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作品著作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艳 《中州学刊》2002,(2):191-193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提出了挑战。数字化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主体该怎样认定 ?网络著作权的权能包括哪些 ?加强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 ,人们在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时候 ,正在不知不觉地侵犯着网络上传播的作品的著作权。因此法学界开始关注网络作品 ,特别是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网络信息传输权后 ,网络作品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网络作品对传统作品突破的角度看 ,网络作品对法律保护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技术(或称数码化技术)作为基于二进制码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是一种对著作权法律制度具有全面挑战意义的新技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已引起了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普遍关注。同以往任何一项技术对著作权法的作用相比较,数字化技术在更深程度上对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直接推动着著作权制度的创新。本文拟对数字化技术与数字化作品、数字化作品与著作权客体的创新、网络传输与传播权等问题予以探讨,以期有利于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在数字化时代发展和完善。一、数字化…  相似文献   

4.
唯一性理论阐明,作品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作品或事物的一种性质,是作品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的根本原因。衡量唯一性大小的变量包括:附加元素的新颖性、可行的替代作品的数量、竞争者的数量。作品的唯一性值越大,受版权保护的程度越高。因此,在判断作品是否应当受到著作权保护时,在独创性标准难以适用的情况下,则应补充适用唯一性标准。  相似文献   

5.
虽然《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规定的作品的自动保护原则为作者获得版权的国际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该原则的适用也是导致孤儿作品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利于对作者的权利进行有效的保护。应当对自动保护原则作适当修订,规定作者以履行基本的手续作为获得版权保护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一致的作品信息系统,妥善地解决孤儿作品问题,从而切实实现公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何为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如何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的几种情况,提出了保护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进  卢晓霞 《社会科学》2002,(10):45-48
在数字时代 ,作品的使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 ,作品数字化是复制行为 ,数字作品仍受著作权法保护 ,但临时复制不属于复制行为 ,它不适用于网络传输。数字作品的合理复制范围已经大大缩小。  相似文献   

8.
论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著作权保护的网络作品种类、网络环境中著作权利的主要内容、网络作品著作权被侵害的法律救济 ,阐述了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在网络空间中的规范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品的界定:作品类型与作品独创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备独创性的作品才能受到著作权保护,而实践中独创性的判断标准并不统一.应运用类型分析法,从分析不同作品性质特点入手,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探寻不同类型作品独创性的本质内涵.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创作模式的作品分别适用表达内容差异和内容表达差异作为作品独创性标准.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品是广告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广告作品是一种多层次结构构成的符号集合体,具体来讲,广告作品是一种由物质(理)层、语言层和意义层三个层次构成的符号集合体,是物质(理)、语言和意义组成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1.
赋予作品存在就是把新的实体带入世界,而不仅仅是重新安排已经存在的东西,它意味着一旦有作品完成,就有真正的创造。在赋予作品存在这一主题下,作者讨论了完成作品、未完成作品、作品媒介等问题,认为,未完成作品需要特殊的欣赏方式;作品的艺术媒介由作品的制作人看待作品的方式决定;作品广义上必然是某种类型的文化或体制实体。  相似文献   

12.
任艳 《东岳论丛》2002,23(3):62-63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在历史的车轮驶入 2 1世纪之时 ,全世界大概已有 10 0万个网络 ,有 1亿台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相联 ,上网用户将突破 10亿 ,而其中中国互联网用户也已超过了 40 0万。从网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便捷、高效以及低成本更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想观念。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显然已经受到种种质疑 ,数字化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主体应该怎样认定 ?网络著作权的权能包括哪些 ?这一系列新的问题都现…  相似文献   

13.
"孤儿作品"存在已久,但是对其的研究在我国还比较新。在数字化时代对海量数据需求环境下,对"孤儿作品"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许多情况下,要想获得"孤儿作品"权利人的授权,对使用人来说极为不便,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可能,因此,有必要研究一套使"孤儿作品"得到有效使用的方案。本文通过介绍"孤儿作品"的渊源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保护和利用"孤儿作品"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作品创作的智力投资者和财力投资者分离,著作权的归属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我国的委托作品、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制度对此进行了规定。但是各类作品分类标准模糊、要件选择随意以及权利分配原则矛盾、分配规则粗疏,导致弊病丛生。因此从两种著作权观念的反思出发,结合我国的立法旨趣,针对非独立创作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三类作品提出全面的整合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电影制作、传播、发行都迈向了数字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电影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票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标志着中国电影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网络环境下,电影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电影传播具有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传输过程的复制性、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影片观看的随意性等特点,但同时,电影版权侵权出现了新的类型,侵权方式由传统的音像制品的方式为主向以网络侵权方式为主转变。并由此加大了电影版权保护的难度。版权问题是电影行业正常发展的痼疾,网络环境下电影版权保护,需要从自我保护、法律保护、行政保护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途径。将三者保护结合起来,促进中国电影版权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访谈作品因其创作方式的特殊性,其性质的认定应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意图、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由此可将访谈作品分为合作作品、演绎作品、一般单独创作作品,并应据此确定访谈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相似文献   

17.
一种通说认为,作品具有无形性."无形"和"有形"是对于作品自然属性的认识,深化对于作品自然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对其社会属性的认识.另一种通说认为,作品具有可复制性,作品的价值会随着复制数童的增加(即人们使用数童的增加)而增加;作品从属于意识范畴,一经公开便难以被控制.本文否定了这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与数字化网络环境相伴而来的新现象,向传统的版权制度提出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纷纷修改了本国的版权法,扩大了版权保护的范围,从而造成创造者、使用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利益失衡。文章在探讨版权保护中的静态与动态平衡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机制在互联网环境下版权保护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杨晶 《理论界》2005,(9):89-90
本文从对制作假冒他人署名作品行为的类型分析入手,着重探讨制作假冒他人署名作品行为到底侵犯了被假冒者何种权利的问题。认为制作假冒他人署名作品行为并不一定侵犯著作权。只有当被假冒者拥有作品整体利益的情形,假冒其署名的行为才构成著作权侵权。  相似文献   

20.
要想完整地演唱一首声乐作品,就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作品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挖掘、揣摩、总结,全面设计演唱方案,规划声音,雕琢韵味,塑造意境,以情带声。演唱声乐作品仅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完美的艺术表现。本文将从分析声乐作品的音乐、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把握声乐作品韵味与风格、演唱中的声音和语言这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完整演唱声乐作品,如何在演唱中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