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从研究的历史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今后研究启示等方面展开述评,为兴国山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兴国客家山歌有非常独特的表现风格和演唱形式。通过对兴国山歌样式的研究和分析,阐释了兴国山歌中独唱、领唱合唱、对唱、猜花等演唱样式的艺术特色,从而对兴国山歌的表现手法、演唱形式、表演风格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而桂西百色地区就是“歌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山歌而言,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可谓是多姿多彩。新时期的桂西人民弘扬民族传统,再创民族艺术的辉煌。他们歌颂党,歌颂新生活、新事物、新观念,山歌呈现出与旧社会绝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化山歌作为梅山文化中音乐中的一支,它的繁衍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历史情况、生存环境、民生状态,特色文化的积淀是它的灵魂和精华,就新化山歌论述这一区域的地域特色,历史渊源、品种、艺术特色及其在梅山文化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谈山歌     
山歌产生在辽阔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它千百年来产生发展流传于民间,留下了无数瑰丽多彩的歌调,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宝库,对于研究我国民间音乐的特征,以及民族音乐的风格和历史,传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族音乐,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具有悠久历史的儋州山歌,其艺术特点是:演唱形式有独唱、轮歌和对歌;四个乐句为一首是基本结构形式;音阶形式有五声、六声和七声等;曲调进行有四个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山歌内容的变化,儋州山歌产生了“二句半”和“狄青调”等新变体。  相似文献   

7.
苏州山歌是吴地山歌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吴地山歌的各种类型,有大山歌、小山歌、长篇叙事山歌等。大山歌声调高亢嘹亮,常在高音区的拖腔上作颤音与跳音装饰,结构庞大,节奏自由,声腔自由宽广兼有真假声,旋律跌宕起伏,常见音程的大跳。小山歌则结构短小,音区不高,旋律起伏不大,旋律以级进为常见,偶有旋律的跳进,这种跳进一般是因为音程的转位而造成,其旋律清丽流畅,圆润而细腻。而长篇叙事山歌曲调节奏比较规整,句幅较紧凑,吟诵性较强,结构较松散,其旋律清丽委婉、简洁流畅、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8.
永新的山歌     
王蕾 《中华魂》2013,(22):52-54
汀西省吉安市的永新县多客家人,客家人爱打山歌是出名的。不拘哪一处,不拘哪一时,一声“哎呀嘞”就起了调子。目之所视,口鼻所接,都是歌唱的题材。  相似文献   

9.
苏州山歌是吴地山歌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吴地山歌的各种类型,有大山歌、小山歌、长篇叙事山歌等。大山歌声调高亢嘹亮,常在高音区的拖腔上作颤音与跳音装饰,结构庞大,节奏自由,声腔自由宽广兼有真假声,旋律跌宕起伏,常见音程的大跳。小山歌则结构短小,音区不高,旋律起伏不大,旋律以级进为常见,偶有旋律的跳进,这种跳进一般是因为音程的转位而造成,其旋律清丽流畅,圆润而细腻。而长篇叙事山歌曲调节奏比较规整,句幅较紧凑,吟诵性较强,结构较松散,其旋律清丽委婉、简洁流畅、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0.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以及思想感情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中的真实反映,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民族文化价值研究的对象。文章将通过清流的地理、文化背景的概述,对清流客家山歌的民族音乐特征进行评析,从音乐文化概念的角度出发,对清流客家民系重要群体客家女性的精神个性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清流客家山歌所体现的女性精神内涵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到现在的《中国民歌集成》都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历史故事、人物及人民的生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风格及丰富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一种不屈、乐观和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了解和学习民歌是陶冶情操,加深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承人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民间文化得以上承下传的主体。陕北民歌传承人即:在民众中,按照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或其它传递路线,将自己所拥有的陕北民歌曲目上承下传的演唱者。按照传承的影响及范围,陕北民歌传承人可分为普通传承人、优秀传承人和著名传承人。其传承类型又可分为血缘传承型、师徒传承型、无师自通型和混合型四种。传承人曾经的生存境况是他们能与民歌结合的重要原因,天生优势、个人性格、爱好、努力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着他们对民歌本体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民歌直接起源于民众原始形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播活动.悠久的历史、特殊的黄土地文化和歌咏者强烈的传情达意欲望,产生了西北民歌多层次、多效应的信息传播功能.探讨西北民歌产生的渊源、归纳其发展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分析其现代信息传播的生命活力,不但可以挖掘西北民俗文化的精髓,向人们展示特殊的西北文化形象,而且有助于西北民歌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娱神歌 [1]《黄四姐》采拮于湖北建始三里乡,属当地特有的灯歌·喜花鼓。后人以“联姻”和“借用”的手法将利川灯调音乐与之相融合,运用内部结构的扩充与尾部故事情结的续编,使作品原本为一段体的发展成为A+B式 2段体结构,使少“角”音的A徵六声调式得到弥补,使常出现于土家族民歌中律动性极强的“数板”得到充分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歌舞性特征,使土家族灯歌音乐发展得到较大的促进。无论它是古典的娱神歌,还是通过改编并用于舞台的现代表演形式,都确立了它歌舞相随的演绎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在新中国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出现的。从其开始之初,即没有按照文学特有的规律和轨迹向前发展。作为文学话语,它已经失去了文学所应具备的审美属性,但是作为政治话语,它却使得自身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形象表达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不仅如此,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意识形态,在以文学话语面貌出现的强大的政治话语面前被主流化。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新民歌运动”以政治话语的身份参与到政治节日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来,从而显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特色和精神特色。政治话语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力量巩固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但文学话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久而久之,文学话语失去了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政治话语也失去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应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歌民谣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和社会影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特殊贡献.由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大后方的民歌民谣长期无人问津,成为抗战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应从当时的文学实际出发,从历史主义的民族立场和民族文学观来予以评价.其兴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创作时间持续久长,作者众多作品量大;二是地域分布广,影响范围大;三是题材内容社会性强,丰富深刻;四是文学形式灵活多样,精彩纷呈.其兴盛原因主要有下述几点:一是适应抗战文学需求的文学特性,二是文学社团和机构组织的大力推动,三是理论界的强烈支持倡导,四是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创作,五是出版界的鼎力相助等.  相似文献   

17.
畲族民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以歌咏物,以歌叙事,以歌传智,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伤心时以歌当哭,非常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从畲族民歌的题材、体裁、演唱特点、语言特色、咬字特点等方面阐述畲族民歌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南北文化为背景,考察和比较了中国南北民歌的基本内涵。北方民歌所具有的“英雄情结与故土情结的冲突”、“爱情与婚姻的悖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表明它是一种“忧患人生”的歌;而南方民歌所具有“快乐第一,责任第二的观念”、“爱情第一,婚姻第二的精神”,表明它是一种“潇洒人生”的歌。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公益广告和科尔沁民歌的内容、形式、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思想、艺术、教育、社会、伦理五点共性,并表达具备上述五点共性的公益广告和科尔沁民歌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突显的转型时期传播和宣传新型意识形态和实现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最佳载体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