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家长制家庭是从对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式,它又是从以血统关系为纽带的民族向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村社的过渡形式,因此它与父权制相始终。而父权制时期并不是阶级社会,它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阶段,是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故家长制家庭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准备了前提条件。在这个阶段,私有制并未确立,因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的基础,而家长制家庭阶段,原始共有制尚未被彻底摧毁,但私有制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家长制家庭阶段出现了财产的二元化。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多,不断蚕食共有制,最终取代共有制而确立了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人所共知,在原始公社社会里,是没有任何阶级的.后来,只是由于生产力有了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才出现了占有他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可能性,即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于是通过原始公社内部贫富分化等途径,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可见,私有制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这部著作中,对社会经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从社会分工看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研究社会时,一向主张要立体地看,而不是平面地看,否则就会把社会看成混沌一片。所谓立体地看,就是要注意揭示人们之间的层次、差别和矛盾。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与人的矛盾关系时,又总是注重于揭示这些矛盾所由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如果说,产生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是私有制,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经济根源则是社会分工。分工不仅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而且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残留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力的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私有观念,也是产生犯罪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类战争的起源问题,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解决了的。一批中外学者,有的搜集许多资料揭示了人类战争最早出现的年代,有的考察当代仍生活在文明时代之前的某些部落之间发生的战争,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在我国学术界有一个公认的普遍看法,战争发源于私有制,或者说战争是私有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思想简论》一书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即为:“战争起源于私有制和阶级”。影响很大的《辞海》在“战争”条目中说:“战争是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以后才有的,……”1989年版又修改为“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这个“一定阶段”联系到《辞海》关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条目看,仍然是指私有制和阶级产生  相似文献   

6.
这一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国家的基本原理。帮助人们认识阶级的产生及其实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动力作用以及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1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的产生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经验证明,人类社会没有秩序和纪律是无法存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纪律靠什么来维持呢?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前,即原始氏族社会是靠道德习惯来维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之  相似文献   

8.
3.国家是分层次的,不能通通打碎   如果前述的认识是合乎逻辑的和可取的,那么,我们必然要得出下列结论:   (1)“阶级国家”是国家本质的层次之一,“公共国家”也是国家的一个本质层次。阶级国家或国家的阶级本质、阶级层次,起源于私有制及阶级产生之后和必将消亡于私有制及阶级消灭之后。阶级层次会和其他层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会在其他层次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但不能代替其他层次,更不能取消其他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公共国家或国家的公共本质、公共层次,则起源于私有制及阶级产生以前和必将继续存在于私有制及阶级消灭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最终根源在于私有制,市场机制将由私有制所带来的初始不平等进一步放大,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机器排挤工人,是工人贫困的直接导火索。针对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解决工人贫困的方法应该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市场经济,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有一个发展,重新认识私有制、市场经济、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法人犯罪刘任武一、资本主义市场是孳生法人犯罪的温床犯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自然人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以后,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而由统治阶级在法律上加以规定的,并用刑罚的方法加以惩罚的行为。从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1.
继承,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到将来,也必然随着阶级和私有财产的消灭而消灭。 列宁说,遗产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前提的。后期私人财产出现了财产所有者,便产生了以身份继承为前提的所谓宗祧继承。后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社会,都有各自的继承制度。 十月革命的成功,工农政府曾于一九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凡是遗嘱及无遗嘱的继承,均予废止。财产(动产及不动产)所有人死亡后,其财产归属于苏维埃国家所有。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一日苏维埃政府公布的“苏俄民法典”中,根据当时实行新  相似文献   

12.
论部落人权     
部落人权是人权之源 ,对其研究和探讨 ,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需要澄清的观点学术界有人认为 ,人权与法同时产生 ,且是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以后的事情 ,因为只有法才给人规定了权利 ,有了权利才有人权云云。显然 ,他们所讲的权利 ,只限于成文法所规定的权利 ,即有法才有权。此说缺乏史料和论据 ,需要澄清。首先 ,持此说者只讲阶级社会几千年历史 ,把百余万年的原始社会史抛弃了 ,因为法产生的时代也就是权利与义务分离的时代 ,其社会基础自然是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对立。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代 ,权利与义务已完…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揭示了人的发展受制于分工的发展。分工与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在私有制和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加深。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分工。原始社会的早期只有根据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从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自然分工。在这种分工形式下,人在劳动中脑力和体力是结合在一起的。个体运用在劳动中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人的脑力与体力在和谐地统一地发展着。个体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非生产劳动者;既是社会活动家,又是艺术家。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人都可涉猎和参与。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生产发展规模和范围很狭小,这就造成了  相似文献   

14.
<正>近10多年来,我国刑事犯罪活动突出,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许多学者专家和公安司法部门的同志,就我国刑事犯罪上升的原因进行了不懈的和广泛的探讨,找出了不少主客观因素,对指导我们和刑事犯罪作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同志还没有或者很少涉及我国当前刑事犯罪突出的根本原因,未能触及实质性的问题,对我们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是不利的。 当前,我国刑事犯罪形势严峻,是有深刻的内部根源的。 刑事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发生发展是由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没有犯罪,到了高级共产主义社会,它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而自然消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逐步消灭了私有经济,建立了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这就从根本上消灭了刑事犯罪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受到抵制和批判,大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风尚,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处处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全社会出现了一心为党为人民,一心为公为集体,以损人利己为耻,公而忘私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涌现了许多象雷峰、焦裕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一代新人的典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敬仰和崇拜  相似文献   

15.
犯罪就像潘多拉之盒一样是人类社会的毒瘤,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犯罪的根源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其中的人性论是一个典型代表,它认为人性的恶或者人本身的劣根性是犯罪的根源。但是这一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性本身就不能用善或者是恶来评价,人犯罪不在于诱惑,而是基于能够产生诱惑的东西。同时,根据人性论的观点犯罪是伴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个体的行为,也不可能被消灭,这种观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犯罪人的犯罪意识根源于社会。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于唯心主义一万年以后还存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唯心主义的科学论断,觉得是一个怪问题,难于理解.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并不难懂.随着将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阶级的消灭,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根源逐步消灭了,但是还存在着认识论根源.这是唯心主义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指手中握有权力的人或者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集团谋取不正当权益的行为。腐败现象自古有之,腐败产生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从阶级产生之日起,腐败也就随之而生,人类社会分化为阶级社会以后,政治经济就被少数人把握,民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淡化了,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所以有民主,众人公议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随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分化,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时,腐败现象没有一天消失过,这些统治阶级专制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绝对的专制必然导致政治的绝对失败。  相似文献   

18.
腐败现象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换手段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腐败现象通常表现为掌握一定社会权力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在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为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我国古代大约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就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部落之间也随之不断发生战争以争夺财富和劳力。这时,氏族组织解体,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便逐步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所代替。史书所谓“禹传子不传贤”、“家天下”,就是  相似文献   

20.
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民族心理是民族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阶级心理是阶级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从客观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民族和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和不同的活动规律。首先,民族和阶级形成的条件不同。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联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阶级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是在民族(氏族、部落)形成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才出现的。其次,划分民族和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一般说就是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但是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民族前三个条件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消失了,但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仍然可以维持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所以,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划分阶级的标准中,对生产的资料的占有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种不同说明,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