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打好农田水利建设翻身仗封丘县水利局王保顺一、提高认识是打好农田水利建设翻身仗的前提强农固本,治水为先。国务院总理李鹏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很重要,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决心在‘九五’期间,增加一些投入,包括劳务投入,使农田水利建设有较大的进展。农田...  相似文献   

2.
盛世才主政新疆后,在诸多因素的促使下,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田水利发展的措施,特别是修建一批小型水利工程,适应了新疆绿洲农业干燥少雨的气候环境,与以前的农田水利建设相比呈现出不同特点。这对当时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改善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设计虽然历经几番变革,但仍存在着诸多实践缺陷.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无疑成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着重点,更是剖析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职能重新定位的重要事实基础.新形势下,实行农田水利建设行政问责制、重建组织管理新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建设新机制、优化制度政策设计则是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职能的主要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4.
李俊 《兰州学刊》2014,(7):18-23
民国时期,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统一了水政,颁布了《水利法》,制定了抗战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方针、纲领和战后发展计划,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对农田水利事业予以扶持,新建、改建、扩建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益,为抗战提供了军需民食,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外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的比较研究,探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的一般规律,发现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政府供给的必然性,农田水利设施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则决定了其分层供给的必要性。通过建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率模型,以超边际分析方法进行求解,论证了农田水利设施单一主体供给的低效性。为此,国家不但要大力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要着力于农田水利治理机制创新,加速构建高效率的农田水利设施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金融支持解决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研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供需矛盾突出,地方财政、金融支持乏力等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省委提出农业主攻淮北的战略决策以后,我们就农村深化改革、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兴办乡镇企业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到淮北地区进行了调查,现就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一些思考和意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北地区农业经济有了成倍的增长,全区经济在全省占  相似文献   

9.
熙宁变法期间的农田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局面,控制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农业经济区,但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熙宁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强大的活力。由于“灌溉之利,农事大本”,所以,发展农田水利被列为变法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二年十一月,北宋政府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农田水利建设形成热潮,尤其是北方的放淤活动,规模空前,成为古代农田水利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10.
落实全国水利会议精神掀起水利建设更大高潮——汝阳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蓬勃发展袁学斌10月12日,汝阳县在大安乡水利工地现场召开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议。各乡镇迅速结束麦播,转入了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之后,各级干部,农村群众认真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4个村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一些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存在市场化趋势,一些地区私人管理出现了水价提高、部分农户不能获得及时灌溉和设施维护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对于已经承包或拍卖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出现了私人和用水户协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人管理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明代,广东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兴建时期。这固然是由于人们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和广东人口的增加,可以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放更多的人力;但与洪武初,广东设置布政使司,成为明朝十三布政使司之一,以及明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提倡、督促,也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笔者根据几种资料统计,有明一代,全省兴建的水利工程共计一千一百六十六宗,其中堤围三百五十条,陂四百八十六处,塘一百三十一口。广东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地势大体是北高南低,逐渐倾斜。由于地势的差别,“平田用陂塘,高田用堰坝,低田用圩岸,”便构成了广东农田水利工程布局的特点。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它由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组成,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明人说:“广、肇患于水溢”,“其民胥赖堤防以生”。因此,那里的水利建设也就是以堤围为主,陂塘次之。珠江三角洲在宋元兴建了一批堤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规模的堤围建设,并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处我国腹地 ,资源丰富 ,人民勤劳 ,幅员辽阔 ,但土地贫瘠 ,基础设施老化 ,技术落后 ,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光辉思想高瞻远瞩 ,统揽全局 ,在世纪之交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这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面对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农田水利设施滞后 ,资源、信息不畅的现状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 ,合理规划 ,加大投入 ,循序渐进 ,从根本上改变甘肃农田水利基本设…  相似文献   

15.
唐喜政 《理论界》2014,(7):34-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改革的逻辑是由国家管控到走向市场,其结果使多数地方的农田水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未来我国农田水利的出路在于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大跃进"期间,全国各地相继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地方政府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如昆明市委市政府,通过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开展舆论宣传和加强群众思想教育等方式,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在资金的筹集上,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谁受益谁负担等原则,采取借款、集资、捐献等办法,更好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物资供应上,努力拓宽物资供应渠道;在当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搞好工地民工的生活保障工作等。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著名的革新派,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所领导的"熙宁变法",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陈规旧制进行了大胆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所以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所制定的《农田水利法》,是新法中成效卓著的一项.《农田水利法》发布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十一月,其实施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并且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西夏农田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但统治者重视发展本国经济,农牧并举,尤其是对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开发,不仅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还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诸如春开渠事、修渠草料的征集、开渠役夫的调发以及水利管理体制等。西夏大力开发农田水利,不仅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客观上也为西北农田水利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西夏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继承前人、尊重客观、因地制宜的积极因素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公共财政下的农村财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公共财政下的农村财源建设,要对农村财源建设的内容有新认识,要重新认识财政在农村财源建设中的角色,着力于大型农田水利建设,着力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着力于农村市场建设,着力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革新农村财源建设的筹资方式,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相似文献   

20.
小型农田水利产业组织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产业组织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分析了我国小型农田水利产业的组织结构、经营者行为和产业绩效。根据小型农田水利产业组织中存在的现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