柳沙寄给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这样一封信:“亲爱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俄国所有的作家都死了,只有你还活着。请给我写一篇童话并寄给我。你的伊柳沙。”小读者认为,要不是高尔基还活着的话,俄罗斯文学会由于托尔斯泰的去世而消  相似文献   

11.
钟嵘的《诗品》问世1400多年来,评家纷起,毁誉参半。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是显优劣、有品第”,“所以能提高鉴赏的标准,同时也开创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①。美国汉学理论家丁·刘若愚则认为:“刘勰同时代人钟嵘,主张表现主义诗歌观。”“钟嵘认为诗人以情感反映外界事物,并把这一反映,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品·序》把表现观列为第一位。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表现观是钟嵘批评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用心在于实用批评和文学史,因而对一般的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大。”②清代的王士认为,…  相似文献   

12.
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在众多人眼中, 首先是一位戏剧大师,他创作的三十七部举世闻名的戏剧也足以让他举世闻名;但同时, 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以说他的十四行诗就是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高度凝练的结晶。正如弗·史雷戈尔所评价的那样:“他是诗人中的壮年”“我们可以用哈姆雷特描写过去老的国王来称呼他:‘他是一个人,真叫是尽善尽美,我再也不会见到他那样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关于《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是正确开展文艺批评和进行同志式批评帮助的范例。 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些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两封信有些曲解。它明明说的是文艺问题,是对具体作品交换意见,却硬说是政治问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问题,明明是实事求是的有褒有贬的科学分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叙事文学的基本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塑造艺术典型,又重在内心,要求以形传神、形神统一,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深深地烙印着属于个人的、又是属于时代的、民族的东西。罗曼·罗兰指出:“人们总是把一种发生的事情写成故事,其实不然,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生活。”(《母与子·序言》)高尔基也不只一次地提醒自己、也提醒文友们注意研究人、描写人,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不知道还有比人更好、更复杂、更有意思的东西,人就是一切。”“我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的崇拜者,只是我不善于把这一点充分有力地表现出来。”“一般讲来,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论卢梭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卢梭的人学思想·曹晓青·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人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家们都能够自觉地探讨人的问题,故卢梭谓:“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①在西方哲学史上,卢梭是自觉探讨人的问题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你要认...  相似文献   

16.
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就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写给作者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悲剧的实质就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著名论断①。这一论断,对于正确理解各种悲剧矛盾冲突的特点和人物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然而,这里所说“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文艺批评和学术研究的焦点。为提升好莱坞电影(以及电影批评在艺术批评中)的地位,安德鲁?萨里斯对法国作者论进行了策略性的引介与改造,提出了“三个同心圆”的作者论批评标准。安德鲁·萨里斯的作者论批评方法遭到了以宝琳·凯尔为代表的影评家们的反驳,他们围绕影评的本质、电影批评的方法、影评人的职责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宝琳·凯尔捍卫其精英式的批评立场,对安德鲁·萨里斯的观点逐一驳斥。安德鲁·萨里斯则通过批评实践回应了美国影评界对他的质疑。电影批评理论的“圆与方”之争影响了随后出现的新好莱坞创作,为新好莱坞电影文本(以及参照作者论重新加以审视的古典好莱坞作品)的批评作了观念、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心目中,普遍将“无用”看成一个非常糟糕甚至非常可耻的事情。父母骂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老婆骂挣不来大钱的丈夫,常用的句型之一就是:“你这没用的东西!”推而广之,学者通常也最怕别人说他弄的学问是“无用”的。特别是那些弄没有“经济效益”的学问的学者,你甚至不能问他“你这成果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当心他和你急!他会怀疑你问这样的问题心怀恶意。我有不少朋友,在填表(申请课题、评职称、报奖之类)时遇到表中“经济效益:×××万元”这样的栏目时,就感到自己矮了一截,甚至好像受了某种侮辱。他们问我怎么填…  相似文献   

19.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本质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本质的理解蒋德海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困难的东西。英国法学家H.L.A哈特曾经引用圣·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著名说法来说明给法下定义的困难:“什么是时间?如果无人问我,我知道。而如果我要对一个问者解释时间,我不知道。”①本文试就法...  相似文献   

20.
从引证问题看中国学术的非理性气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保云 《学术界》2002,(2):170-174
在最近几期《学术界》的学术批评栏中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对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必要“引证”提出质疑。这种否定学术基本规范的观点 ,国外也有。比如 ,R·W·埃默逊 (R .W .Emerson)就这样说过 :“我痛恨引证。告诉我你所知道的。”但无论怎样 ,我认为这样的见解不可取。一篇“科学的”论文 ,规范而详细的引证不可或缺。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写作是否规范化 ,决不是一个小问题或枝节问题 ,而是反映了学术界精神气质 ,关系到学术进步的问题。1 .“学术研究”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可以说是糊涂的 ,至少理解得很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